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祖琴
摘 要: 為了解企業對材料類大學生人才需求情況,完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本文通過對無錫新區及周邊企業進行調研和分析,總結當前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差距,提出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從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制定、課程設置、校企合作等方面培養面向企業的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 材料專業 企業需求
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為社會培養了大量高層次人才,促進了社會經濟與人力資源的迅速發展。但是,也出現了就業壓力。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最新信息,2017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795萬,再創歷史最高。我國材料工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體系,具備大量吸納畢業生就業的廣闊市場。而新材料研發水平及產業化規模已成為一國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國防實力的主要標志。根據材料人網發起的2015屆材料專業本科畢業生去向調查顯示,走向工作崗位的畢業生人數接近六成(58.2%),讀研比例接近三成(28.7%)。本課題對無錫新區及周邊企業進行走訪調查,了解企業對大學生素質的要求,特別是材料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學生。以此作為在校大學生有針對性地提前鍛煉、提高綜合素質和競爭力的依據與支撐,更好地完善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
一、企業調查情況分析
本次調查選取無錫地區學生就業單位7家,周邊相關企業6家,共13個企事業單位。調查采取實地走訪的方式,通過訪談和部分問卷共同完成。
(一)企業規模較平均,但擁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員工比例較小。
本次調查的企業中員工數平均,100人以下的企業所占比例為46%,100人以上的企業比例為54%(見圖1)。
在談及為何本科及本科以上員工比例較小時(見圖2),多家企業負責人表示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員工擔當的是科研、產品檢驗及管理人員的角色。直接從事企業生產的人力資源需求則是有一技之長的大專生等,而非相對而言各方面素質較平均的本科生。多家企業均談到,企業非常重視研發和自主開發,對碩士、博士研究生的需求逐年擴大,中小型企業很難找到優秀的高層次材料專業人才。
(二)企業招聘渠道多元化,能力比專業更重要。
從招聘方式看,如今企業招聘的渠道較多元化,人才交流會應該是無錫新區企業較為重視的人才招聘渠道。伴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網絡招聘是企業現在普遍采取的方式,但目前材料企業直接進入校園,以專場招聘會等方式直接與大學生溝通的情況尚不多見,材料專業大學生就業專業不對口的現象日趨明顯。
在就業方向與專業不匹配如何處理的問題上,企業給出了答案。沒有一家企業給出“專業比能力重要”的回答。由此可見,專業不再是就業競爭的支配性優勢,同樣求職者可以選擇非對口專業的工作,但要注意的是,得具備足夠的能力完成相應的工作。
(三)企業招收應屆本科生較少,工作經驗占主導。
從近三年企業對應屆本科生的需求量看,企業的需求量不是很大,50人以下占70%(見圖5)。在我們調查時企業談及需求量不大的主要原因是應屆本科生缺乏工作經驗(見圖6),正如在問及材料類應屆畢業生求職面臨的最大問題時,12家企業選擇工作經驗不足。企業紛紛表示材料類大學生進入企業后多數將擔當檢測、管理等工作,如果能有相關方面的工作經驗,那將會很快融入工作,達到雙贏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工作崗位有限,人才競爭激烈:在談及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員工在企業中擔當的工作類別時,企業表示若非處于不斷擴大業務的階段,幾乎不會聘用更多的本科生。無疑,應屆本科生要獲得一份好工作,首先得在大學四年中利用課余時間積累工作經驗,同時在人才競爭激烈的時代里,做好一切充足的準備以迎接新的挑戰。
(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在于積極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在談及企業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何意見或建議時,多家企業表示學校要積極引導學生全面發展,不僅是德智體美勞,更重要的是學校要為學生爭取一定的機會進入企業實踐。有外企表示,如果一個大學生要在外企獲得一份優越的工作,必定要有極強的外語能力,學校要在這方面給予足夠的幫助。另外一些企業表示學校應該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機會鍛煉獨自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有企業認為學校應該認識到比教會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做人。
二、材料類專業大學生就業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一)人才需求缺口與人才培養目標不符。
目前,我國材料領域工業增加值已占全國GDP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而領域技能以上人才資源占全國總量的比例不到17%,人才資源總量與領域發展地位不符。江蘇作為新材料制造大省,也是新材料需求大省,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市場空間,產業總體規模位居全國前列。根據對無錫地區的調查顯示,企業對材料專業本科生需求量較低,造成材料專業本科生對口就業困難;同時,高層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之間存在不對稱的情況,高校缺乏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材料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的目標,已成為制約材料領域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材料領域人才結構有待優化。
人才資源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在人才供應結構與人才需求失配。高校面向企業需求的工程技術人才相對薄弱,企業高技能人才缺乏、隊伍不穩定,尤其是企業一線人才更為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材料產業化進程。無錫市在新材料領域產品層次偏低,面向高端市場的產品規模不大,不能滿足高端制造業的需求,電子信息產業中材料本土配套率較低。產業發展對材料類人才的需求已從原來較單一的技術人才轉變為能適應不同生產力水平、不同產業部門的多層次、多規格的復合型人才。高校必須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相關領域高水平人才,滿足社會對當前材料學科人才的需求。
