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全球一體化、對外貿易日益頻繁,第二外語學習需求的增加,法語成為幾乎所有開設多外語課程中學的必選語種。如何打破現有教材限制、調整課程結構,深化法語課堂改革,建立高效課堂模式,已成為現今中學法語學科教師必須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之一。
關鍵詞:初中法語;課程改革;設計嘗試
一、初中法語課堂現狀
1.教材現狀
隨著年代久遠的教材信息過時,更新落后,當出現更新,更優質的教材時,教材的更換便成為常事和必須。然而正如人無完人,每一套教材都有其優缺點。以幾本全國外國語中學法語學科正在普遍使用的教材為例:
北外《法語》:語法結構清晰,配套練習充足。但非法語原版教材,內容與信息較陳舊過時,且沒有針對學生考級相應練習。
《走遍法國》:原版引進教材,含DVD教學視頻;其內容連貫,文化涉及豐富,如電影般生動有趣。但也存在內容與信息較陳舊過時的問題,且入門難度較大;教材主角為成年人,內容與中學生相關度低。
《Alterego》:原版教材;吻合“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能力量化標準,利于學生考級;口語與寫作板塊設計優勢尤其突出,從范例、指導至練習,體系完善,高效實用。但該教材無入門語音教學部分,且全法語教材對初學者難度較大。
目前我校初中階段法語教學使用的教材為《你好!法語》為原版引進教材,內容貼合中學生日常,生動有趣,實用性強;信息新,與時俱進,貼合當下流行語、熱門話題。但是聽力部分稍弱,詞匯量偏小,文化涉及不足且寫作與口語指導欠缺。
如何在教學中打破教材限制、彌補教材本身的缺陷、巧妙高效而不突兀地將聽力、詞匯、文化與寫作和口語指導融入該教材中使用,全面培養學生語言技能?這需要任課教師根據本班情況,推進課程改革,制定屬于自己的課程設計。
2.課堂現狀
因中學法語課程開設時間較英語短,開設學校也有限,經驗積累與交流不足,加之教材的更換,如何建立成熟的法語課堂教學模式一直處于探索嘗試中。現今的法語課堂教學模式存在兩個傾向:
其一、模仿英語課堂。英語與法語有著相似之處,英語教學模式成熟,成為法語課堂的現成范本。然而過度的模仿,或者不經加工的模仿,往往效果不盡如人意。
其二、依賴教師用書。教材配套的教師用書,對教材的使用以及課堂環節的設計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然而教材的不足,在教師用書上并沒有相應的彌補設計。
3.學生現狀
(1)能力發展不均衡
根據外語學科《課程標準》,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運用。而中學法語教學中,學生常出現這四種能力發展不均衡的現象。學生需要全面發展聽說讀寫能力,并具備“多元文化意識”與“雙語思維能力”,僅靠教材的固有設計,難以得到有效培養。
(2)語言等級考試要求
由法國國民教育部頒發、面向外國人的法語語言水平官方認證文憑DELF-DALF,已成為我校法語學生的考級必選。該考試按照《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框架》的指導原則,注重對語言交際能力(Compétence communicative)的評估,對聽力理解、閱讀理解、書面表達及口語表達四種能力進行測試。這就要求法語的課程設計必須涵蓋這四個方面的能力訓練,并且在課程設計上考慮學生的考級需求。
二、課程設計嘗試
1.教材選擇
語言學習的目標是語言本身,而非教材,教材作為一種學習材料,要為學習目標服務。
準確的發音,恰當的語調是成功地進行語言交際的基礎。評價一套教材是否適合,首先要考察該教材語音語調是否純正,語言是否地道。
其次,教材是語言的“骨架”,專門負責搭建最基本的骨架支撐,在內容上必須涵蓋語音、詞匯、語法與文化四大板塊。
同時,交際功能是語言最基本的功能。參考《初中英語教學大綱》:“初中英語教學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在教材選擇上,應考察教材設計是否以有效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Compétence communicative):聽力理解、閱讀理解、書面表達及口語表達為教學目標。
此外,還應對比教材的出版時間,信息、內容、詞匯是否及時更新,做到與時俱進;教材是否考慮到中法文化差異,適合中國中學生使用等方面。
2.課堂設計
杜絕教材綁架課堂。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教材是課堂的材料支撐,而不是課堂的教學目標。
一堂課的課堂設計,應先確定課堂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教材內容,確定教材使用的方式,明確教師作用。以《你好!法語》A2第9課為例,教學設計如下(僅展示整體結構與課堂活動第1、2步):
3.“一主多輔”教材體系
