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
摘 要:趙無極是近代融合中西的畫家中集大成者之一,他的繪畫作品包含了西方油畫的直觀性和中國水墨畫的趣味性。在他的抽象作品中,我們既能夠明顯地感受到西方繪畫圖式中濃烈的色彩,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又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審美中不可或缺的意境美。在強調“中西融合”和“油畫民族化”的大背景下,趙無極通過自身對于繪畫的獨特理解,讓中西方融合的作品在繪畫語言和思想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關鍵詞:趙無極;抽象;中西融合
一、初識繪畫,志向宏遠
1921年的北平,趙無極誕生于一戶書香門第,其名則由家中博學多識的作為晚清的秀才爺爺所取,“無極”之名來源于《老子》中“復歸于無極”之說[1]。趙無極的祖上可以追溯到宋朝的一位王爺,再加上其父親在一家銀行做經理,極具文化底蘊且物質殷實的家境,讓趙無極從小便能夠接觸到古時畫家的真跡,一覽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除了日常欣賞外,父親和祖父也會同趙無極從中國傳統美學和哲思上分析畫作的優缺點。從小的耳濡目染,讓趙無極在14歲時做出了一個讓母親尤為反對的決定:立志做畫家。但是在趙無極的堅持及其父親的支持下,母親只能選擇妥協。
1935年,趙無極輕松考入了當時師資力量最為雄厚的杭州藝專,在杭州藝專趙無極主修的是油畫,但是對傳統寫實油畫卻始終提不起興趣。傳統水墨對于趙無極從小深入內心的影響,讓他對“傳統”二字避之不及。他所追求的,正與林風眠老先生創辦杭州藝專時提出的學術目標一致,即“創造時代藝術”[2]。馬蒂斯、畢加索和塞尚等被當時傳統思想視為“毒瘤”的大畫家,在趙無極看來,他們的畫作才是真正的佳作,是能夠充分表達自己內心思想、抒發自己情感的表達方式。
當夢想被沉重的包袱拖拽,理想被冰冷的樊籠禁錮,任憑多么激烈的掙脫,如果沒有能夠翱翔的翅膀,那夢想將只會陷入在腐朽的窠臼中無法自拔。在藝專求學時期就有一股外力在向外拉扯趙無極,但是隨著戰爭的爆發和杭州藝專的輾轉,讓這個拖拽他的外力逐漸失去了力量,隨著戰爭結束和國內時局的穩定,那股外力又起了作用,父親和恩師在這時給了他翱翔的翅膀。父親給了他無需顧慮的物質支撐,恩師給了他出國深造的精神鼓勵,趙無極攜第一任妻子謝景蘭,出發前往令其神往的藝術麥加——法國。
二、罔知所措,初露鋒芒
1948年4月1日,這是趙無極登上法國的日子,但是法國的生活并不如他來之前所設想的那么好,他的繪畫作品沒有被法國美術界所認可。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并掌握了讓他興奮不已的石版畫技巧。自幼便有中國畫功底的趙無極,用少量顏料加大量的水混合而成的新的石版畫式樣,水與顏料產生的氤氳,形成了中國傳統、簡單和質樸的繪畫思想,營造出一種極具中國韻味的畫面效果。通過這一充滿中國審美趣味的繪畫語言,趙無極認識了米修,這位性格有些古怪的“詩壇怪杰”,竟然為趙無極的畫寫了八首詩。通過對后來趙無極藝術之路的研究可以發現,這位米修對于趙無極在法國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通過米修,趙無極與當時極負盛名的畫商皮埃爾簽訂了長期合約。經過這位久經商場的畫商的運籌,趙無極的畫作打開了銷量,這也讓他能夠安心創作而不受外界打擾。但是對于趙無極來說,藝術的追求是遠沒有止境的,如果按照皮埃爾對于藝術市場的判斷進行創作,趙無極本可以過得衣食無憂,但是對于這種沒有靈魂的畫作趙無極是極為否定的。為了不斷探索新的繪畫語言,趙無極無意中發現了克利的畫作。在克利的作品中出現了他似曾相識相識的元素——符號,這些形態各異的符號在畫面中不斷地跳動,挑撥著趙無極早已塵封的繪畫神經,那就是中國傳統的象形文字和古代青銅器上的圖騰元素。在趙無極來到法國時,他并不想讓別人給自己冠以“中國畫家”的名號,所以在他的畫面中大多充斥著西方繪畫語言和元素。這次克利的繪畫作品,讓趙無極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重新的認識。在黑暗中摸索了大半,沒想到最后指引他的卻是他曾經想要摒棄的根,那條在他心中從未遺忘的中國傳統之根。這些早已根植于內心的中國傳統構成元素猶如烙印一般,再次熨燙著趙無極的內心。在他不斷試驗新的畫作過程中,由于過于專注于藝術創新而忽視了妻子,他們的婚姻終于在相處了十六年后落下了帷幕。就在這一波折之后,趙無極創作出了他攀上藝術頂峰的第一批作品。在《寒風》中我們能夠深刻感受到畫家內心由于創作苦悶和婚姻破裂而產生的波動。整幅畫面被冷色調所包圍,畫面中出現一小塊暖色調的紅如炙熱火焰一般隱隱地燃燒,猝然,一筆中性色調的白如直瀑傾瀉而下,整幅畫充滿陰郁、悲傷而又不失激情。通過觀賞畫面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作者內心復雜而又糾結的思想。難怪陳抱一老先生在看過這幅作品后會發出這樣的感嘆“這幅畫結束了塵世的系列,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3]。自此,趙無極的藝術之路不斷新生,拉開了破繭成蝶的序幕,他的作品開始慢慢沒有了標題,取而代之是創作時間。
三、探索不斷,不負丹青
