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偉玲
摘 要:隨著英語的廣泛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學習英語。然而在現代英語的教學過程中,人們對英語的學習方法普遍出現了的一些誤區。事實上,單詞是英語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組成成分。在此,本人結合多年來英語的教學經驗,對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聯想學習法運用進行研究,并且結合自己的理解總結出了一些關于英語單詞的學習方法,以期幫助學生們增加詞匯量,提高英語成績。
關鍵詞:小學英語;詞匯教學;聯想學習法
一、小學英語中詞匯學習的重要性
隨著新教育的改革,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有許多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只注重學生的聽說讀寫譯這五個方面,而忽視了對學生英語中單詞記憶的聯想學習法運用的培訓。而對于學好英語這一學科而言,單詞的記憶及學習至關重要,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容易的理解及運用英語。因此,學生學習并掌握小學英語中詞匯記憶的聯想學習法運用,必要且實用。
英語學習是一個全面的過程,包括聽、說、讀、寫、譯,此外,單詞記憶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單詞用法,才能逐漸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進而更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英語,自然能夠更為直觀的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通過老師在課堂上對英語書中知識的講解,學生會對英語有一些了解,但這些并不足以讓他們熟練的運用英語。熟練掌握并運用聯想學習法,有助于大量地記憶單詞,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為日后學生的英語交流打下基礎。因此,小學英語中詞匯記憶的聯想學習法運用的培訓不能忽略,老師要運用有效的、有策略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單詞的能力。
二、小學英語詞匯學習的現狀
1.詞匯量不足。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是閱讀的基礎,詞匯貧乏是導致小學生閱讀英語文章遇到困難障礙的關鍵因素,生詞出現頻率高時,就會影響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細節。教師常常發現在學生學習了一段時間的英語后出現了兩級分化,導致兩級分化的原因之一是學生在英語詞匯學習方面沒有過關。對于英語詞匯的學習,學生普遍具有畏難情緒,感到學習效果不佳,總是單詞背了又忘。
2.缺乏記憶技巧。
記憶方法不當。閱讀時,一般要求先通讀短文,非常快地閱讀來獲得文章的大意或主題思想,一篇文章通常是圍繞一個中心展開的。有些學生閱讀速度慢。他們在英語閱讀中遇到文章比較難,看不懂時,還要回到前面去看一遍,二遍,這樣使閱讀速度緩慢,在考試或做練習時,常常在規定時間內來不及完成所有的試題。還有一些學生喜歡逐字逐句的閱讀,沒有按意群來理解,這樣大大降低了閱讀的速度,不利于全面透徹地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有些學生喜歡朗讀,不會默讀,也會影響閱讀的速度。有的學生平時過分依賴詞典,在閱讀理解中一旦遇到生詞,就很自然地馬上翻開詞典查找詞義,而對上下文的結構及詞義之間的聯系,并沒有做更多的思考。這種做法對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不利,反而阻礙了閱讀速度的提高,而單詞也沒有記住。
3.缺乏學習興趣。
越來越多學生覺得英語閱讀枯燥乏味,沒有耐心,看著頭痛。對此,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學好英語,掌握更多的英語單詞,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關鍵在于興趣。要打消對英語學習的抵觸情緒,培養學習興趣,如看外國電影,聽英文歌曲,亦或是讀一本英文小說樹立信心。英語作為使用最為廣泛的學科,其難度比語文容易的多。要堅信,外國人可以學好中國話,我們自然也可以學好英語。
三、英語詞匯聯想學習法的方法和策略
有些老師并不會仔細地把自己的教學任務分成好幾部分,而是一意孤行一次性傳授學生聯想記憶法的所有內容。我覺得這并不科學,英語單詞聯想學習法的教學內容雜而多,不能夠一次性講解完,而應把它分成若干部分來一點一點地教。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如果老師一下子把所有內容都交給學生,學生是無法接受的,畢竟學生的能力有限,如果一次性要學的東西很多,那就容易弄混、弄錯,甚至什么都沒記住。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將英語閱讀融入日常的教學環節,是明智之舉。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規律告訴我們,人們接受信息時是短時記憶,會遺忘,只有及時的復習才能變成長時記憶。循環復習知識點,有助于加深印象,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有耐心,要不厭其煩的講解同一個知識點。反復講解,加深學生的記憶。
總結:
總而言之,小學生記憶英語單詞的方法有多種多樣。教師要做到切實提高學生的詞匯量,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語言知識水平,發展學生實際運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發展學生合作,創新等綜合素質為目標,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學生也要態度端正,明確英語學習目標,給自己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夯實基礎并有針對性的練習,查漏補缺,立足課本,切勿好高騖遠,通過訓練一定量的英語閱讀理解習題,綜合增加英語詞匯量。
參考文獻:
[1]孟寧.學生最新超常記憶法.海潮出版社,2011年第206頁.
[2]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38頁.
[3]江博.激情聯想英語學習法.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年第14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