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莫愁
摘要:本文從完善制度、因材組隊和重視學習三個方面,解讀了如何建設和諧的高校內審隊伍,以期為高校審計工作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和諧;高校;內審隊伍
隨著國家反腐工作的深入,審計力度不斷加大,高校內部審計的職能也更加突顯出其重要性。我國高校內審部門人數相對偏少,部門內部人員專業水平不統一,導致審計項目質量不穩定,有時會達不到審計的要求。因此,建設好高校內審隊伍尤其重要。一支優秀的高校內審隊伍不僅要具有高質量的審計專業水平,同時還應是和諧的,這樣才能出審計成果。和諧不是硬性指標,很難量化,不容易做到,和諧是隊伍自然健康勤奮的表現形態,最終體現在審計成果上。筆者從現實審計的過程中汲取靈感,對如何建設和諧的高校內審隊伍談點粗淺認識。
一、完善制度,是建設和諧高校內審隊伍的前提條件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審計的主要環節之一是檢查對方單位制度的建設和執行情況,反過來對于審計自身來講,審計制度是一切審計工作的依據,可以說,在建設和諧高校內審隊伍的漫漫長路上,離不開完善的制度支撐。高校與內審隊伍建設相關的制度條款一般在內部審計工作規定、內部管理制度中會有所體現,如審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工作職責和崗位責任制、工作規程(守則)、考勤制度等等,這些制度條款對審計人員隊伍的規范管理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制度的完善是一個在理論上沒有終點的動態過程,一項制度要根據形勢的變化發展做出相應的調整,只有更適合單位實際情況的制度才是好的制度;但制度是約束審計人員行為的根本依據,是行為的標桿,所以也要在相對一段穩定的時間內保持不變,不能隨意隨時修訂。只有制定了有效的內部管理制度,內審隊伍的行為才有法可依,有據可循,才能從過去形成的松散、緩慢的管理氛圍中逐步過渡到和諧、積極的環境中,內審隊伍文化和團隊精神也得以從審計制度中得以體現并進步成長。因此,完善制度是建設和諧高校內審隊伍的前提條件。
二、因材組隊,是建設和諧高校內審隊伍的實現途徑
因材組隊,顧名思義就是根據每位審計人員的特點來組織審計隊伍,它是建設和諧內審隊伍的實現途徑。內審隊伍不同財務隊伍,不是固定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審計工作需要臨時組隊的,而且,審計是個良心活,每個經驗豐富的審計人員都有自己的一套審計方法,審計有基本的程序,但是方法如同在寫文章時需要經年的積累,卻很難用語言組織了加以傳授,不同的組長、不同的組合結果必然不同。每類審計人員都有自己的特點,如長期從事審計的“高人”因為職業疲倦,往往不再愿意面面俱到地去審計項目,常常憑經驗抓大放小,有時會忽略經驗以外新形勢的關注點;再如在單位里得過且過的“隱形人”,則容易抱著抓到幾個問題就好交差的心態,不會十分認真對待審計任務,結果會忽略掉比較重要的問題;還有,審計“新人”工作上雖細致認真,但因經驗和資源所限,并且想做出成績心切,容易鉆牛角尖而忽略了問題背后的因素,最終導致審計判斷不夠準確。三類審計人員的觀點角度不同、想法各異,若是讓他們分別帶隊審計同個項目,得出的結果、寫出的報告必然不盡相同。而且,審計區別于財務,財務的大部分思考過程就像解數學方程式,結果只有對與錯兩種,審計的思考過程卻是寫文章,先在每個人在腦子里組織,然后憑著知識經驗漸漸明晰、理出線索,最后做出判斷。但無論過程和角度如何不同,對一個事項的判斷處理應是正確的、趨同的,否則就失去了審計的說服力。因此,領導在組織審計項目人員隊伍時,對人員特點的考量可以說是重中之重。
