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鐸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部分大學生以網絡為工具,進行有損社會公德和個人道德的社會活動。大學生道德失范行為對其自身產生消極影響,如損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淡化大學生的法律觀念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為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重要方式,在糾正大學生的行為,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觀等方面發揮獨特的價值和功能。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道德;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4-007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4.036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道德及其本質
道德的本質問題是從人性自身出發的利益關系問題。社會共享資源的稀缺性導致個體之間為爭奪利益而導致沖突。荀子認為人性惡,這里“惡”指私欲,在《性惡》篇中,荀子試圖正明,人生來就有貪圖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但人又生來就有智性,使人可以成善。由此,出于調節社會沖突,維持社會治安的目的,如何使人由“惡”變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挑戰。
最先提出道德失范的專家是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他認為“道德失范是指在社會工業化的過程中出現的社會道德危機,是社會大變動造成的傳統道德的失靈而新道德尚未形成的社會真空狀態”。
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正處于形成和發展階段,社會主流價值觀與自身應然意義上的行為失衡,集體主義價值觀面臨挑戰與威脅,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和道德觀正處于危機當中。作為新生事物、新生力量的代表,互聯網在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發揮自身獨特的功能和價值,同時,大學生的心理、思想和行為在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前提下,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拓展提上了議程。
二、網絡視閾下大學生道德失范的消極影響
網絡以其互動性、開放性、虛擬性等特征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同時,許多大學生因為忽視網絡文明而滋生了了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識與不道德的行為,這些可能會從多方面、多角度對大學生自身產生消極的影響,具體可以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損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目前,網絡上出現了滲透著西方的資本主義思想和利己主義價值觀的不健康或者有暴力傾向的游戲,對高校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和道德觀念極為不利。由于網絡信息的復雜性和虛擬性造成了大學生“網絡成癮”,出現了“大學生主體迷失”現象,造成了大學生人格和行為的歪曲。有學者指出,這里所謂的主體迷失“特指網民的個體意志、獨立人格等自我形象的迷離與走失”在虛擬世界中的互聯網,人們的行為是不可控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最有可能它并沒有真正發生”。虛擬性與現實性的沖突導致了大學生畸形心理的產生,甚至出現了人格上的分裂,比如網絡上的暴力、色情游戲滋生的大學生犯罪問題。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表現出一種企圖逃避現實、對他人冷漠以及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個人主義的傾向,與全國高校制定的培養目標相背離。
(二)淡化大學生的法律觀念
李小元學者認為:“虛擬自由的網絡環境可以在促使網絡個體對知覺結果產生新的認識,進而形成自己新的思想與價值定位之后,然后將自身隱藏在內心深處而在現實生活中不敢表現與顯露的不良欲望和行為如偷窺探隱等帶入現實社會中。”個體利用網絡進行的不道德行為沒有得到有效地遏制,網絡主體肆意妄為,主要源自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大學生自律意識不強,對權利與義務理解欠佳,借助于網絡的媒介作用,泄漏他人隱私、侵犯知識產權等行為頻頻出現,責任意識淡薄,從而導致對法律法規的漠視;另一方面,目前,我國關于互聯網道德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對網絡主體的約束效應偏弱,個體行為受到自律和他律的限制,他律主要是指社會規范的制約和影響,法律法規、價值觀等,自律與他律兩種方法是互補的,不可或缺的互補。
三、網絡視閾下大學生道德失范成因分析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改革開放的偉大壯舉使我國走向世界,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軌制下,市場經濟誘發各行業之間不正當的競爭,出現了一系列假冒偽劣商品,消費者的權益得到保護,社會的經濟秩序也處于一片混亂之中。經濟領域出現的道德失范必然會引發人們思想上的“失范”。在某種程度上下,一定的思想決定一定的行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康德說過:“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日新又新、有加無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內心的道德準則存在差異,經濟繁榮的背后卻是道德缺失、道德淪喪,人們內心最初的那份純真到哪里去了?
(二)資產階級利己主義價值觀的沖擊
世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利己主義價值觀與我國的集體主義主流價值觀相抵觸。互聯網時代,為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傳入我國提供了契機,我國網民數量眾多,大學生更是網絡最重要的主體,他們有足夠的能力接受新觀念、消化新內容、形成新模式。西方的道德觀建立在人性惡的基礎上,一些極力鼓吹利己主義、個人主義的游戲、網站、貼吧極易模糊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亞當·斯密認為,“人性之盡善盡美,就在于多為他人著想而少為自己著想,就在于克制我們的自私心,同時放縱我們的人仁慈心;而且也只有這樣,才能在人與人之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也才有情感的優雅合宜而言。”然而,在2011年的“小月月”事件中,從貨車司機的無情碾壓到路人的冷漠無情,人們內心的同情心被淹沒,自身利益與幫助他人發生沖突,實質上就是利己主義與集體主義的斗爭。
(三)大學生心理發展尚不完全成熟的結果
對于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大學生來說,其心理特征主要表現為自我統一性混亂,自制力較弱。一方面,大學生具備一定程度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能力,訴諸于標新立異,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增強,極有可能在網上傳播垃圾信息;另一方面,隨著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增強,其獨立性和自主性也在強化,自我表現力及實現自身愿望的需求不斷深化,希望他人重視自身的想法。然而,快節奏的現實生活及學業和就業競爭的壓力,使他們感到疲憊不堪。因此,他們就會把在實際生活中遭受困難后的消極悲觀情緒釋放在開放的網絡世界中,甚至會不加約束地放縱自己行為。他們以此來宣泄自己心理上的壓力,尋求網絡世界的“虛擬保護”,一時的“快感”使他們的心理得到慰藉,為出現道德失范行為提供契機。
四、網絡視閾下強化大學生道德觀念方法探析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網絡以其便捷、迅速、廣泛的特點對大學生道德行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因此,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本文提出以下應對策略。
(一)矯正網絡成癮,形成健康人格
網絡成癮是一種個人網絡行為失控的網絡頻繁的過度使用造成的,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渴望網絡,突然減少或停止使用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現象。網絡成癮的實質是人在網絡領域中的主體性迷失。網絡的刺激和誘惑使多數大學生迷失自我,利用網絡傳播信息快、影響范圍廣等特點,出于自身的意愿,肆意宣傳各種言論,網絡道德觀念淡薄,害人害己。
因此,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來說,應對網絡主體進行認知行為矯正。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傳遞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網絡觀念和行為,反復加以訓練,使新的網絡認知和行為替代原有不良認知行為,并將新的認知和行為轉化為網癮者的認知觀念和習慣的網絡行為,為大學生形成健康人格奠定基礎。
(二)規制網絡欺詐,開展自我教育
網絡欺詐是指借助互聯網絡,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通過對網絡用戶實施欺詐獲取不當利益的行為。一部分大學生自身能力強、專業理論扎實、在功利主義價值觀的誘導下,以網絡為工具,進行詐騙行為。
目前,規制網絡欺詐行為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導致網絡主體的道德觀念出現扭曲,有效地規制網絡欺詐行為,主要靠他律和自律。我國不是具有法治傳統的國家,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尚不完善,建立有效規制網絡欺詐行為的法律將是個漫長的過程。因此,網絡主體應積極開展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中,注重群體自我教育的榜樣作用,自主選擇信息及利用信息,培養自我教育的能力,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內容轉化為自我發展的需要,從而實現由他教轉向自我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