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子玕
摘 要: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流行語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大眾文化傳播現象。如今,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的新聞媒體,在新聞標題中對于網絡流行語的運用較為普遍。本文探討了網絡流行語在新聞標題中出現的過程、特征、運用效果、應該避免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媒體;新聞標題;網絡流行語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6-01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115
《江蘇給力“文化強省”》——2010年11月10日,一向以嚴肅嚴謹著稱的《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發布了一篇標題如此“新潮”的新聞,“給力”這個網絡流行語第一次登上了大雅之堂。一時間,這個新聞標題本身就成為一大熱門新聞,引發如潮熱議。
在此之前,網絡流行語一直屬于網民的“自娛自樂”,很難獲得官方認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處于被質疑、被歧視的窘境,不但有語言學家認為網絡流行語破壞了漢語的純潔性,在高考作文閱卷中,也對網絡流行語采用“封殺”態度。在傳統媒體中居于首席地位的《人民日報》能夠打破局面,在頭版頭條給網絡流行語一席之地,確實讓很多讀者感到意外。
在《人民日報》率先“吃螃蟹”之后,忽如一夜春風來,網絡流行語在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中“千樹萬樹梨花開”,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在各大傳統媒體的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客戶端中更是遍地開花,勢不可當。如《不施肥、不打農藥的海水稻試種成功,看看袁隆平的“小目標”是什么?》(2016年12月5日“央視新聞”官方微博),使用了網絡流行語“小目標”;《機構高價參與的“坑爹”定增:當年的16.7元如今只值2分錢》(2017年10月31日《中國基金報》),使用了網絡流行語“坑爹”,等等。從小試身手,到蔚然成風,再到如火如荼,如今,在各類新聞標題中見到各種新鮮出爐的網絡流行語,人們已經不會大驚小怪,反而習以為常,由此可見網絡流行語“擋不住”的魅力。
其實,在此之前,各級各類新聞媒體對于“流行語”并不陌生,也并不排斥。在圖書、影視劇、歌曲等傳播方式較為發達的時期,各種書名、影視劇劇名、流行歌曲歌詞等,是各種新聞標題中的“常客”。如京派作家王朔的小說熱銷的時候,《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看上去很美》《動物兇猛》等書名就是人們靈感的源泉,媒體上涌現出大量的“一半是××,一半是××”“看上去很×”“××兇猛”等格式的新聞標題;再如《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愛人》《將愛情進行到底》等影視劇熱播的時候,媒體上也涌現出大量“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將××進行到底”等格式的新聞標題。可以說,對于“流行語”,新聞媒體并不是先天排斥的,相反,作為最為直觀的社會文化現象之一,新聞媒體對于“流行語”天生就具有好奇感、親近感。但是,因為網絡流行語是誕生于魚龍混雜的網絡世界,沒有經過傳統媒體的審核渠道,所以,有些網絡流行語難免會低俗、媚俗、粗俗、帶有人身攻擊、帶有負面情緒等。因此,傳統媒體對于網絡流行語有一個觀察期、適應期,也是一種正常的、負責任的行為。
網絡流行語是泥沙俱下的,但是,那些達到“一夜爆紅”程度的網絡流行語,一般是得到億萬網友檢驗、認可的,或者具有某種“正能量”,或者反映出某種社會心理,所以才能在網絡世界迅速擴散、傳播。比如,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網友的自豪之情與日俱增,“厲害了,我的國”成為人們由衷的贊嘆。再如,莫名其妙一夜爆紅的“藍瘦香菇”,其實也是因為暗暗扣合了地域的優越感、群體心理的極端化、獵奇心理、從眾心理等,看似“莫名其妙”,其實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因此,那些廣泛傳播、深入人心的網絡流行語是從億萬網友中誕生的,它們常常具有新穎、形象、活潑、幽默、傳播力強的特點,一旦準確擊中網友的興奮點,常常就會一夜爆紅,如“這盛世如你所愿”“洪荒之力”“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葛優躺”等,都是一夜之間紅遍網絡,引發網友的“造句”熱潮。這些網絡流行語本身既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又具有特殊的修辭效果,一旦出現在新聞標題中,往往具有別樣的表現力。如今,經過一段“磨合期”,一向給人以權威、嚴肅印象的傳統媒體不再對網絡流行語拒之門外,而是欣然接受,這是一種順應網絡潮流、親近網友的表現,應該“點贊”。
各大媒體對于網絡流行語的使用方式,大致可以分為直接套用、化用、格式套用、舊詞新意等,形式豐富,靈活多變。如《厲害了!全球發展最快旅游城市,重慶位居榜首》(2017年10月29日《重慶日報》),直接套用了網絡流行語“厲害了”,體現出濃濃的自豪感;再如《山寨景點大盤點:我可能旅了一個假游!》(2017年10月16日山東網絡廣播電視臺),套用了網絡流行語“我可能××了假××”,具有幽默自嘲的表達效果。總之,網絡流行語形式靈活、層出不窮,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媒體從業者也充分掌握了使用的“套路”,往往能根據新聞的內容來擬制適用的標題,取得了較好的表達效果。
總體來看,各大媒體對于網絡流行語的使用,一般具有良好的效果,得到受眾的普遍歡迎。但是,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運用要適度,不要生搬硬套
有些媒體從業者看到了網絡流行語的魅力,但不分場合、不計后果地濫用,則會弄巧成拙。比如某年廣州天氣酷熱,有人不幸中暑身亡,某報竟以《廣州“酷斃”二十余人》為標題報道此事,顯得油腔滑調、很不莊重,也傷害了讀者的感情。
二、要考慮受眾的接受程度,不要故弄玄虛
雖說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但畢竟有些群體并不是天天“泡”在網上,對于有些網絡流行語,有些人群是如聽天書、一頭霧水的。即使是對網絡世界較為熟悉的,網絡流行語那“各領風騷三五天”的更新速度也會讓人目不暇接,所以,對于一些新近流行、有些費解的網絡流行語,媒體要謹慎使用、有技巧地使用,或者在下文給出必要的解釋。如某報曾有一篇反映足壇掃賭案的報道,標題為《我的叉腰肌中了一箭》,熟悉網絡的讀者知道,這個標題中的“叉腰肌”“中了一箭”都是“梗”,是網絡流行語,但對于對網絡不甚熟悉、或者比較隔膜的讀者來說,則可能會一頭霧水,甚至覺得是某人的腰部真的“中了一箭”。
總之,網絡流行語進入新聞標題,如今已經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大眾傳播現象。媒體從業者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讓新聞更加接地氣,更加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 駱昌日,何婷婷.近十年來我國網絡流行語的演變及傳播研究[J]. 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2] 楊勇.網絡流行語衍生、傳播的理據和方向[J].學術界, 20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