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雯
(河北省邢臺市二十冶綜合學校,河北 邢臺 054100)
隨著21世紀的到來,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我國培養高素質全面型人才。而作為素質教育中的音樂教育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一支粉筆,三尺講堂,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并且以欣賞課與歌唱課為主”。教師將課堂交給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結合世界著名教學體系(奧爾夫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體態律動等)對課堂進行創新,提高教學質量,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隨著校本課程的實施與應用,小學音樂課堂也在積極的實施課程改革,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將傳統的小學合唱教學中加入新型的“律動”教學。這種“律動”教學就是在少兒合唱中加入一些律動性、節奏感,使得學生更好地掌握作品的特點,讓學生產生極大地樂趣。律動的培養在小學音樂課堂中至關重要,課堂也因律動教學的加入而精彩。
小學音樂教育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以美育人”的課程目標,轉變教育觀念,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其課程基本理念為:1.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2.強調音樂瞬間,鼓勵音樂創造;3.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4.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5.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目前,在新課標指導下小學音樂課教學內容包括唱歌、唱游、器樂、欣賞和識譜知識五個部分。
音樂新課標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激發學生興趣愛好,在這種教育理念下律動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律動是音樂表現的具體形式和內容,無論是演唱演奏,還是其他借助音樂實現藝術表現的形式,都毫無例外地涉足音樂律動這個領域。”①所謂律動教學就是將音樂的學習和身體的配合的運動結合起來,身體隨著音樂的律動而運動,從而表現音樂的內在情感。音樂律動教學可以使學生通過節奏運動喚起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進而獲得表現音樂的能力。同時,節奏的訓練可以使學生從小就開始在生理運動器官和思維之間構成一種自由轉換和密切聯系的媒介,以達到身心的和諧發展。節奏訓練是音樂律動的根本,任何音樂藝術都離不開節奏,只有在掌握各種節奏的情況下,才能隨著不同的節奏律動起來。律動教學運用在音樂課堂上,既可更好的詮釋音樂的主題思想,又能通過身體的律動深刻理解和分析音樂的一些基本要素,如節拍、節奏、力度、速度和強弱等。如三拍子的律動如果單純靠自己的感受,確定強-弱-弱的關系,恐怕難以掌握其律動規律所在,但假如身體的律動,讓學生以華爾茲的步伐來感受三拍子的律動,相信會使學生的理解更為深刻。
小學音樂教育中教學內容非常豐富,有歌唱(兒童合唱)、器樂、欣賞和讀譜視唱等教學內容,為了更好地教學,不同的教學內容均可與律動教學相結合,從而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目標。校本課程就是制定符合自己學校、自己學生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因此,我們吸收之前國家統一發行的音樂教材以及教學大綱基礎上,將音樂課程進行修改,制定成符合我們學校適合的教學方案。我們將音樂中“律動”教學將歌唱課進行了結合,具體方法如下:
(一)律動教學與合唱課的結合。在這里主要體現在演唱合唱作品的情境。在合唱教學中我們以適合少兒演唱的二聲部合唱作品《鈴兒響叮當》的教學實例進行分析,了解其與律動教學的結合。
此作品是一首二聲部合唱作品。在學生演唱這首作品時,教師引導學生將自己身體扮演成打擊樂,一方面是為了訓練學生們的協調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身體打擊樂了解主題的變化。通過加入身體律動,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作品風格。作品分為兩個主題,第一主題出現時旋律較為活潑,故學生在演唱時加入的身體打擊樂的節奏律動也相對較快,反映主題特點。第二主題動力性弱而歌唱性強,旋律較為優美,伴隨的身體打擊樂也較為緩慢。通過身體律動的加入,使學生更為清晰地了解作品中主題的對比和不同主題風格的表現特點。兩個聲部即在聲部上進行融合,也在肢體上進行“律動”配合,學生們通過演唱合唱進行身體與歌聲的配合,尋找興趣點。
(二)制定一些適合小學生演唱的曲目教材。將一些適合小學生演唱的合唱曲目進行編排,制定合唱教材,以低(小學一年級、二年級)、中(小學三年級、四年級)、高(小學五年級、六年級)。這些曲目適合學生們進行“律動表演”,活躍課堂氣氛,跨越傳統課堂的音樂教學。
1.低年級曲目:《小毛驢》《兩只老虎》《世上只有媽媽好》《賣報歌》《我愛北京天安門》等;
2.中年級曲目:《讓我們蕩起雙槳》《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音樂之聲》《勞動最光榮》《春天來了》《彼得與狼》②《茉莉花》③等;
3.高年級曲目:《送別》《拉薩謠》《同一首歌》《大中國》《鱒魚》④《我們美麗的祖國》等。
(三)其他校本課程應用方式,結合其他課堂形式,將合唱教學充分發揮,將“律動教學”融合在合唱教學中。
如律動教學與欣賞課的結合。欣賞課可以使學生們通過欣賞教師選擇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的合唱音樂,了解不同風格的合唱音樂形態。以往的欣賞課,教師會把事先準備好的視頻或音頻在課上播放出來,供大家欣賞,每欣賞一個合唱作品教師會根據作品風格、所處地區、所具有的旋律特點進行講解。這樣的授課方式雖然對學生們了解不同風格音樂起到一定作用,但這種記憶并不深刻,故其在教學上具有一定局限性。
在欣賞課上,如果教師提前將某一民族或地區(如維吾爾族、藏族等)的音樂中加入身體律動,或將這一類音樂的主要節奏型打出來,使學生跟著音樂律動起來,更為深刻地了解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區音樂的特點。在課堂上,學生們不再被動欣賞,而是主動學習,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發揮欣賞課的作用——使學生通過欣賞課的學習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的音樂特點。這種方式也是我們校本課程改革中一個較為重要的環節。
校本課程的實施及應用,對各地區、各學校中小學音樂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適合于自身特點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制定相應的音樂教材。更加重要的是運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將小學音樂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調動老師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興趣與參與度,“律動”教學就是我們校本課程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小學合唱教學需要各種有益于學生學習的方式,而不是局限于一種或者“死板”的教學模式。因此,擴寬這些內容是很有必要的工作。
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利于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們的律動感,更有利于音樂綜合素質的提高。律動的身體外化是音樂的外化,故有助于音樂聽力、注意力、反映力的培養,而且當學生對聽到的音樂做出身體反應時,即興的表演促進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自信心的提高,更有助于創造力的培養。
注釋:
① 王雅娟.從音樂律動的基本特點淺析中外典型音樂風格特征[J].音樂天地,2014,11:52.
② 該作品為蘇聯音樂家普羅科菲耶夫所創作的交響童話。
③ 我們采用的是江蘇民歌,進行設計改編。
④ 該作品為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創作的藝術歌曲,在這里我們用漢語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