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動態對等理論在翻譯方面運用十分廣泛,該理論最早由語言大師尤金·A·奈達所提出的,作為著名的翻譯學者,尤金·A·奈達的這一理論為其翻譯界地位的確立奠定了基礎。《警察與贊美詩》這一出眾的短篇小說在翻譯過程中也會運用到動態對等理論,小說內容的鮮明藝術特征、高雅的藝術氣息、細膩的語言文字都要求翻譯者以高水平來解讀文章,將作者所表達的真切情感、殘酷現實表現出來,動態對等理論此時就發揮了其在翻譯方面的重要作用,翻譯人員把握好這一理論才能抓住文章各段落的主旨,從而傳達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筆者就將首先對動態對等理論及《警察與贊美詩》進行簡要介紹,同時筆者對該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進行了簡要分析,最后筆者以《警察與贊美詩》為主要案例進行了動態對等理論視角下《警察與贊美詩》的翻譯探究,以期為翻譯人員的日常翻譯工作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動態對等理論;詩歌;翻譯;技巧
【作者簡介】羅紅梅(1979-),女,井岡山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
【基金項目】本文是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2YY32),吉安市軟科學計劃項目([2013]18號70)和吉安市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4GH075)相關研究成果。
一、引言
尤金·A·奈達不僅是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更是世界偉大的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為世界文化間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所提出的動態對等理論又叫功能對等理論,該理論是尤金·A·奈達認真考察了語言學的特點和翻譯的中心思想所得到的,理論提出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源語與目的語中間搭建翻譯的橋梁,盡可能消除由翻譯所帶來的誤差,尤金·A·奈達認為翻譯的實質就是用科學合理的語言將源語進行重新組織,我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引入動態對等翻譯理論,該理論的傳入為我國翻譯水平的提升注入了強大動力,翻譯人員對該理論都表達了強烈的重視程度,大部分翻譯人員都認為動態對等翻譯理論著實為日常翻譯工作的進行注入了新思路,開放程度的不斷增加也促使我國翻譯事業不斷發展,把握好這一理論并將其靈活運用與翻譯事業中是眾多翻譯人員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也有部分翻譯人員對該理論表示了質疑的態度,他們認為動態翻譯理論的可行性有待進一步考察,尤其是在文學作品的翻譯方面這一理論能否發揮其巨大作用也有待在實踐中驗證。筆者對動態對等理論保持著積極的態度,充分利用這一理論來推動我國翻譯事業快速成長是有一定的正面作用的,下面筆者就將對此作出詳細的分析說明。
二、動態對等理論與《警察與贊美詩》
動態對等理論的出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是由尤金·A·奈達于1964年《翻譯科學探索》上解釋了“什么是動態對等”這一問題,即翻譯人員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應把握好原文與譯文之間所傳達的動態特征,盡可能避免原文與譯文之間讀者關系出現混亂,尤金·A·奈達表示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把握文章字詞句的意義,還要注意整篇文章的文體,然后再用最自然親切的語言來將文章的信息準確的傳達,這也是翻譯的最終目的,而后來為了消除由動態所帶來的誤會,尤金·A·奈達將動態對等換成了功能對等,并在《翻譯理論與實踐》一書中再一次重新解釋了翻譯的基本概念,他把翻譯劃分成兩種導向,一種是形式對等,主要是指在翻譯過程中把握好文章傳遞信息的形式和文章的內容,尤其是要注意字詞句間的對應關系以及詩詞間的對照關系,各種概念之間也應保證不出偏差,盡可能將原