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敬原
(貴陽中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一)國家發展的時代要求
改革開放成果不斷,如何在保持現有成績的前提下持續發展,逐步拉近我國與全球發展的距離,這就需要以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作為基礎。為此,高等教育必須真正做到從自身需求角度提高教學質量,逐步實現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事實上,內涵式高校學生工作模式的打造是現階段我國發展的現實需求。
(二)教育改革和高校發展的必然選擇
首先,我國高等教育正逐步實現普及,包括后勤管理、學分改革、就業模式等方面都在發生變革。其次,就高等教育的生源量而言,現階段我國正不斷減少。由于中國經濟的發展,高校各項教育也發生了一定的變革,部分生源選擇國外就學,這也為高校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因而,我國高等教育中采取的傳統型學生工作方式應有所變革,服務型的內涵工作模式已然成為高校教育進行變革的主要方向。
(三)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學生多精力旺盛,樂于接受新事物。而我國傳統教學工作模式多為單方面對學生進行管理教育,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現狀對人才的需求。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我國提出以人為本的教育方針,要求教育工作者回歸本源,注重學生的全面性發展,努力打造服務型內涵式學生工作新模式,以此解決社會發展對學生素質的要求。
首先,應將學生作為教學的基礎,發展全面性服務理念。行動得以開展,必須以思想為先導。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打造服務型內涵化工作模式時,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通過提升自身的服務意識,將其系統的運用到學生各項工作中,進而確保高校學生工作能夠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其次,應正確處理教育、管理以及服務這三者間的關系。傳統的高校學生工作更多的集中于對學生教育、管理,忽視了服務的重要性。事實上,教育、管理、服務三者間通過有機結合,是開展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發展渠道。而服務型內涵式高校學生工作模式將立足三者之間,努力實現三者間的有機融合。
(一)充實和完善學生工作內容
一、開展思想道德教育,通過愛國主義、社會道德以及國際責任等課程教育,保證學生工作能夠滿足社會、國際發展要求。二、開展心理教育,通過開展心理健康、生命認識等課程,提升學生的心理素養。三、開展民主法制教育,通過將該課程與思想教育課程相結合,確保學生在認識到自身在政治、法律中主體地位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法制觀念,能夠更好的運用法律規范自身行為,發揮主體作用。四、開展常識教育,通過設立自然、人文等相關專業,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量。五、開展學生能力培養,通過開設包括就業指導等專業職業教育課程,為校內學生提供發展可能。
(二)開拓和利用學生工作資源
通過建立以學生為接收方,學生工作為中介,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為供給方的資源分配系統,打造出科學的學生工作共同體。在該系統中,學生是唯一的資源接收方,而學生工作系統則不僅需要作為資源傳播中介,同時也是資源的提供方。在這之中,就學校而言,學生工作系統中各部門應當肩負責任,努力為學生提供專業化、個性化指導。就家庭而言,應注重父母在學生發展過程中能起到的作用,并不斷開發資源激發學生的發展熱情。就社會而言,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工作能力,應多爭取包括公共、企事業以及國際資源,并將其作為對學生的社會支持。
(三)創新和實踐學生工作方式
學生工作的開展應該堅持“滲透—融入—體驗”模式。其中的滲透是指學生工作還需繼續提倡滲透式授課教育,以課程教學為主,并不斷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而融入是指學生工作還應加入拓展融入教育,通過開展主題活動,豐富學生日常學習生活,提升學生判斷理解能力。而體驗則是指在開展學生工作期間加入體驗教育,借助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的提升。
(四)管理和評估學生工作流程
首先,要設定合理的、科學的學生工作計劃,對學生在這一階段應該完成的目標,教學內容等進行統一規劃,并在實施工作中嚴格遵守計劃要求。其次,做好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特別是在人員構成、實施辦法、物質保證、信息支持等基本要素方面更要做到協調發展。再次,應定期評測學生工作的開展情況,并對評估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糾正。在對學生工作進行評估時,應從以下方面出發。首先,要轉變傳統的評價思想,將工作的重點由以往的總結性評價轉變為發展性評價。其次,要特別強調評價主體具有的多樣化,打造出包括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家長社會評價在內的多元化評價體系。最后,要逐步完善評價內容,通過將過程、終端、課堂評價等與各項實踐活動相融合,進而保證評價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