楊雯
[摘要]史學是一門具有重要社會功能的學科。史學工作者的正確認識及自我調整、重視歷史課程的設置及提高歷史教師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加強旅游業的發展及導游的管理是發揮歷史學社會功能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歷史學;社會功能;發揮
史學是一門科學,一直是人們學習和研究的對象。學習史學不僅僅是為了了解、認識以及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將史學的社會功能發揮出來,使民眾懂史、用史;吸取其精華,指導人生。如何發揮歷史學的社會功能呢?筆者通過學習和分析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史學工作者的正確認識及自我調整
(一)轉變觀念,處理好學術價值與社會功能的關系
史學工作者是歷史研究的主體。多數史學家一直追求課題的“純學術”,認為這樣才是有價值的學術,可以稱得上學術成果。誠然,史學工作者在某一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堪稱此方面的專家,這些都是我們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正因為他們的研究太“專”,廣大民眾讀起來很費力,使其研究成果僅限流傳于同行,難以大范圍的傳播,就越來越脫離民眾。歷史學的生命力源泉在于它能提供社會需要的研究成果,若是它不能為社會所服務,僅固守其學術價值,那它就會因不能滿足社會需要而被拋棄。史學著作和論文不能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失去了眾多的讀者,造成史學的社會功能不能夠更好的發揮。就需要史學工作者改變觀念。在走出“純學術”的同時,史學工作者還要注意不能夠摒棄歷史著作或論文的真實性。如果為了讓民眾更好地了解歷史,增加趣味性而篡改歷史事實,歷史學社會功能的發揮也就失去了意義。
一部通俗的歷史讀物,如果真是生動而準確地揭示出了歷史真相,就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也能體現一定的社會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著述的學術價值是歷史學發揮積極的社會功能的前提和保證。這就要求史學工作者在轉變觀念的基礎上,要將社會功能與學術價值統一起來,有效發揮歷史學的社會功能。
(二)改進表現形式,促進歷史知識傳播
歷史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一個分支,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它的社會效益主要是通過改變人們的觀念和提高人們的認識來實現的。因此,歷史學的研究成果要對社會產生重要影響,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有一定數量的讀者。讀者群不僅包括史學工作者們,還應該包括除他們以外的知識分子和不同文化程度的讀者。如果史學著作的出版只是為史學工作者或某一領域的專家閱讀,那是沒有生命力的。所以要更好地發揮歷史學的社會功能,就一定要在堅持科學性的基礎上,考慮如何適應除史學工作者之外的讀者理解能力和現實需要。這就需要對史學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做一些改進,主要指史學工作者要將編著專業性史學作品與通俗性歷史著作兼顧,特別是后者。例如,20世紀60年代初期,吳晗先生編撰的《中國歷史常識》、《外國歷史小叢書》和《中國歷史小叢書》,這些讀物通俗易懂、圖文并茂,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歡迎。在普及歷史知識的同時,也加強了歷史教育。同時,歷史知識的刊物也應該被關注。例如《歷史知識》和《歷史大觀園》等報刊上曾發表了許多內容豐富,觀點新穎,雅俗共賞的好文章,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起了積極的作用。雖然普及歷史知識的著作及報刊有所成績,但是在數量上及質量上,都還不能滿足民眾的實際需要,有待重視。
通俗史學既然被民眾所接受,服務于社會。那么,通俗性歷史著作就應被史學工作者給予關注及發展,承擔起此重任。同時,還應注意在編寫通俗史學的著作和文章時,杜絕篡改史實,隨意編造,因為歷史是既成事實,不可改變,一旦歪曲,就會給讀者帶來誤解,失去歷史知識普及的意義。
(三)重視史料的整理及考證
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優秀的歷史研究,正是因為具有大量的第一手史料作支撐才得以立足,所以歷史研究離開了史料就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難以發展。對于史料的重要性,過去有些著名學者提出:“史學本是史料學”、“史學便是史料學”的論斷。對于這一觀點,盡管有些學者是有異議,但他們并沒有絲毫忽視史料的重要性。周谷城先生曾說:“‘史學本是史料學這話對于史學界有益,但不正確。治史的人往往輕視史料,其實離開史料,歷史簡直無從研究起。歷史自身雖不是史料,但只能從史料中尋找而發現出來。”可以看出,史料在史學家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但就目前來看,仍存在對于史料重要性認識不足的情況。某些文章因缺乏史料而顯得內容淺顯;某些論著因論據不足,其觀點難為民眾所認可。這就要求史學工作者對史料進行搜集和整理。另外,在收集史料的同時,史學研究者還要注重對史料進行考證,辨別其真偽。顧頡剛曾說過:“治史學的人對于史料的真偽應該是最先著手審查的,要是不經過這番工作,對于史料毫不加以審查而即應用,則其所著雖下筆萬言,而一究內容,全屬憑虛御空,那就失掉了存在的資格。”史學工作者考證的這些工作做好了,對于史學的繁榮發展以及發揮史學的社會功能來說,具有著重大的貢獻。