文所提到的字詞句以及語法結構完整的表達出來;另一種是動態對等,這就要求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首先要把握文章的語義和文體,然后再用最自然親近的物體將原文的信息傳遞出來,此時翻譯人員無須過分關注翻譯的形式,只要能將原文和譯文所傳達的關系完整的展示出來就能證明翻譯的水平是的比較高的,自然親切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也有助于讀者快速建立相應的語言環境來理解文章的內容,由此可見動態對等較形式對等而言擁有更高層次的內涵,是眾多翻譯人員應該把握好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警察與贊美詩》這篇小說是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所著,這個短篇小說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悲喜劇,主要講述的是身處困境的流浪漢蘇比作為美國下層人民的悲慘命運,歐·亨利本身作為短篇小說的著名作家在批判現實主義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他的作品以巧妙的構思和幽默的語言為人們所稱贊,跌宕的故事情節和、激烈的沖突以及出乎意料的結局都讓讀者在整個故事中情緒受到感染,但當人們認真思考后方可發現他的小說往往傳達出的情感也是為人們所接受的,例如《警察與贊美詩》這個短篇小說中流浪漢蘇比努力犯罪來為自己進入監獄度過寒冬找到一個合理的契機,他毀壞了公共設施,擾亂了餐館的生意,盜竊了他人財物,這一系列違法行為都未能讓他達成自己進入監獄的愿望,教堂里傳出的詩歌卻讓它得到了救贖,但警察安插給他的無謂的罪名卻讓他又一次進入深淵,翻譯人員在翻譯這個短篇小說時,就需要把握好這一系列故事情節,抓住原文作者歐·亨利的層層鋪墊,盡可能將其巧妙的構思用本國語言圓滿的傳達,民國時期《警察與贊美詩》就已經走進了我國人民的視野,但若是能將動態對等理論充分應用于該文的翻譯中,這一短篇小說的傳達的真正含義可能會更加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尤其是其中所展現的底層人民的弱小與司法體制的不公正之間形成的反差,這也將使得人們產生深刻的思考。
三、以《警察與贊美詩》為例的翻譯探究
首先在詞匯對等的把握方面,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需要靈活運用各種技巧來將文章的意義完整地表達出來,在翻譯過程中不同的語言詞匯意義無法達到完全相同的狀態,一個詞匯可能擁有多種意思,不同詞匯之間也會擁有交叉的含義,這就為翻譯人員的具體翻譯帶來了阻礙,詞性的錯誤運用也會導致文章含義翻譯出現偏差,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就尤其要把握好詞匯間的差異性,例如在翻譯“When Soapy moves uneasily on his bench in the park,you may know that winter is near at the hand.”這句話時,若是采用直譯的手段就成了“當蘇比在公園的長凳上不安地移動時,你可能知道冬天就要來臨了。”而在動態對等理論視角下翻譯人員就應首先將江蘇比內心的情緒通過譯文表達出來,他心事重重、無法安睡的特征僅僅用“不安的移動”這樣的表達顯得程度不夠深,如果將“不安的移動”換成“輾轉反側”,那么蘇比內心的焦躁便能徹底的表達出來;其次“冬天的寒冷就要來臨了”這樣的表達也顯得不夠嚴肅,無法襯托出蘇比作為流浪漢生活的艱辛,如果換成“冬天迫在眉睫”那么能生動的表達出蘇比所在環境的惡劣,讓讀者感受到蘇比所面臨的險境,同時為下文做鋪墊。
其次在語法對等的把握方面,翻譯人員應注意比較不同語言之間句型結構存在的差異性,例如漢語就比較注重句子的含義,而英語可能更注重句子的整體形式,這就導致英漢翻譯的過程中相互表達的信息有可能存在差異,定語、狀語、中心詞在句中的位置也有所不同,不同的中長句和流水句也給翻譯人員的具體翻譯造成阻礙,翻譯人員此時需要充分利用動態對等理論將句子的結構和次序整理清楚,嚴格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來將句子捋順,例如在翻譯“Strong and ready hands turned him about and conveyed him in silence and haste to the sidewalk and averted the ignoble fate of the menaced mallard.”