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階段的學習特點不同于初、高中,但傳統的考核方式往往還是采取一考定成績的模式。大學的時間自由疊加這種考核方式,導致的結果就是:平時不學、臨考突擊、考完就忘。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過程化考核方式應運而生。本文闡述了過程化考核的目的、一般實施方案,并對其效果進行了分析與反思。
【關鍵詞】高等教育 過程化考核 學習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248-01
一、過程化考核的提出及目的
雖然,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進入大學不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仍然需要經過歷時十二年的勤學苦練。然而,大學階段的時間自由,課程的學習沒有了老師和家長的不斷督促,課程的考核雖然有一定比例的平時成績(但實際操作中往往很難客觀評價),但基本是一考定成績。另外,限于實際各種因素,大學階段的一般課程考核實際難度遠遠低于中學課程的要求。因此,平時不學、臨考突擊成了相當普遍的現象,這種學習態度無法真正的達到相關課程的任務要求。筆者認為,這也是“大學學習的東西無用”之類觀點的根源。其實,對于大學的大部分課程尤其是專業課程,都具有松散性和廣泛性兩個特點。然而,目前的考核方式,將一門課程內容集中體現在一張卷子上,很難客觀、全面的評價學生學習效果,也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于是,本應該建立在廣泛的討論、資料查閱、實踐等多方面的基礎上的課程內容,最終成了臨時突擊、一背了之、考完就忘、只知其名不知其實,本來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考試成績,其作用似乎也只剩下“拿學分”“混畢業”了,“無聊”、“無用”也就難怪了。
為了積極改觀這一現實,過程化考核應運而生[1-3]。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也從2014年開始推進過程化考核試點課程,到目前為止,過程化考核已成為很多課程的常態化。筆者也第一批積極響應學校這一號召,對《動車組檢測與故障診斷技術》實施了過程化考核[4],本文從自身經驗出發,闡述了其一般的實施方法、效果,并試著進行了淺析。
二、一般實施方法
過程化考核的基本出發點是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對課程的學習過程有更多的參與性,使得課程的學習更全面、廣泛、靈活,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筆者認為,其實質是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推進專業素質教育。課程的評價包括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一般各占50%或者平時成績占有更大的比重。而平時成績即過程化考核實施方案,除了以往的出勤(所占比重很小,基本在5%)和課后作業,一般還包括:文獻資料查閱(形成綜述報告)、專題討論(包括課題PPT闡述)、課堂測驗、期中考試等,筆者認為,其中的文獻資料查閱、專題討論等形式應該是過程化考核的重點,也凸顯了過程化考核的核心,其他諸如課堂測驗其實質還是應試教育,當然,筆者認為,這種形式也是督促學生學習的一種有效途徑,素質教育中如果完全摒棄應試也是不可取的。
《動車組檢測與故障診斷技術》是一門內容涉及面廣、側重知識理解和應用的專業課。其課程特點使得傳統的考核方式無法全面體現學生學習掌握情況,因此,筆者積極申報了課程的過程化考核試點。
三、效果及分析
過程化考核實施的效果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闡述:
1.學生方面:剛開始,學生對過程化考核有一定的排斥性,原因在于學習任務的增加。但隨著過程化考核的不斷推進,學生不再排斥甚至開始喜歡。然而,這其中轉變的原因,相當一部分是因為過程化考核的課程更容易通過!當然,過程化考核對于積極好學的同學,確實能夠在課程中汲取更多更廣泛的知識,但所占比例很小,尤其是大四的課程。
2.教師方面:雖然很多教師為了響應學校號召,提高課程效果,積極申報過程考核,但顯而易見的是對教師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包括知識的儲備、課堂的掌控能力(如開展專題討論)等,同時會大幅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包括備課時間、批改平時作業、課堂測驗、報告論文等。另一個方面,進行過程化考核其實在學時方面也有影響,比如在以往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課堂中,同樣的知識點所需的課時較少,而如果將該知識點作為課堂討論,無疑會占用更多的課堂時間。
3.教學效果方面:從表面上看,實施過程化考核的課程通過率明顯提高(筆者認為,從這方面評價過程考核實施效果,偏離了過程化考核的基本宗旨),臨考前突擊現象也有所改善。但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過程化考核不僅是增加了學生平時學習的具體作業量,其實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學生參與課程相關知識探討的機會,尤其是在專業課程中,學生有了更多自主解決問題、闡述自己觀點的機會,這對學生查閱資料、利用資料、整理資料、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很好的鍛煉。筆者認為這也是過程化考核實施最為核心的內容。然而,遺憾的是這一部分內容在實際操作中是最難以推進的,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很多時候是在應付而無實質的內容。在《動車組檢測與故障診斷技術》過程化考核過程中就是如此。而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還是傳統的作業類的形式,比如課堂測驗。在《動車組檢測與故障診斷技術》中,筆者通常會把課堂中的關鍵知識點形成小卷作為課堂測驗(通常10分鐘之內可以完成),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能夠抓住課堂重點。但筆者認為,其實“知識點”是一種考試“捷徑”,但不適合高等教育尤其是專業課中的學習。專業課的課程任務更應該著眼于學生綜合能力的鍛煉與培養,更應該激發學生探索與創新的潛力,這也是實施過程考核的核心。
因此,雖然目前過程化考核在不斷的推進,但其核心內容實施的效果并不理想,有些甚至是流于形式。這其中有多種因素,但筆者認為,其中原因之一是,沒有從大一的課程落實好過程化考核要求,到高年級的學生,其實已經養成了“考前突擊”、“以背代學”等不良的學習習慣和風氣。另外,學生評教也是原因之一,很多時候學生評教并不客觀,教師要求松、考試不掛科,評教分數就高,那么過程化考核相關內容如何能夠得到嚴格落實呢?
四、結語
高校課程過程化考核旨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充實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以課程通過率評價過程化考核效果,完全背離了這一宗旨。為了保證過程化考核的實施效果,需要從學生入校就要嚴格實施,同時,需要改革現有評教標準,切實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另外,過程化考核的實施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幅增加了其工作量,而此時,以原來的課時要求考核教師,顯然是不合理的。
參考文獻:
[1]胡勇,張小蘭.以能力為核心的過程化考核方式改革初探.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4):8-10.
[2]李彤巖.《數據結構》過程化考核模型設計.課程教育研究, 2017(17):34.
[3]馮蒙麗,宋春榮,蔡玉平,張靈振.大學物理大班教學過程化考核模式研究.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8):101-102.
[4]潘玉娜.《動車組檢測與故障診斷》本科教學探討.課程教育研究,2015(9):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