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英
摘 要:教情境教學就是以培養興趣為前提,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從而使學生樹立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化學學習的過程中來。在情境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以激勵學生解決問題的動機,接下來又在連續的情境中通過探索,解決問題,獲得積極的心理滿足。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教學情境
化學課堂情境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激起學生對于化學問題求解的興趣,讓他們能夠不斷地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能夠產生積極的心態。從而構建新的知識結構,這樣學生就會很輕松愉快的學到新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中化學課堂情境教學的教學理念
愉快情境教學就是從學科的特點出發,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規律,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良好的情緒中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的學習不斷獲得新知識,同時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愉快情境教學是以培養富有個性的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目的,把興趣、成功、審美、創造、理解、尊重和信賴貫穿于教學過程,使師生獲得教與學的愉快體驗、身心得到和諧發展的教學方法。人的任何活動都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果由于獲得成功而受到鼓勵和表揚,就更加強了這種情緒體驗。這種滿足和興奮,又產生了一種繼續追求得到滿足的需要,產生了進一步的動機和興趣。學習也是如此。愉快的情境教學就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產生更強烈的求知欲,幫助學生不斷地獲得成功,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使學生的個性獲得全面和、和諧的、生動的發展,便于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在發展中感受愉快,從而樂于發展,主動發展,順利發展。
二、高中化學課堂情境教學的策略
(一)設置教學情境,引出教學目標
1.通過化學史實、現象的敘述創設問題情境。化學家在科學發現的過程中所運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遇到的系列問題,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巨大的激勵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教學提供了生動的素材,是創設問題情境的一種有效途徑。例如:學習苯的分子結構時,可以給學生講述德國的化學家凱庫勒“夢境”中發現苯分子結構的故事,既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研究的曲折和艱辛,又激發了學生積極探究的欲望,加深了學生對有關知識的理解。
2.通過精心策劃的課堂討論創設問題情境。討論對于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是一種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對某一問題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沖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從而創設問題情境。由于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希望被認可的愿望非常強烈,教師在鼓勵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同時,要適時引導他們冷靜分析,從不同的側面去認識問題。
3.通過學生意想不到的錯誤創設問題情境。在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設計依靠學生已有知識難以正確完成的作業,讓學生在發現自己的錯誤中,感到驚訝,激化矛盾,產生問題情境。例如: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鈉排在銅的前面,所以教師若要求學生寫出鈉和銅鹽溶液反應的方程式,學生大都認為鈉能把銅置換出來。而實驗事實證明,鈉和銅鹽溶液反應并無紅色的銅生成,而是生成了藍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氣體。“出乎意料”的實驗現象與學生的回答發生了矛盾,學生感到無比驚訝,他們迫切地希望找到問題的答案,思維處于高度集中狀態。
4.運用化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精心設計的化學實驗在帶給學生驚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時更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在由實驗產生的問題情境中,形成對新的未知知識的需要和探索。例如:在講氯氣的化學性質時,教師可先演示2組實驗:①氯氣通過干燥的有色布條;②氯氣通過濕潤有色布條。通過2組實驗現象的比較,學生會產生疑問:為什么氯氣對干燥的有色布條無影響,卻使濕潤的有色布條褪色呢?通過思考會想到:這一定是氯氣和水作用的結果。那么氯氣和水發生了什么反應呢?由此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探究氯氣的化學性質。
5.從學科與生活的結合點入手,創設情境。化學與生活聯系緊密,生活中處處涉及化學,從化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入手來創設情境,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學生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由于情境的背景材料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社會實際,學生感到既熟悉,又奧妙無窮,感到化學就在身邊,在生活中,在社會實際中。學習化學,有利于解決實際問題,有利于社會的發展,有利于人類的進步,學習的欲望高漲,學習的需要不斷內化,學習的動力源源不斷地產生。
(二)會話交流,自主建構
在經過了上一個步驟后,學生對問題有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和探索,教師可以根據班級情況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一步討論,交流交換意見,并且要求每一組確定一個中心發言人。小組充分討論后,小組中心發言人把本組討論、探究的成果在全班會話交流。學生在會話交流中,體會他人的思維長處,彌補自己的思維缺陷,互相補充,互相完善,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把握事物間的聯系,從而實現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建構。
(三)教師點評,歸納總結
這一步驟是情境教學的最后一個程序,也是“點睛”之筆,不能小看。教師的點評具有導向性,對學生的思維方向,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教師的歸納和總結,則學生的知識建構起著進一步的完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梅香,連榕.情境學習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論壇,2005(4).
[2]王春艷.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的探索與實踐[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