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出了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側”教學理念變革中,教師應肩負策劃和組織學生自主學習的職能。論述了大學教育中“ 探究式-小班化”研討教學應采用的“課堂留白”和采用“互聯網+”教育手段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 “課堂留白” 實施策略
【基金項目】四川大學未來教學研究項目“‘互聯網+視域下的課堂教學法研究”(SCU8J-XC03)。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8-0020-01
一、大學教育中“探究式-小班化”研討教學的思想基礎
當前,在大學“雙一流”建設目標指引下,國內高校的新課程改革在不斷吸收和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可以說,擯棄傳統的“教材”、“教師”、“教室”三中心教學模式是許多教育研究和教學法探討的聚焦點:自1994年葉瀾教授在《時代精神與新教育理想的建構——關于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跨世紀思考》一文中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并對理想新人形象作了論述,由此拉開了“新基礎教育”實驗研究的序幕;王鑒教授在《課堂重構:從“知識課堂”到“生命課堂”》一文中提出了“生命課堂”;近年來,“互聯網+”情勢下出現了翻轉課堂(Inverted Classroom)、 移動公開課、微課及慕課(MOOC)等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特別引人關注。等等諸多,莫不表明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側”建構主義教學思潮正逐漸成為主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在知識習得過程中的“主動建構”,即知識的建構性和動態性。教育領域中傳統的根深蒂固的“傳授——接受”教學模式已備受詬病。誠然,我們仍需繼承傳統中的精華,但是,教育界同仁可以達成共識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啟迪學生心靈,激發學生自己建構知識體系,以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評價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啟發式講授、互動式交流、探究式討論逐漸成為課堂教學主流,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PBL、TBL等多種教學方法推進“探究式-小班化”教學改革的深度探索。今年9月8日,央視新聞聯播以“四川大學:‘小課堂撬動的‘大改革”為題對川大課堂教學改革進行了專題報道。相信這樣的教改還會因材施教并結合“互聯網+”時代信息資源共享而深入下去。
二、大學教育中“探究式-小班化”研討教學的實施策略
教室場景中的課堂仍然是大學教育的“主陣地”。但是,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那句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教育界至今也仍然能發出振聾發聵之音。有鑒于此,教師因為肩負教學設計中的策劃和組織的職能而需要具備相當高的知識修養和業務素質。有道是,親其師,信其道。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通過精彩的教學內容來調動起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和參與積極性。在“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反思,關注教學方式和策略的改革。
(一)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留白”策略
所謂“課堂留白”策略是基于心理學“蔡格尼克效應”(Zei?鄄gamik Effect),亦稱“未完成效應”。德國心理學家蔡格尼克在1927年做了一個與教學有關的心理實驗,他發現當學生面對不完美或有缺陷的空白時,會想方設法地彌補缺陷。事實上,在眾多促使學生持續學習的因素中,蔡格尼克心理機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學生持續關注學習。[1]當然,學生有不解或好奇也是記憶心理上的“興趣”使然。因此,教師如何設計和組織課堂討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中,首當其沖的是教師需要精心構思出“設問與求解”的驅動力,從而實現學生積極參與的自主學習,而這正是我們推行“探究式-小班化”教學改革的意義所在。筆者認為,既然教學大綱和教材課件可以通過教研室教師團隊完成,那么,“ 探究式-小班化”研討教學就能夠采用以團隊為基礎(Team?鄄basedlearing,TBL)的教學法,教師團隊先策劃并制定實施“教案”,而在“學生側”,TBL教學法的優點是增強團隊合作,提高學生與人協同的交際能力。這樣一來能夠活躍氣氛,加強師生互動,加大學生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并且增強學習中的自信心,利于學生相互合作和共同提高。在討論活動中,還應加入工程教育理念的面向問題對象的工程思維元素,也就是采用以任務為導向,以問題為基礎(Problem?鄄based learing)的教學法。PBL教學法并不是簡單的灌輸,而是旨在開發學生工程“造物”的創造能力。總之,挖掘學生潛力的課堂留白策略與自主學習的關系是正相關的。并且,促使自主學習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師課堂留白并不是不作為而卻是在保證教師主導地位的前提下運用的。
恩格斯把思維稱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因疑問產生心理上的困惑,從而產生了認知沖突, 這時如果教師積極引導并巧設疑問, 引入設問留白策略就能夠引發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就有可能產生思維靈感并進而探索中創新[2]。也可以抓住某一問題關鍵的切入點,執行實踐留白策略,目前,“體驗”教學已成為時下課程改革的重要概念之一。教育界呼吁“把課堂還給學生”,面向工科的技術課程,教師應創設具體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實踐,提高其動手能力。
“探究式-小班化”研討教學策略還應考慮針對不同的學科專業和學業段受眾而因材施教,總之,教無定法又貴在得法,教學策略還需要我們共同探索和改進。可以相信的是:那種“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 學生默默聽講, 卻很少做筆記而師生間互動又極少的課堂現象將不復存在。
(二)“互聯網+”教育手段在互動研討中的應用策略
時下,各大專院校信息化課程建設都在順應時代潮流,網絡化課堂配置是具體實施形式,四川大學手機互動教室的設置是激發掌上時代的學生興趣。“互聯網+”變革教育的基礎在于其強大的信息資源共享和實時傳輸功能,它讓知識獲取變得便捷,它讓學習可以實現“無處不在”。所以,在“ 探究式-小班化”研討教學中可以搭建如下信息資源實時傳輸和互動交互平臺:
1.以QQ或微信群聊形式作為課堂互動的助力方式。
2.基于web的BS三層學習網站建設:建立基于SQL server的Database學習資源查詢系統,建立習題答案及解題幫助系統,以教師教學專題為基礎的討論主頁。
3.用Author ware和Premiere分別制作資源庫動畫及互動場景多媒體,嵌入網絡信息系統中,從而實現生動而翔實的討論教學。
4.讓三維動畫構型及產品設計指導等工科課程內容可以實時傳輸到移動端,真正做到學習無處不在。
參考文獻:
[1]籍莉.蔡格尼克效應與課堂教學中的留白[J].基礎教育,2008.6.
[2]鄭金洲.新課程課堂教學探索系列——自主學習[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作者簡介:
牟柳晨(1965.12-),男,漢族,四川成都人,工學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 :機械設計及機器制造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