教材是語言學習的“骨架”,想語言豐滿,有血肉,學生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則需要在主教材之外輔以多樣化教學資源,即“一主多輔”的教材體系。
(1)“主”教材選擇
我校選擇了《你好!法語》這套原版引進教材。該套教材優點突出:語音語調純正,語言地道;各個單元以不同的交際主題為總線,涵蓋語音、詞匯、語法與文化知識;整套教材分級明確,以“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的能力量化標準為指導,從聽力理解、閱讀理解、書面表達及口語表達四個方面全面提升語言能力。此外,該教材在原版基礎上進行“本土化改編”,充分考慮到了中國學習者的學習習慣,信息新,話題新,與時俱進,貼合當下流行語和熱門話題;且貼近學生生活,實用性較強,生動有趣,符合中學生心理。
(2)輔助教材選擇
為彌補主教材詞匯貧乏、聽力量不足、閱讀板塊設計薄弱,文化部分涉及偏窄的問題,輔助教材設計如下:endprint
閱讀與詞匯板塊:輔助《輕松閱讀學法語》A1~A2,該書故事性強,內含懸疑、探險、搞笑等元素,有效吸引學生興趣。設置為課后閱讀任務,每周20分鐘課堂分享。
聽力板塊:選用《循序漸進法語聽力》初級,該書以主題為單元,配合相應口語話題,對聽力有針對性提高作用。每周一次早自習15分鐘定時聽力。
視頻聽力與詞匯積累板塊:配合動畫片“Lne Trotro”。其內容生動有趣,符合學生年齡及心理特點,非常受學生喜歡。每周一集(4~5分鐘),每集設置5個左右問題。
文化、詞匯、閱讀、聽力板塊:向學生推薦各類APP軟件如“每日法語聽力”、“法語助手”;眾多的法語微信公眾號如法國高等教育署、法盟,還有大量法語學習網站等。學生可以及時跟進與法國或法語有關的熱點新聞;學習網絡詞、新詞、流行語;了解法國文化、風土人情、電影、音樂、小說。網絡資源使用方便、有利于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興趣,豐富文化知識,寓教于樂。設置為課后任務,全班進行分組,兩周一次主題介紹。
4.評估體系設計
引入《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框架》下法語等級考試DELF-DALF語言能力量化評估表,對學生的口頭表達、書面表達進行實時師生評價與學生互評。以口頭表達語言能力量化評估表為例(滿分10分):
(1)Capacité à réagir à des questions/réponses(對問題/回答作出回應的能力)(6分)
—capacité à demander/donner des renseignements(詢問/給出信息的能力)(3分)
—capacité à argumenter des explications(給出解釋的能力)(3分)
(2)Compétences linguistiques(語言能力)(3分)
—morphosyntaxe(句法)(1分)
—lexique adapté(詞匯)(1分)
—correction phonétique (語音)(1分)
(3)Capacité à interagir(交談能力)(1分)
該評估表具有三大特點:
第一,重點側重對語言交際能力(Compétence communicative)的評估,分值占比60%。
第二,對傳統外語教學重點:語法、句型、詞匯的弱化,分值僅占比20%。
第三,語音、交談能力分別占比10%,被列入評估條目。
以DELF-DALF語言能力量化評估表為語言能力評估標準,既吻合等級考試的要求,又與外語教學大綱制定的教學目標一致。評估表中的細化條目,為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的設計提供了一定參考,也為學生的語言輸出起到指導性作用,讓語言回歸其最重要的本質性交際功能。
三、結語
在深化法語課程改革中,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在教學資源選用、教學課堂設計、教學評估體系制定上做出有針對性的改革與嘗試,能有效彌補現有教材、課堂和學生能力的上不足。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又建立了深度高效的現代化課堂,有利于滿足學生考級需求,全面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提升“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黃遠振.新課程英語教與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19-139.
[2]施麗華.構建著眼未來發展的英語課堂教學[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4,(1).
[3]龔亞夫.英語教學的價值與基礎英語教育的改革[J].外國語,2014(11):18.
作者簡介:
李晨霞(1987—),女,漢,四川樂山,中學二級教師,本科,成都外國語學校,研究方向:課程改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