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雷
(承德技師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的行動計劃,希望可以通過利用新媒體技術,在新時代背景下,使傳統行業(yè)與互聯網能夠有機融合,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互聯網平臺的優(yōu)勢。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工作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zhàn),如何應對新形勢下的德育工作,就要求全體德育工作者打破傳統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工作載體,與時代同行。
在錯綜復雜的網絡時代,各種“誘惑”沖擊著中職學生的思想,迫使一些學生整天沉迷于網絡而不能自拔,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同時,給學校的德育管理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學校紛紛采取了各種舉措,如:“手機不進校園、手機不進課堂”,導致德育工作者在學生管理過程中,及其贊同“禁止手機”的做法,依然用“老眼光”看問題,沒有注意到網絡的正面作用。
在當今應試教育背景下,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學校的教學工作往往大于德育管理,對職業(yè)教育而言,更注重學生的“出口”,即:就業(yè),所以各職業(yè)學校對專業(yè)資源庫建設的投入力度遠大于德育工作。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完善,德育案例、論文、課件等實現了資源共享,但形式上僅僅局限在文字或圖片等靜態(tài)資源,不足以適應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需求。
網絡德育是傳統育人途徑的更新,對德育工作者而言,要有較強的網絡綜合能力。目前,德育工作者對網絡技術掌握的情況參差不齊,導致德育網絡工作開展力不從心。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職業(yè)院校的廣泛應用,以往單一枯燥的“灌輸”形式,如:講座、聽報告、座談會等,已達不到最佳效果。在“互聯網+”背景下,以圖、文、聲、像等表達教育內容,豐富了教育信息的含量。以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形式給德育工作者造成鮮明清晰的視覺印象,這是傳統教育載體所不能比擬的。
互聯網具有不受時間、空間、地域等方面約束的優(yōu)勢,不同區(qū)域的人群通過網絡可以實現德育資源共享,使德育工作開展起來更快捷、更迅速、更有時效性。
職業(yè)教育一方面要加強網絡道德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念,另一方面,要走出網絡,增加面對面的交流,二者要兼顧。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因勢利導,開展競賽、交流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不良信息沖擊著網絡,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還沒有達到最成熟的階段,容易掉進網絡的陷阱。另一反面,網絡中大量的“誘惑”吸引著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容易使學生沉迷于社交、游戲、賭博等不利環(huán)境中,“負面信息”使學生喪失學習或其他興趣愛好。
互聯網具有開放性的特點,給人們帶來大量新鮮信息的同時,對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也是巨大的沖擊,未經“過濾”的信息容易使青少年扭曲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不加以及時有效的引導,勢必會出現思想混亂的狀況。
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普遍自律性差,自我管理能力欠缺。部分學生整天沉迷于網絡,不能自拔,影響了正常的生活規(guī)律,如:睡眠不足、飲食沒有規(guī)律、不愛運動等現象,極大的傷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情緒低落、思維遲緩、社交能力不足等不利狀況。
根據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的特點,德育工作者要加強對互聯網的關注,建立健全相關規(guī)章制度,明確管理規(guī)范,及時屏蔽不良信息。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多樣性,豐富德育內容,使學生有效使用互聯網,促進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努力搭建德育教育與互聯網之間的橋梁,使二者有機融合。將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內容加以修飾,使其更具吸引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時代特點,讓網絡德育載體的作用最大化。
目前,中等職業(yè)學校部分德育工作者為兼職,對德育網絡的專業(yè)掌握能力有所欠缺,相比之下,更注重自身所學專業(yè)的研究。要想使網絡德育工作得以滲透并發(fā)揮作用,拓寬德育管理者網絡視野、提升網絡信息能力必不可少,要通過多舉措提升其對網絡德育的重視程度,加大培訓力度,健全相關制度,引導廣大德育工作者主動增強網絡德育實踐能力。
互聯網時代,傳統德育育人模式已不能適應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要時刻緊跟時代步伐,不斷研究和創(chuàng)新新形勢下的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