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秋名
摘 要:學前兒童文學作為學前教育的專業必修課程,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現今高職院校對學前兒童文學課程的重視不足,課程本身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本文就現今普通高職院校(非師范)的《學前兒童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談幾點思考。
關鍵詞:高職 學前兒童文學 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2-0-0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全國教育人才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培養開發急需緊缺教育人才,尤其要加強學前教育隊伍的建設。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兒童文學是根據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師職業崗位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對學前教育類專業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有著很強的基礎性、實用性及綜合性。然而現今高職院校對《學前兒童文學》課程的重視不足,課程教學本身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希望通過此次的研究,可以積極推動本課程的教學改革。
一、普通高職院校《學前兒童文學》課程教學現狀
1.課程時間緊迫
與高等學校相比,高職院校的學生受學年制制約,需要在三年內學習完整個學前教育專業的內容,課程時間相對緊湊。
2.課程設置不合理
與幼師學校相比,高職院校的學生在課程設置上學前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教師基礎知識的課程幾乎與學前兒童文學同步進行,導致在教師專業的基礎知識上較為薄弱,對所謂“幼稚”的兒童文學不感興趣。
3.師資力量薄弱
目前大部分普通高職院?!秾W前兒童文學》授課教師多數由普通中文類專業教師擔任,缺少既擁有深厚學前教育理論、豐富實踐研究基礎,又具備兒童文學理論基礎的教育者,即教育與文學雙重專業背景的教師。
4.教材缺乏實踐性
目前眾多高職院校的教材普遍以學前兒童文學的基本理論為主,重點闡釋兒童文學的基本概論,以及對各種文學體裁的單獨教學,有的教材加入了中外兒童文學的發展史及文學作品的選讀,形成了以論、史、文三者相結合的教學內容體系。這種理論性為主,結構設置大體相同,與實際教學聯系不緊密的傳統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教學內容的安排,也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學前兒童文學的發展。
二、課程教學改革的內容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調整課程設置
教育與文學雙重專業背景的教師是目前師資建設的重點,高職院校要聘請專業的兒童文學方向教師,并在校內開設各種專業培訓班,聘請兒童文學理論界、創作界、編輯界的作家、學者、編輯到高師院校講授兒童文學課程。很多兒童文學作家、理論家、編輯從事過中小學教育工作,既有深厚的兒童文學素養,又有著扎實的教學功底,更具有現身說法的效果,這是兒童文學師資的一個重要資源。高師院校可以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增強師資力量。[1]
由于普通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學前兒童文學的課程應設置在大學二年級,經過大學一年級的大學語文、普通話、學前教育語言學,學前教育學等一系列基礎課程的教學后,具備基礎教師理論知識后,能夠更好地學習學前兒童文學的課程。
2.加強與藝術類課程的相互融合
學前教育對教師綜合素質的要求甚高,教師必須具備美術、音樂、戲劇表演等五大領域的基本技能。學前兒童文學不僅局限于文學教育還要和其他課程有機融合,在兒童文學創編教學活動中,還可交叉滲入兒童心理學等相關課程內容,促成學生專業能力的遷移整合。
如兒童圖畫文學可以將文學與美術的融合,兒童戲劇可實現文學與歌、舞、游戲類課程的融合。戲劇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藝術,它將文學、音樂、繪畫、舞蹈等各種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可感性極強,借助其直觀形象的呈現方式,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并借助作品“再現人生”、“再造童年”。[2]教師可大膽地在教學中嘗試跨學科能力的遷移與整合。
3.注重文學作品閱讀量的積累
學生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教師崗位應再次學習兒童文學課程,只有奠定了夯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和豐富自身的文學知識底蘊,不斷充實自身的兒童文學資料庫,才能更好地感受兒童作品中的樂趣,培養自身的審美情趣,保持善良純真的心境,更高層次地提升個人文學素養。同時,老師要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框架,只有充分了解文學體裁的特色,才能全面發揮出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重要作用。
4.借助多媒體進行多樣化教學兼顧兒童文學的多種媒介形態
兒童文學是充滿童真的快樂文學,課堂上融入生動、形象、有趣的圖畫、聲音、動畫、影像等進行兒童文學課程教學,可以使得課堂氣氛更活躍,學生的感受更直觀,從而加深對所學內容的印象與理解。如在理解童話形象時,播放迪士尼動畫《冰雪奇緣》的片斷,讓學生在片中找出相應的童話形象。
隨著媒介傳播的多樣性發展,出現了網絡后童話寫作、兒童電影動畫片等。將兒童文學改編的兒童影片、動畫片和原著結合講授,比較原著和改編的異同,給予學生從文字文本到影像文本的感知,也有助于更好地辨識不同媒介的不同手法以及所能達到的不同的藝術效果。
5.工學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走出和幼兒園想接軌的教學發放,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 課堂教學與幼兒園工作實踐一體化, 學習、工作過程一體化, 真正實施工學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用理論聯系和指導實踐,使學生更早的接觸到施教的主體,有利于學生提前適應幼兒教師工作崗位, 為學生從事學前教育工作、開展幼兒園教育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6.建立科學的考核與評價體系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未來大多數是要走進教師崗位的,傳統的考試的評價模式顯然不夠客觀和全面。因此,衡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可以通過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活動實施雙向測評。例如:總評成績=平時各項成績之和+期末考試成績×60%。平時成績中,學前兒童文學作品閱讀積累及讀書筆記占10% ;課內實踐教學活動(包括兒童詩朗讀、童話劇表演等)占10%,平時作業占10%(包括網上發表原創兒童文學作品),課外實踐教學活動的參與10%(包括幼兒園實踐實訓活動等)。這樣的評價方式既能有效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客觀全面的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
三、結語
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程應在文學與藝術、文學與教育等跨學科領域取得融合與平衡,切實做到學前兒童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致力于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兒童文學素養,使學生成為復合型學前教育人才。有關普通高職院校關于學前兒童文學課程的探索尚淺,今后應當緊貼實際情況增加這方面的探索。
參考文獻
[1]何亞明.高師院校加強兒童文學課程建設的策略.2006年第6期;
[2]蔣風兒童文學原理[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