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英
摘要:數學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邏輯性的特點,根據幼兒的思維特點,幼兒數學教育應引導幼兒積極思維,大膽創造,讓孩子在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的同時,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孩子對數學的熱愛,提高數學學習的有效性,為孩子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幼兒;數學教學;抽象性;概括性;邏輯性
幼兒數學教育是指幼兒在教師或成人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活動,對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以及空間關系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并主動探索的過程。因為數學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邏輯性的特點,根據幼兒的思維特點,幼兒數學教育應引導幼兒積極思維,大膽創造,讓孩子在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的同時,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孩子對數學的熱愛,提高數學學習的有效性,為孩子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1]。
如何將新《綱要》倡導的理念落實到具體教學中去,以避免教學和幼兒的僵化?關鍵還在于教師對“幼兒數學為何而教”的思考,只有正確把握了幼兒數學教育的價值,才能尋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法,真正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一、幼兒數學為何教
1、幼兒數學為興趣而教新《綱要》在科學領域目標中指出,應引導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在指導要點中也強調“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
2、幼兒數學為思維而教 幼兒的數學學習和思維關系密切,一方面幼兒要具有一定的邏輯觀念和抽象思維的能力,另一方面,數學教育要指向幼兒的思維發展。皮亞杰認為,3-6歲幼兒處于前運算時期,思維具有自我中心性,惟實思考性和直覺判斷性,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數學活動中,幼兒通過反復的自由探索、親身體驗達到動作的內化,在頭腦中產生可逆性思維、符合邏輯的推理。在處于邏輯思維和數概念初步形成和發展的時期,數學能有效鍛煉并發展幼兒的抽象思維,所以,我們應充分發揮數學作為“思維的體操”的作用,讓幼兒感受到思維的魅力。
幼兒數學為整體發展而教 幼兒教育注重幼兒“整體協調”的發展,因此,數學教育遠不是教認數字、學習計算那么簡單,科學的數學教育,應該具有完整、嚴謹的系統目標,每個階段,每一次教學都應以幼兒的發展現狀和學習特點為前提,分割制定出詳實可行的顯性或隱性目標,針對幼兒的知識、技能、情感等方面加以引導和培養,如學會觀察、分析、比較和判斷;能正確取放材料并耐心操作;能完整、清晰地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發現;具有良好的合作習慣和合作能力;能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具有較強的抗挫能力等等,解讀這些目標,能發現具有整體發展特點的幼兒數學教育不是孤立的于其他領域之外,而是與它們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培養著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社會個體[2]。
二、幼兒數學如何教
1、寓教于樂,以游戲為教學形式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玩樂中他們無需拘束自己,盡情釋放活潑好動的天性;游戲又常常帶有某個“任務”或具有主題,幼兒在其中探索、模仿,滿足自身的好奇,獲得對外界世界的一種全新認識。在游戲中,幼兒常常興趣盎然,注意力集中,思維積極,樂于展現自我,因此,以游戲為教學形式,符合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3]。如大班數學活動《它們在哪里》,活動目標定位于提高幼兒數學能力和對幼兒進行思維訓練兩個方面,但要達成幫助幼兒掌握用“行”和“列”判斷物體在格子圖中的位置,感受思維訓練的樂趣,從而培養思維的開放性,無異存在著難度,首要問題便是如何保證幼兒的注意力集中,保持相對穩定,并促使幼兒思維處于積極狀態之下?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精心設計了“和毛毛蟲玩游戲”的趣味情境。當活動在歡快的“扭扭舞”中拉開序幕,“今天誰會來和我們玩游戲呢?”幼兒一下子期待起來,用笑聲迎來了憨態可掬的毛毛蟲。但突然間毛毛蟲又置身于“行”(列)中和孩子們玩起了“捉迷藏”,于是帶著“毛毛蟲藏在哪里,你是怎么數的?”的問題幼兒步入復習“行”與“列”的過程,不知不覺為接下來的活動奠定了基礎?!澳銈冋鎱柡?!可當行和列重疊成一張格子圖時,你們還能找到毛毛蟲的藏身之處嗎?”教師激勵在前,又以“質疑”挑起了幼兒“不怕輸”的勁兒,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興趣。當自己和同伴的思維不斷碰撞出火花,發現同一位置卻因觀察角度不同而有著多個表述方式時,幼兒驚異了!他們緊盯著黑板上的操作卡,期待著下一個答案的出現。當在我們的引導下,幼兒基本掌握用“行”和“列”判斷物體位置的新知識[4]。
2、適用材料,以操作為學習途徑在幼兒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材料是必不可缺的,只有通過對材料的操作和擺弄,幼兒才有可能收獲和發展,而相對于教師的口耳相授,因為這份收獲來自幼兒自身的探索,就變得格外有意義,正如陳鶴琴先生所倡導的,只有通過“做中學習”得的知識才具有生命力,不會被遺忘。但用以操作的材料并不是可以隨手拈來,諸如在數、形、量等同樣內容的學習中,因為幼兒能力、興趣等的差異,就需要提供難度不同的操作材料,以體現適宜性[5]。如在“認識圓柱體”的活動中,我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形狀的積木,有他們早已熟悉的正方體、長方體、梯形等等,當然還有本次活動的重點:大小粗細不一的各色圓柱體?;顒娱_始,我們帶領幼兒進入“建筑工地””,鼓勵幼兒利用這些“建筑材料”開展“建筑比賽”,幼兒個個躍躍欲試,不多久一座座“高樓”“庭院”便呈現眼前。介紹中幼兒侃侃而談“我用長方體和梯形搭了……”,但每每指向圓柱體他們都用“這個”或“那個”來代替,甚至還有孩子為它起了新名字“長圓形”。當圓柱體引發幼兒足夠注意后,我們將幼兒注意集中:“今天建筑工地上新來的材料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點?”通過把玩和觀察到的知識都記下了。
參考文獻
[1] 王彩英.實施幼兒數學啟蒙教育初探[J].學問:現代教學研究,2011,(9).
[2] 江新.幼兒數學教學活動初探[J].小作家選刊,2017,(5).
[3] 索學霞.幼兒園數學教學初探[J].快樂學習報:信息教研周刊,2015,(7).
[4] 楊彩霞.小班幼兒趣味數學教學初探[J].考試周刊,2016,(29):192.
[5] 王媛媛.幼兒數學創新教學策略初探[J].學周刊,2016,(21):54-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