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海洋 李 浩
(山東外貿職業(yè)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毛澤東德育思想是毛澤東思想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體現(xiàn)出他對于中國德育工作的深入思考,毛澤的德育思想的邏輯來源廣泛,內容深刻,對于當前的立德樹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毛澤東作為黨的領導核心,在研習馬列經典著作的同時,也積極汲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有益養(yǎng)分,在總結其德育思想的過程中,認真吸收中華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有益經驗和失敗教訓,具體來說包括兩個方面。
在德育對象上,繼承了儒家“有教無類”的育人思想,認為接受教育是每個公民發(fā)天然權利和必然選擇。毛澤東認為,學校是進行系統(tǒng)德育的重要場所,早在30年代的江西,毛澤東就主張開辦學校,通過健全小學、夜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健全學校體制,鼓勵工人農民上學讀書,尤其注重兒童的義務教育,在中央蘇區(qū)經濟條件極為緊張的情況下,蘇區(qū)政府仍然興建了幾所小學,對于適齡兒童要求他們必須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當時中央蘇區(qū)兒童上學的普及率也相當高。制定小學教員條例,加強教師管理,提高教育質量,保證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建國以后,更是建立起完整的國民受教育體系,并且是始終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作為主要內容。在德育方法上,借鑒法家“務法”的思想,加強紀律法制建設,從最初的“三大紀律八大注意”,到后來的各種黨內法規(guī)、國家法律,在加強對軍隊、黨員、民眾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毛澤東主張有法可循,并且執(zhí)法必嚴,對于道德淪喪、違法亂紀的人,堅持違法必究,從30年代的謝步升到50年代的張子善、劉青山,都進行了嚴肅處理。
毛澤東熱愛讀史,不光是讀歷史事實,而是以汲取經驗教訓的目的來品讀的。他在研究和分析秦朝二世而亡和李自成的失敗中,認識到了鞏固國家政權、提高干部思想覺悟的重要性。在全國解放之初,提出了著名的“趕考論”,指出共產黨人絕不做李自成,要考個好成績,根本在于要提高黨員思想覺悟,抵擋住敵人的糖衣炮彈。通過對歷史的總結的反思,毛澤東提出了“兩個務必”,要求共產黨人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和艱苦奮斗的作風,帶領人民進行“三反五反”運動,從理論和實踐上對廣大干部群眾進行德育工作。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立身之本。毛澤東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獻中認識到,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紅線,以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切德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其德育目標觀和主體發(fā)展觀等方面,尤為突出。
馬恩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勾畫了一個完美藍圖就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不存在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類能夠實現(xiàn)自我的解放,進而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達到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馬克思在其著作和演說中,也多次號召全世界勞動者為了這個美好夢想而不懈奮斗。列寧在共產主義者的道德觀方面也認為,道德觀是要建立在新的經濟基礎上的區(qū)別于舊社會的道德,要反對剝削、追求平等,他指出共產主義者全部道德就在于這種團結一致的紀律和反對剝削者的自覺的群眾斗爭。馬列的德育目標觀對毛澤東產生了深深的影響,他在辯證分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基礎上,經過一系列深入思考,在七大上對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進行了集中概括,即“現(xiàn)階段為實現(xiàn)中國的新民主主義制度而奮斗,它的最終目的是在中國實現(xiàn)共產主義制度?!雹僖虼嗽趯τ谇嗌倌甑牡掠^程中,他也指出,必須不斷地把廣大青年一代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保證黨和國家事業(yè)后繼有人。
在德育主體性方面,馬克思認為,全面發(fā)展的人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歷史的產物,他們不是自然人,而是必然的依附于一定社會關系的社會人,其主體性發(fā)展,也必然的依附于一定的社會關系。毛澤東也認為在主體性方面要經過精心的培養(yǎng)而來,在進行德育過程中,要尊重社會的客觀需要和人的主觀需求,加強德育主體性培養(yǎng),培育健全人格。毛澤東在中央蘇區(qū)時主持制定了《小學課程教則大綱》,把“充分發(fā)展兒童自動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②作為小學教育的重點工作,此后很多時候,他多次明確強調,青年學子要在“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fā)展。”他在1957年《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中,對未來中國培養(yǎng)什么人進行了初步探討,“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雹叟Υ龠M人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主體性,通過興辦學校、制定政策、加強教育等諸多措施,新中國的德育工作蓬勃興起。
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從《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到黨的代表大會的主題報告,毛澤東無不深入實際,走入社會最底層對中國進行調查研究,這為其進行德育工作提供了事實依據(jù)。
中國的地域和歷史就決定了在中國農民始終是決定中國未來走向的重大力量,1925年,毛澤東就指出:“絕大部分半自耕農和貧農是農村中一個數(shù)量極大的群眾。所謂農民問題,主要就是他們的問題?!雹芷鋽?shù)量的廣泛性就決定了其重要性,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就認為,有幾萬萬農民從各省起來,“無論什么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因此必須重視農民的德育工作。第一,通過一切手段讓農民擁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條件,在中央蘇區(qū)時期,政府通過領導組織開辦夜校,在群眾中舉行大規(guī)模的識字運動,發(fā)放識字牌等形式,讓廣大群眾在學校、家里、道路兩旁學習識字,盡一切可能、采取一切便利讓農民群眾隨時隨地接受教育。第二,通過一切手段提高農民思想認識,通過報刊、戲劇、歌舞等形式,向群眾普遍宣傳“三座大山”的迫害,鼓勵農民參加革命斗爭,爭取自身解放。
毛澤東和我黨在確定我國民眾的德育目標時,必然的要了解分析我國國情,尤其是明確中國當前時期的主要的社會矛盾,以社會矛盾的變化判斷德育對象的最終目標。8年抗戰(zhàn),我國的主要矛盾為中國、日本兩個交戰(zhàn)國之間的民族矛盾,德育工作緊緊圍繞這一核心問題而進行,打倒帝國主義,爭取中國人民的徹底解放和完全自由,“在一切為著戰(zhàn)爭的原則下,一切文化教育事業(yè)均應使之適合戰(zhàn)爭的需要”⑤德育目標就是引導民眾打擊日寇;1945年—1949年期間,我國主要的矛盾點轉移到勞苦大眾與腐朽的國民黨反動派的階級矛盾,相應的,我當?shù)牡掠ぷ饕彩菫檫@一核心矛盾點而服務,堅持群眾切身利益為根本,以群眾愛黨、擁黨意識為重點,加強理論與實踐教育,通過各種手段鍛煉群眾的政治辨別力,號召大家自我解放,在廣大農村地區(qū)以土地改革為突破點,通過分土地、斗地主和訴苦相結合等形式,讓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黨的溫暖,擁護黨的領導,經過長期的一些列實踐教育,廣大群眾逐步認清了國民黨反動派真面目,有決心、有信仰的敢于推翻反動統(tǒng)治,保護個人基本權益和革命果實。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對我國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的主要矛盾,因此,這一時期的黨的德育工作重點就是引導人民群眾進行經濟建設,滿足經濟文化需求,加強德育引領,通過樹立王進喜等典型人物引領,號召全體人民發(fā)展生產力,努力提高國家經濟文化建設水平,教育全體人民為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而奮斗。
注 釋:
①孫勁松,余立.中國共產黨人對共產主義的認識和追求——從毛澤東到習近平[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7.
②包華軍.對毛澤東主體性德育思想的探析[J].中國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2(5).
③毛澤東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226.
④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M].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12:6.
⑤李凱,魏旭嬌.新時期加強高校團支部工作探析[J].欽州學院學報,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