趙無極與謝景蘭離婚后,他的生活變得十分糟糕,在外出旅游時,遇上了他的第二位妻子。趙無極一生共經歷過三次婚姻,第二位妻子是一名中國香港的演員,在與她相處了14個春秋后,病魔帶走了這位美麗而又善良的中國女人。與趙美琴相處的這些年中,趙無極不斷提升自己,他的名聲早已響徹歐美,躋身成為世界一流畫家,他的繪畫作品成為法國抒情抽象畫派的一面旗幟。但是正如他的畫作一般,雖然從技法上看是由不同的線和大面積的色塊等這些西方繪畫形式組成,但是通過深層次的觀賞和研究后就會發現,在他的作品中蘊含著大量中國傳統儒釋道的審美哲思。其所營造出來極具中國審美情趣的畫面,在當時的法國刮起了一股“趙無極”之風,很多專業美術院校的學生都以不認識趙無極為恥,有些學生的畢業論文就是以剖析趙無極的繪畫為主題。他的畫作正如他本人一樣,不論發生怎樣的改變,究其根本,在他的內心和血液中,流淌和填充的依然是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但是他的內心并不滿足,趙美琴去世后,趙無極放下了他的油畫筆,極度陰郁的情緒讓他重拾中國水墨畫。在米修和周圍朋友的鼓勵下,他將中國傳統水墨元素與西方油畫再次重新結合,構建出了一種只屬于趙無極的繪畫語言。早年趙無極無論如何也不曾想到,助力自己攀上藝術頂峰的一個重要因素原來就是曾經朝夕相伴而自己又欲將舍棄的中國傳統水墨畫。與第三位妻子佛朗索瓦結成連理后,趙無極的創作欲望愈發強烈。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的理解越發透徹,這也讓他的繪畫作品頗有“大象無形”之感。因為生活的圓滿,讓他的繪畫作品重歸平靜和祥和,作品內容飽含著深層次的哲理。
四、追索不止,無畏消逝
如果說在趙無極之前的作品中還能看出部分具象元素的話,那他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作品在表現方式上已經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畫面中所追尋的是純粹的精神世界,早已沒有了之前具象的表現方式。在《25.06.86桃花潭》中,其構圖形式傳承了中國水墨畫三澗直式構圖,畫面深沉且不失靈動,用色極為大膽,湛藍與葡萄紫交互融合,一條灰白且極具力量感的瀑布自九天而下。在創作技巧上,整幅畫面不僅包含了西方慣用的極富張力的透視法則,也充盈著中國傳統審美中所強調的意境和神韻。這幅畫作一經問世,其別具一格的構圖形式,空靈且大膽的創作技巧讓早已習慣欣賞傳統構圖的觀眾耳目一新。欣賞此畫,靜止不動的山崖上,瀑布從云霄直落而下,所發出的撞擊聲振聾發聵。一動一靜,一暗一明,讓欣賞此畫的人無不嘆為觀止。在20世紀90年代,趙無極循著中西融合的路線終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96年2月6日》上,趙無極的作品充分顯示了《周易·系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哲學思想,將中國傳統老莊哲學思想充分融入到繪畫作品之中。畫面中詩畫統一,他的畫作由情引性。正是對于中國哲思的重新認識,才讓他的作品處處可見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并且極具中國哲學的意蘊。
趙無極對于美的追求一直沒有停滯。在80年代于母校杭州美院授課其間,他將抽象與寫實的關系向學生們做了進一步闡釋。在他看來,寫實與抽象并不是兩種截然對立的創作形式,它們相互補充。繪畫語言不是一蹴而就的,與繪畫目的一樣,采用什么樣的繪畫形式和創作技法是根據畫家內心的感悟而定的。中國傳統繪畫中所提倡的“留白”,在趙無極的抽象畫中依然存在,創作主體雖然采用的是西方油畫,但是通過趙無極的個人感悟,色彩斑斕的抽象畫中所空出的“留白”依然為抽象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神韻。
正是由于重拾中國傳統水墨畫凝練而又簡約的創作意境和手法,滲入東方“物我兩忘”的審美思想,再加入西方帶有濃烈色彩的抽象圖式,趙無極的畫作于東西方文化交流上猶如粘合劑一般,將東西方文化匯聚在一張畫布上。他的作品中匯聚了東西方所共有的特質,打破了藝術鑒賞層面的障礙。對于東西方文化來說,趙無極的作品就是連接他們之間的介質,東西方觀賞者不僅能夠在他的畫作中看到他們本土文化的深層次內涵,又能夠突破文化和地域等因素的制約,領悟并感受到對方的思想底蘊。這是趙無極的畫作所呈現出的巨大影響力。
趙無極從初識塞尚、畢加索等人的畫作,到發現畫作中包含中國元素的克利作品,在形成自己的風格前一直在研究西方抽象畫家的作品。經過不懈的追求和探索,他從克利的畫作中發現了自己一直擁有卻并不在意的中國傳統。在一次次地嘗試后,趙無極終于悟出了抽象畫的精髓。這種悟,是對于中國綿延千年儒釋道哲思的明心見性,是《莊子》中的“大象無形”,是佛教中的天地一氣,是儒家的“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是中國士族審美的“聊寫胸中逸氣”。他的畫作凝合了中西繪畫精髓,是對西方抽象繪畫的革新,是對中國傳統審美的精煉。在21世紀研究趙無極的畫作,不僅能讓逐漸蘇醒的中國傳統寫意思想重新煥發新生,而且能夠催生出更多融合傳統中國文化的繪畫語言。
參考文獻:
[1]朱晴.趙無極傳[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9:3,98.
[2]孫曉飛.百年巨匠·林風眠[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29.
[3]廖林,付勝輝.中國油畫的寫意精神[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