二、重視歷史課程的設置及提高歷史教師的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
歷史學社會功能的發揮,除史學工作者的自我調整外,還有史學教育。史學教育,指在學校開設以歷史為主要內容的課程,以學生為培養對象,傳授歷史知識、培養各種能力、增強民族意識的教育活動。
(一)重視歷史課程的設置
學校歷史課程不僅在培養青少年的道德素養、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對史學社會功能的發揮也有著重要意義。《關于改進加強中學歷史和地理課教學的通知》指出,中學歷史課“是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重要課程,也是學生學習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所必需的基礎課程”歷史課程在學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擔負著造就國家棟梁,培養民族意識。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職責。然而,一直以來,學生對歷史課的認知似乎很淺顯,家長也并不重視歷史課,多數學校對于歷史課還都是以副科來看待,往往將歷史課程安排到下午,一周只設兩節。對此,我們要改變“重理輕文”,或“重文輕史”的思想。此外,時代前進了,史學界也提出了許多新觀念、新理論。課程教材也應與時俱進,讓學生了解新知,樹立新理念,認識時代發展的趨勢。這就需要史學工作者承擔起將史學新理論、新觀念匯入歷史教材中的任務,而不是僅限于關注史學作品的發展。
(二)提高歷史教師的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
要發揮歷史學的社會功能,歷史教師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必須有完善的知識結構,以及較高的知識水平。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的綜合性學科,不僅包含古今中外,還涉及自然和社會的各門學科。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全面學習,努力積累,令自己的專業知識更上一層樓。與此同時,還要熟讀史籍,駕馭史料。史料書籍是了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是考證歷史事件真實性的基本依據。因而歷史教師應廣泛閱讀史料書籍,掌握歷史事實。熟讀史學論著,把握史學新動態和新理念。學會用科學方法辨別史料真偽,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從而,有理有據地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愛上歷史。除此,歷史教師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是要具有愛國主義精神。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歷史課不僅是知識性強、還是教育性極強的一門課程。所以,作為一名專業的歷史教師,他既要將豐富的歷史專業知識教授給學生,還要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引導,特別是要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方面的教育。培育學生良好的道德風尚。由此可見,歷史教師所背負的職責至關重要,必須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用自己正確的人生認知去教育和感染學生。
三、發展旅游業。發揮史學的社會功能
發展旅游業是發揮歷史學社會功能的另一個重要的途徑。隨著時代的發展,旅游逐漸成為文化傳播的一種表現形式,實質上旅游活動就是一種文化活動,它不僅僅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對歷史文化的傳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旅游過程中,人們瀏覽山川古跡,感受不同地方的風俗人情,都無疑是一種文化感知。通過旅游既能使游者了解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又能激發民族的自豪感,這對于強化民族精神,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有著深遠影響。因此,為更好地發揮歷史學的社會功能,應大力發展旅游業,促進歷史知識的廣泛傳播。此外,導游人員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導游人員高質量的講解,不僅會提升地方形象的魅力和品位,也會加深游客對地方文化知識的理解與興趣,吸引更多的游客,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導游講解景區歷史背景及相關習俗文化,也是對傳統歷史文化知識和優良傳統美德的傳揚。所以,導游掌握的歷史基礎知識要十分豐富及準確,絕不能無中生有,胡編亂造,扭曲歷史事實。對此,國家應制定相關政策,定期對導游進行考試并抽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