這句話的時候,若是采用直譯的手段,這個句子就會變成“有力的手把他轉過身去,他一聲不吭,急忙走到人行道上,避免了這種不光彩的行為命運的威脅。”這樣讀者并不能理解這個句子所表達的含義,所謂的“不光彩的行為”到底指的是什么行為讀者也無從所知,這就需要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將句子結構進行規整,首先是將長句拆分成短句來將推出去的動作明確表達,這樣讀者也能感受到蘇比被推出來的時候所受到的力量,作者所要達到的諷刺目的也就容易展現出來,相應的修飾詞也必不可少,李文俊老師所翻譯的“粗壯利落的手把他推了個轉身,悄悄而迅速地把他打發到人行道上,那只險遭暗算的野鴨的不體面命運也從而得以扭轉”就很好的表達了歐·亨利所要傳達的詼諧效果,讀者也容易對此產生共鳴。
再次是篇章對等的把握方面,這就要求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要充分考察上下文的語境和故事發生的背景,抓住文章所描寫的文化環境,考慮到人物的身份特點,將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充分的展現出來,例如在翻譯“Wherefore it is better to be a guest of the law, which though conducted by rules, does not meddle unduly with a gentlemans private affairs.”這句話時,若是采用直譯的手法這個句子就成了“因此,作為法律的客人是比較好的,因為法律雖然是按規矩辦事的,但并不過分干涉紳士的私事。”讀者此時就會感到疑惑,無法理解這句話所要表達的內涵,而運用動態對等理論的手段來翻譯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成了“因此,還是當法律的客人來得強,法律雖然鐵面無私,照章辦事,至少沒那么不知趣,會去干涉一位大爺的私事。”其中的“鐵面無私”、“不知趣”、“大爺”這三個詞語用的就很符合我國文化的特點,同時也準確地表達了這句話的含義。
最后在文體對等的把握方面,翻譯人員需要準確的把握不同國家、不同人群之間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存在的差異,對于由文化所帶來的翻譯難題,翻譯人員需要掌握兩種語言,同時還要加深對兩種文化的理解,將自然環境、社會發展、宗教信仰等因素充分地考慮,例如在翻譯“He made eyes at her, was taken with sudden coughs and‘hems, smiled, smirked and went brazenly through the impudent and contemptible litany of the masher.”這一句話時,若是采用直譯的手段就成了“他向她望了一眼,突然咳嗽了幾聲,然后笑了笑,咧嘴笑了笑,厚顏無恥地穿過了泥瓦匠那粗鄙可鄙的小窩。”而李文俊老師所翻譯的“他厚著面皮把小流氓該干的那一套惡心勾當一段段表演下去”確帶來了更好的藝術效果,具體動作被隱晦的表達出來,主人公內心的無奈也由“表演”一次充分說明。
四、總結
翻譯既是詞匯意義的相互轉換,又是文章文體和風格的傳遞,因此翻譯人員在進行翻譯時不僅要將詞匯的具體意義進行解釋,還要將文章內在的文化含義進行表達,把握住詞匯、句法、篇章和文體,尤金·A·奈達告誡翻譯過程中將文章意義表達出來才是最重要的,無需刻意關注形式而忽略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翻譯學家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就應牢牢抓住源語的文化含義,盡可能推動不同語言間文化順暢交流。
參考文獻:
[1]鄭萌萌.動態對等理論指導下的新聞翻譯報告[D].北京郵電大學,2018.
[2]張斯悅.《警察與贊美詩》的翻譯技巧探析——以李文俊先生的翻譯版本為例[J].名作欣賞,2017(35):85-86.
[3]郎濤.從奈達的動態對等理論淺析中醫術語的翻譯方法[J].英語教師,2017,17(18):33-36.
[4]邱吟佳.動態對等理論視角下《警察與贊美詩》的翻譯探究[J].海外英語,2017(17):131-132+137.
[5]張艷玲.以《小無知游綠城》為例分析動態對等理論在兒童文學翻譯中的運用[D].內蒙古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