項目審計中,有時因培養新人的需要,不一定安排職位最高、能力最強的人來擔任,但一個項目組應要安排至少一位“高人”,與“新人”進行混合搭配,“高人”可以用豐富的審計經驗幫助“新人”成長,在審計業務指導上起到定心丸的作用,“新人”勤勞、上進的工作狀態又一定程度彌補了“高人”的不足,防范了“高人”的懈怠,相互監督、相互促進,尤其在領導換屆特別頻繁的時候,審計人手最為緊缺,審計時方向、重點的把握十分重要,面面俱到、全面鋪開的審計無法實現,也不能保證最終的審計質量。要用好“隱形人”,“隱形人”的出現也與高校的體制有關,安守本分、做事只要不出錯,不求業績只求差不多的心態,可以將他們穿插安排在各項目組里,采取措施加強監督和管理,提高工作積極性,比如分配工作任務時明確他們的分工,并提出較為具體的審計要求,要求定期把工作寫成小結向小組匯報等。因此,建設和諧的內審隊伍必須因材組隊,充分發揮“高人”、“隱形人”、“新人”的優勢,最大限度降低內部損耗和審計風險,加強合作,促進信息共享,達到資源配置最優化。
三、重視學習,是建設和諧高校內審隊伍的根本保證
滄海桑田,唯有學習求知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審計也不例外,尤其是在高校這樣求知氛圍濃厚的單位,可以說,學習是建設和諧的高校內審隊伍的根本保證。學習跟上了,專業和個人素養提高了,對審計政策的理解統一了,對審計問題的看法一致了,矛盾自然就減少了,審計成果也有了,久而久之進入良性循環,和諧的隊伍已悄然形成。學習可以分為兩個層面進行:
(一)部門層面的學習
這個層面應由審計部門的領導負責落實,領導應擔負起帶頭學習的職責,宣傳“積極主動學習,才能更有作為”的學習理念,用盡可能豐富的形式來鼓勵大家多學習。比如,每月開全處會議的時候,及時通知大家關注最新的財務、審計類的文件、制度,利用手機微信平臺,發布審計相關知識、案例;或者,可以開展以財務、審計為主題的知識講座,組織審計人員準備好題材輪流進行演講,以達到提升和激勵自我、培養新人的目的;另外,還可以鼓勵審計人員把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最終提煉成論文、案例,參加內部審計系統的評選,并采取激勵機制,制定相應辦法對獲獎的論文、案例進行適當獎勵,提高審計人員積極性等等。
(二)項目層面的學習
也叫業務層面的學習,之所以稱之為項目層面,是因為審計任務是以項目為單位,在項目組長的帶領下進行的。“高人”、“隱形人”往往不重視學習,因為職稱評好了不需要再寫文章了,也就不需要再看新的審計動向的文章,再加上業務繁忙,也沒空再關注新的政策,需要加強學習;“新人”見聞淺陋、經驗不足,則是最需要學習的審計群體。學習的內容有很多,這里強調十分重要的兩點:一是學習如何溝通,包括與被審單位的博弈,與小組內成員的溝通,以及與部門領導匯報工作的溝通等。溝通學習是撞得頭破血流的一種體驗,能不能經一事就長一智需要的是積累的經驗和良好的學習能力。為什么明明有證據,但反而被對方單位將了一軍,是因為知識儲備不夠,還是程序不到位,或是應對能力太差?為什么身為組長卻覺得無法與組內成員順利溝通,是因為對問題理解不統一,還是資歷太淺沒有威信,或是自身表達不準確?等等,這些都需要加以學習,修煉。二是學習如何搞好文字工作。不論審計溝通是否有效,不論審計過程是否艱難曲折,最后的審計結果還是落實在了幾頁紙上,那就是審計報告。審計報告凝聚著看得見的成果,更多的還是隱藏在審計過程中,從紙上難以讀出的事項。大多數看報告的受眾并非財務、審計專業人員,他們需要的不是專業術語的堆砌,而是對事項通俗易懂的表達;另一方面,審計掌握的情況,查出的問題資料擺在案上,如何用語言深度解析這些事項,一針見血、客觀公正地指出癥結所在,是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的。因此,學習如何搞好文字工作十分重要。審計人員應關注國家、高校近年來的審計報告的寫法,特別是對審計問題的表述方式,避免表述過時、言不及義的情況,對每個審計項目多歸納、總結,與其他審計報告作比較,努力求同:即類似問題的寫法一致,不常見的問題寫法力求精準、明白。
參考文獻:
[1]吳清風,王兵.打造新時期專業化高校內部審計隊伍[J].中國內部審計,2016(7):4-7.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審計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