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旭
(珠海藝術職業學院,廣東 珠海 519000)
“合唱與指揮”是我國高等院校、高職高專院校音樂專業的基礎必修課,是聲樂合唱、指揮技巧與團隊實踐有機結合的一門綜合類專業課程。該課程主要培養學生掌握合唱與指揮的基礎知識及通過課堂實踐提高指揮基礎技巧,成為一名具備合唱指揮能力的畢業生。近年來,各大高校積極引進合唱指揮教師,使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從整體上得到提升,但實際教學中還存在著種種客觀條件制約其課程發展的困難,這門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致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課程結束后沒能夠很好的掌握合唱的訓練方法和指揮技巧。作者根據多年指揮學習、排練及演出經驗,結合教學實際,現對高校“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中呈現的矛盾提出通過一套信息化技術解決方案進行教學改革,為廣大學生創造學習便利,為廣大合唱與指揮教師提供輔助工具,提高合唱與指揮教學質量。
“理”“唱”“指”“排”是《合唱與指揮》這門課程的四個重要組成部分,分別是:“理”——合唱與指揮基礎理論,“唱”——聲樂合唱,“指”——基礎指揮法,“排”——合唱團排練實踐,圍繞該課程的學習內容與課堂的實際情況,對該課程典型問題作出分析。
高等院校音樂類專業的合唱與指揮課堂,通常以大班形式授課,人數通常在40-80人之間。由于該課程內容復雜,有理論知識、專業技巧、實踐環節,教師通過傳統手把手傳授技法的教學模式一對幾十,顯然,很難讓每一位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得到有效的指導。
合唱與指揮的教學過程中,“唱”是學習這門課程必須掌握的第一步,包括如何正確發聲、如何正確咬字、如何正確演唱。課堂的排練實踐活動也是通過全班學生分聲部合唱范例作品,再到動手指揮范例作品。然而在這門課程的第一步,就因為學生識譜水平的參差不齊,久久不能完成而影響教學進度。例如因為學生識譜慢,一首本應該直接上課排練的范例作品需要通過4-6個課堂學時才能掌握學會旋律,那么留給教師教授指揮技巧和合唱訓練法的教學空間就會大大減少。
排練是合唱團最日常的行為,也是合唱指揮最基本的工作。一個優秀的合唱團全賴在優秀的指揮排練工作下成長,反之,一個優秀的指揮全賴在合唱團中通過排練實踐得到成長。同理,合唱與指揮這門課程如果能夠向學生提供足夠多的實踐機會,一定能培養出不少優秀的指揮。可現實情況卻因為該課程課時不多,學生人數多,給予學生實踐鍛煉的機會極少,個別同學甚至課程結束了,都還沒有獲得過一次指揮合唱團的實踐機會。
我國合唱發展年限不長,對比西方國家,我們的合唱作品數量不多,多為紅色歌曲、抗戰歌曲、民族民歌等主題歌曲。在新時代下,面對90后,00后的學生,老作品的旋律風格以及內容都顯得有點跟不上他們的思想,明顯與他們的生活脫節。縱使歌曲本身是好聽的,是美的,但由于時代發展,學生對這類型的曲目表現出沒興趣、不認可甚至是抵觸的情況。
目前各大高校對合唱與指揮這門課程基本沿用傳統的考查評價方式,即教師布置小曲目合唱任務,分組共同完成,或者組織一次簡單的指揮展示,繼而獲取一個分數。這種考查方式,有利有弊,利在于學生以分組形式,從挑選曲目、制定課后排練計劃、分小組練習到輪流指揮,完成一連串以任務為驅動的行為,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組織、分工、表演能力。弊端在于學生同樣很難獲取長時間指揮的實踐機會,學生不能通過實踐排練很好的掌握基礎指揮法,教師無法評價真實的教學效果。
各大中小學、青少年宮、文化館、藝術團體、宣傳部門、企業等單位對合唱指揮崗位的職業人才是急需的、是渴求的。因此,近年來各高等院校、高職高專院校相繼開設“合唱與指揮”課程。雖然該課程屬于音樂類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但仍然被學生認為該課程不是專業課,不是很重要,并且學到的知識也不足以以專業的高度從事合唱指揮工作。這些誤解和矛盾其實是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教學目標、教學現狀等各種客觀條件制約了這門課程對于學生綜合發展的培養。換句話說,就是在開設“合唱與指揮”這門課程的時候,缺少課程對學生的職業導向。
綜合以上所分析的“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現狀,作者積極開展教學反省、專家研討、跨界學習。需改革的難點很多,想要一步到位地改革是不現實的,因此作者從課堂教學入手,從上好一堂課入手,試圖研究一套信息化技術解決方案先通過音頻和視頻幫助教師解決學生識譜慢、實踐機會少的問題,提高“合唱與指揮”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合唱與指揮”教師沿用面對面、手把手的授課方式。新時代下,合唱與指揮專任教師應當掌握并熟練操作數碼音樂和視頻制作軟件,例如Sibelius、Final、Musescore、作曲大師、iMovie、Adobe等制作軟件,并能操作以上軟件將授課內容的范例作品制作成音頻、剪輯成視頻,或者創作新作品,繼而輔助教學。
“合唱與指揮”該課程通常使用二聲部、三聲部、四聲部的合唱作品作為課程范例內容。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學生識譜能力較弱,不能在課堂上拿到譜子就進入合唱排練階段,一首作品需要耗費4-6個課時來學習譜子,導致“合唱與指揮”課教學進度嚴重滯后。因此,教師可通過制作音頻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將制作好的各聲部范例音頻發至學生群中,要求課前預習唱會并掌握對應聲部的旋律,來到課堂直接合成排練,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在有限的課時內,學生接受更多的知識。關于制作怎樣的音頻,舉一個例子,作者將范例作品制作成分別適用于各聲部的練習音頻,如:男高音聲部,可獲得四個不同的練習音頻,分別是:純鋼琴伴奏音頻;純男高音聲部單旋律音頻;男高音聲部+鋼琴伴奏音頻(缺失其他聲部);其他聲部+鋼琴伴奏音頻(缺失男高音聲部)。這些多層次組合的音頻能從各層面幫助男高音掌握自己的聲部旋律。同理,其他聲部也是如此。
通過制作音頻、視頻等信息化手段輔助高校“合唱與指揮”的教學,為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和視角,它不僅輔助了合唱與指揮的課堂教學,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解決了客觀因素的影響,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它還為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提供了必備的條件和全新的學習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降低了學生獲得合唱與指揮職業技能的時間成本。由此可見,這套解決方案是可發展的、可復制的、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