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建衛
摘 要:隨著新課改不斷向縱深發展,教師越來越注重自我教學手法的創新和時代性發展。在當今信息時代發展迅猛的背景下,社會步入了“微時代”,為了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微課開始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法運用到教學中。微課是以動態的、資源型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能夠賦予課堂生動化、具體形態化,有利于激發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同時它的短、小、精特點也較為符合小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小學數學是開啟學生思維的基礎性課程。在數學教學中可以從課前、課中、課后這三個階段運用微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突破學習的難點,拓寬學生學習范疇。
關鍵詞:微課;小學數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6-01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079
微課作為一種教學手法在國內是2012年開始傳播的,它主要以短的教學視頻為載體的,打破了傳統的黑板教學模式,以一種新的視覺形態方式來呈現出來,吸引學生的關注力,強化學生對知識的原始認知。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微課教學是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內容,采取教學視頻為載體的一種教學形式。它的主要特點是:時間短,一般在10分鐘以內;教學目標明確,一般是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形式自由,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后退、前進、反復演練過程等。在此,我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粗略地談一下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 課前運用微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對于任何事物關注的時間都有限,尤其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更短,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很難讓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生也很容易感到枯燥。小學生都比較活潑,他們喜歡新鮮事物,喜歡動態的表達形式。對此,我在教學中,結合實際需求,課前運用微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即:將教學內容的導入部分做成短視頻,來凸出學習重點,用圖片、聲音、文字融合成豐富的教學內容來吸引學生的關注力,促使學生了解微課的主要內容,從而使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從根本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更為直接地接受或者認知新知識。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內容時,教學主要內容是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學會四邊形的分類。我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制作一個融合圖片、文字和聲音的微視頻,以動態的形式進行體現,總時間控制在5分鐘,即:選取生活中作為常見的包含有四邊形的事物,諸如:車窗、梯子、堤壩等,讓學生看到具體形態的事物,從而在內心自己形成一個比較,視頻最后將學生最為熟悉的四邊形整合在一起,依次重疊的形式慢慢出現,更為直觀地讓學生認知和了解圖形,教師再趁勢拋出問題: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學會四邊形的分類等,刺激學生的大腦,促使學生主動地去思考、探究問題,感受數學知識的樂趣和自我探究的滿足感,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
二、 課中運用微課引導學生突破學習的難點
小學生畢竟年齡有限,他們無論是生活認知還是對數學知識的了解都還匱乏。對于數學中很多的知識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了解其形成原理。然而,實際上小學數學知識內在聯系較強,很多時候學生通過已知的知識能夠推理得出新知識。缺乏的是引導學生還原知識原理的一個平面。微課作為一種時代性的產物,它的特點是能夠以動畫形式展示人們想要表達的內容。對此,我在教學中運用微課來還原知識,引導學生突破學習的難點,即: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制作成微課,還原知識原理,讓學生更為直觀地感知數學,了解數學潛在的推理,從而實現自主推理學習,深化難點的突破。
例如,在學習“小數點移動小數大小的變化”的內容時,學生對于小數點移動,數本身大小的變化不甚了解,很容易搞混,是教學的一大難點,對此,我則將小數點的移動促使數大小發生變化的內容制作成一個動態的“小熊搬家視頻”來展示,即:小熊的家是小數點,0.9,當它往右移動的時候就會將家搬到9的后邊,小熊的大腦數字變成9,再往右移動一位,則變成90,這樣以此類推的演示,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熊的家移動,數則相應的發生變化,之后,將這幾個數羅列在一起會發現,它移動一次,數字會擴大10倍、100倍。我則讓學生總結這個規律是: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數本身就擴大了10倍,移動兩位就是10×10,移動三位就是10×10×10,移動四位就是10×10×10×10,......再次,我則讓小熊往左邊搬家,以此類推,學生很快就總結出小數點向左移動,數大小的規律。這樣,以微課作為載體形式,讓學生從具體形態中發現數學原理,形成自主學習,升華學生的數學認知。
三、 課后運用微課拓寬學生學習的范疇
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是學生在課堂上簡單地掌握某個知識點即可,而是需要學生持之以恒的學習,它是漫長的知識內化過程。然而,課堂教學畢竟是有限的,一般來說,每節課的時間在40分鐘左右,而這40分鐘內需要教師完成上課、學生自我知識梳理、課堂隨練等。學生更多的是將精力放在課堂上知識的掌握中,完成作業即可,忽略了學習的長久性和拓展性。教師本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在課后則很難把控學生。對此,需要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發揮無限的知識探究心理,促使學生自我去主動、持續探究。鑒于現在網絡的生活性、普遍性,我在課后運用微課拓寬學生知識范疇,促使學生在課下去探究數學、實踐數學,更為多面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技能和素養。
例如,在教學“統計”相關內容時,我以微課的形式制作一個本校綜合素質提升的統計圖,讓學生了解和認知數字與圖形之間的轉化,感受統計圖的直觀性、作用性等。之后,我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統計、制圖、分析,倡導學生將操作分享到班級微信群或者QQ群里,一方面讓學生有一個自我知識探究表現的平臺,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另一方學生也可以通過其他學生的知識分享來開闊自我的思維,本身是對知識的一個升華。
總的來說,微課在當前形勢下已經成為教師較為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法。在教學中適當運用微課進行教學,不但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值得教師不斷實踐和探究。
參考文獻:
[1] 王羅娜,章蘇靜,唐彩斌.綜觀小學數學微課時代[J].小學數學教師,2015(z1).
[2] 孔企平.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