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勝
(哈爾濱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門德爾松(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音樂教育家,譽有“作曲神童”的稱號。他的創作領域非常廣闊,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涉及的音樂體裁包括康塔塔、清唱劇、交響曲、標題性序曲、鋼琴曲等。他的創作技巧獨樹一幟,特別是鋼琴小品集《無詞歌》,堪稱鋼琴作品經典之作。門德爾松一生創作了8卷48首《無詞歌》,每一首都像是他的“音樂日記”或“音樂素描”,形式簡單樸素,首首都表達了喜怒哀樂、對人對事對自然的各種印象,和他眾多有歌詞的歌曲一樣都是些詩情畫意的小品,既精美又新穎。
本曲共49小節,4/4拍,E大調,速度為節奏稍快的行板,整首樂曲流暢、安靜。曲式結構為傳統的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由引子、A、B、A1、尾聲構成。A為平行的兩句體樂段,a樂句為短短長結構,a1樂句與a句句首重復。B為非平行的兩句體樂段,b與c樂句采用重復、裝飾性變奏的手法。再現A1是A的動力化再現,由三個樂句(a,d,d1)構成,a為靜止再現,d和d1是在保持主題動機性格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兩個平行擴充式結構樂句。
整首曲子整體上圍繞傳統的功能和聲體系T--S--D進行,主到屬的連接比較常見,引子第一小節完全是主調E大調主和弦的進行,第二小節是屬和弦的進行。A部分的a樂句從主調E大調主到屬開始,最后結束于主調E大調K46到V7,停在屬和弦的5音上。B部分從e小調主和弦開始然后轉到了G大調的屬和弦上,同樣也是主到屬的進行。尾聲5小節主調E大調主和弦的持續,即鞏固了調性同時也與前面的引子相互呼應。
重屬七和弦的使用,重屬和弦在西方主調音樂的和聲發展過程中較為常見,通過離調和弦的加入使得半音進入自然音體系并且得到有效地解決。A部分第3、4小節均出現了E大調的V7/V和弦;B部分22小節mi、sol、la、#do,G大調的V34/V和弦;再現A部38小節最后兩拍連續出現V7/V和弦。和聲中重屬和弦的運用,不僅可以增加和聲的色彩特點,也可以使得音樂的效果變得更為豐富。
本曲的結構為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引子從主調E大調開始,第一小節在主和弦上,第二小節到了屬和弦上,兩小節引子呈示了作品的整體風格以及調式調性。引子最后以E大調的屬七和弦結束,作屬準備引出第一樂段A。A部分從E大調開始,在第六小節處以終止四六和弦接屬七和弦作半終止開放著。到了第9小節轉到了它的屬調B大調上,最后以D7-T作完滿終止,于主調來說,具有開放性意義。B部分從主調E大調的同主音大小調e小調開始,接著轉到它的平行大調G大調上,最后又轉回e小調。再現A部一直都在主調E大調上,尾聲也在E大調上。整首曲子的調性布局為:
A部分:E------B B部分:e-----G----e A1部分:E
D方向(屬調) T方向(關系大小調) T方向(主調)
主調音樂寫法,前兩小節的引子相當于聲樂作品的前奏,主旋律從引子的最后一拍開始,從頭到尾都在女高聲部歌唱;伴奏聲部采用單一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類型從始至終在樂曲中貫穿。本曲是典型的三音層結構:旋律層,歌唱的旋律獨立于低音與和聲填充之上,旋律進行以下方二度級進為主,平穩、優雅而動聽。低音層,以四分音符上方二度級進的進行,非常具有旋律化,與主旋律聲部形成呼應,具有音響清晰、明亮、節奏活躍的特點。中間部和聲填充層,四部和聲的形式多采用和聲連接法,使得各聲部之間平穩進行。
在此織體的構成中,上下兩個聲部一個旋律一個低音,中間為伴奏音型,上下兩個聲部旋律和低音經常是相反地進行,中間伴奏和弦音型填補了旋律和低音之間的空隙,使它們之間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這三個聲部的伴奏織體和旋律部分完美的結合,是本首《無詞歌》的一個亮點。
本文通過對門德爾松《無詞歌》(Op.19 No.1)的音樂分析,對門德爾松《無詞歌》(Op.19 No.1)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鋼琴自身的樂器特點,并不像弦樂、管樂等樂器那樣可以演奏連綿不斷的長音,然而在門德爾松《無詞歌》的寫作中,卻回答了這樣的問題:通過鋼琴完全可以做到像其他樂器一樣極具歌唱性旋律的表現力。整首作品的結構規模雖小,但是表現形式卻多種多樣,音樂內容極其豐富,正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從而體現了門德爾松縝密的構思和精湛的寫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