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燕
(江漢大學文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345)
我國的二外法語教學,多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一位教師在講臺上,面對一群學生進行填鴨式的教學。培養出的學生在法語的聽、說、寫方面能力較差,對外交流方面也有很大的困難。故本文以“互聯網+”為背景,討論此模式對二外法語教與學的積極意義。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計劃,從此“互聯網+”作為一項國家戰略,為各個領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所謂“互聯網+”,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這一理念的提出,為教育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推動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變革,煥發出新的活力。
傳統二外法語教學的局限性,首先體現在課時量的不足上。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二外課時總量不滿兩百,一些院校已縮減到一百多一點。而教師得從“零起點”開始教授學生語音、口語、語法等各方面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導致學習效果非常有限:學得好的學生能掌握法語的基本詞匯和語法,應付課業考試;學得不好的學生只能是走個過場,應付考試都很吃力。
法語作為小語種,二外教材的可選擇性很低,目前比較廣泛使用的二外教材有《新大學法語》、《簡明法語教程》等。這些教材普遍有時限長、內容陳舊的特點,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學生對這些陳舊的知識提不起興趣來,這種局限明顯阻礙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影響了教學的質量。
這一局限是源于二外教學的“大班”“合班”教學模式。二外的班級通常由兩個或者幾個英語專業班級組成,這種“合班”的授課模式,一位教師將會面對好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龐大課堂,教師的教學意圖難以完全貫徹,教學效果自然就難以保障。
傳統二外法語教學中,教師課前準備課件,準備45分鐘講授的內容,然后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批改和講解作業即可。學生所能接受到的知識都是由教師“準備好的”,二外的學生很少會積極的去尋找課堂外的知識來了解和學習。學習語言時,失去了系統的環境,實際上對這門語言的學習是非常不利的。
現在,借助于互聯網的高度發展,從課堂到課外,從電腦到手機,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聯系能更加緊密些。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前將本節課將要教授內容的相關知識或背景資料發給學生,讓學生在“真正的”學習開始之前,有個知識的儲備階段,能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即將學習到的知識,為45分鐘的課堂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在課堂學習之后,教師可以將本節課相關知識點的拓展和延伸資料通過網絡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后進一步通過教師的啟發拓寬知識面,完成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通過“互聯網+”在課前和課后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能較快地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從而提高二外法語教學的效果。
引入“互聯網+”這一信息化的現代手段后,傳統的二外法語教學模式將會被改變,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這時學生和教師都將成為網絡中的一員,都是網絡的終端之一,通過這種角色的變化,將會對教師和學生的心理都產生前所未有的改變。伴隨著教師主導地位的弱化,學生將越來越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那么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手段不得不發生根本變化了。
在新環境中,學生才是學習過程的真正主體,他們將會主動地探尋知識,建構新知識。在此前提及的豐富了教學資源的前提下,學生會越來越多的主動尋求新的多源化的知識,自我學習,以滿足自身的求知欲。這種個性化的對新知識的尋求,使得二外法語教學能真正出現一種“因材施教”的可能性。學生自己掌控自己的學習,根據自身的需要來安排和控制學習內容,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反思和拓展,他們的自我管理意識會大大加強,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認知的主體。此外,每個學生都可以作為“互聯網”的終端之一,接入共同的二外法語學習網絡,開展各種討論和互問互答,資源共享,給每個學生形成動力和壓力,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消化吸收,并呈現出來。這種做法,將網絡的優勢更大的發揮出來,比傳統的靠教師一個人“準備”知識,要豐富許多,對于教學效果將會起到非常良好的促進作用。
借助網絡的學習已成為當前高校教育不可逆轉的趨勢,無論師生都應強化互聯網的思維模式,開闊視野,轉換觀念和角色,變封閉為開放,依托“互聯網+”延伸課堂,為有限的“第一課堂”查缺補漏,加強師生互動,更好地促進二外法語教學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