(三)工程型人才供需不足。
根據《國家中長期新材料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精神,國家將圍繞材料領域人才緊缺與企業實際需求,加大工程師的培養力度,滿足高層次工程化人才需求。高校對本科生工程化培養力度不足、工程實訓場地不夠、工程背景師資缺乏、培養大綱脫離等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只有適應新材料發展趨勢的要求,才能為材料類專業學生提供良好的就業機會。endprint
三、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大學生就業工作優化策略
材料類專業應重點轉變人才培養觀念,從以學科為導向轉變為以需求為導向,以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為主導,以提高實踐能力為重點,從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制定、課程設置、校企合作、師資結構等方面優化就業工作,培養面向企業的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
(一)加強職業素質培養,提升學生專業素質。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校期間做好三點準備工作。第一,了解。了解最新的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及相關知識,了解職場所需的能力素質,了解自己的特長與優勢;第二,培養。在校期間積極參加社團、競賽等活動,同時在日常生活、與人相處中不斷培養職場發展所需的能力與素質;第三,提升。在業余生活中進入企業實習,檢驗自己的綜合能力與職場需求之間的差距并不斷提升完善。
(二)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
1.根據企業人才需求對現有人才培養各環節進行審核,以企業需求結合專業需求為導向進行課程設置的改革。課程設置既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又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要加強材料專業基礎課的教育,為學生的今后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教育,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
2.摒棄陳舊的教學內容,及時關注材料學科快速發展的知識更新,把解決問題和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在教學內容和手段上,重在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3.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對于材料類畢業生,實踐教學對于學生檢驗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重要作用;同時實踐教學對于學生通過接觸和了解社會,認識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有針對性地進一步加強自身的學習,以及縮短學生畢業后與社會的適應期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4.改進教學方法,引入就業創業專題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入案例分析、相關專業畢業生求職、工作經驗的講座等,開展場景模擬教學,全方面地培養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強化校企合作模式,構建校內外實踐基地。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發現,企業對于應屆本科畢業生所最擔心的問題是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而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是學校與企業共建適合學生課程學習、專業實踐、科研開發、就業實習等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增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提高職業技能和素質,實現學校人才和企業人才需求的有效對接。高校通過與企業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將實訓基地轉化成為就業基地,幫助學生緩解就業壓力,為企業搭建用人選人的平臺。
(四)優化師資力量培育,加強工程型人才培養。
針對材料類專業大學生工程型人才培養的缺乏,應從師資隊伍結構優化入手,加強引進工程背景專業教師,加強教師工程化培訓,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促使教師不斷鉆研業務,提高素質。引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充分考慮材料行業對工程型人才的需求,采取多種方式培養工程師后備人才,構建合理的學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
(五)開展有效的就業指導工作,提高就業專業對口率。
材料專業大學的就業工作除常規指導之外,可根據企業需求,將專業化的就業指導貫穿大學四年。除邀請學校的老師外,還應邀請一些教育、人事部門分管人才資源的負責人,企業人力資源部的人事經理與材料專業在校大學生分享就業經驗與成長經歷;組織大學生走出學校、走進企業、走進管理部門、走進行業、走進市場。
參考文獻:
[1]2015屆材料類本科畢業生就業去向調研告[EB/OL].http://www.cailiaoren.com/article-3456-1.html,2015.7.11.
[2]中華人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國家中長期新材料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EB/OL].http://www.most.gov.cn/tztg/201201/t20120110_91846.htm,2012.1.10.
[3]叢亮,許夢潔.企業需求為導向的地方高校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途徑探析[J].科教文匯,2016(12):149-150.
[4]徐莉君.基于企業需求的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對策探索——以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6(1):224-2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