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瑤
摘要:傳統文化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語文教學要讓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與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傳統文化教育應用于語文教學中,應該是時時處處的滲透,需要語文教師多營造傳統文化氛圍,多帶領學生誦讀傳統文化作品,從課本中挖掘傳統文化的內容,課堂和課后相互結合,將傳統文化內容潤物細無聲地傳達給學生,從而養成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 傳統文化 教學方法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也是國家昌盛、繁榮的基石。語文課程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肩負著傳承傳統文化、傳揚中華文明的重任。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要通過語文課程的教學帶領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由此可以看出,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加以重視。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該如何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呢?
一、積極營造富于傳統文化氛圍的課堂
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最先要考慮的,就是要營造好課堂上的傳統文化氛圍。這種傳統文化的氛圍,應該貫穿于課堂教學適于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各個步驟中,而且這種氛圍的營造不應該是表面化的,不能僅有形式上的參與,而忽略了精神層面的融合,因為小學語文課堂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不只是讓學生知道傳統文化的“形”,還要讓他們領會傳統文化的“神”。雖然傳統文化發展至今,其面貌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有一些內容已不適合現代的生活,比如,穿著古裝,用文言文交流等,但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仁義禮智信”的思想、為人行事的禮儀等優良傳統等仍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著意在課堂上滲透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具體來說,首先就是教師應該積極加強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只有教師具有的“傳統”的精神和品性,才能在課堂上通過言行將這些元素潛移默化地滲透給學生,塑造起學生具有優良傳統意識的道德觀念、行為準則等。而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教師也需要能夠把握時機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宣講”,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比如,學校開展課外閱讀的活動,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選擇傳統文化相關的材料,比如《弟子規》《論語》等。然后教師可以對其中的內容引導學生與生活實際相對照,比如《弟子規》里講“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平時與老師打招呼、回答問題時要聲音洪亮,但也不能“大吵大嚷”,需要適度調整聲音的大小,不要過高也不要過低。
二、帶學生在誦讀中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使之受到熏染
傳統文化涵蓋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包括衣食住行等許多方面,單就反映傳統文化的文學作品來說,也是數不勝數的。在這么大的范圍內,想要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需要選取比較淺顯易懂的切入點,由淺入深地引學生走入傳統文化的殿堂。由于新課程理念的推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回歸已經成為了教育者們的共識,各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都有許多涉及傳統文化的內容,在最近推行的“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中,更是十分重視傳統文化的部分,大大增加了傳統文化內容的份額。而大家也有這樣的一個共識,那就是小孩子接觸傳統文化的第一步往往都是那些淺顯易懂的古文和詩歌,“云對雨”“雪對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這些淺顯易懂的古文和詩歌合轍押韻、朗朗上口,便于誦讀記憶,深受少年兒童的喜愛。作為具有多年語文教學經驗的教師,筆者發現,“誦讀記憶”是語文學習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讓學生體驗傳統文化魅力最方便、直接的方式。古人孩童入私塾,先生常常由誦讀開始引學生入門,由誦讀而背誦,即便先生不加詳解,待背誦到文句爛熟于心時,學生自然融會貫通。所以,小學語文課堂上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有計劃地增加學生誦讀的頻次,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感受古文和詩句的韻律美,詞語搭配組合的結構美,沉浸于傳統文化的魅力中,感受其神韻。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年段的不同,選擇不同難易程度的誦讀記憶內容,并結合教學進度,在固定的時間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考察。這樣堅持誦讀記憶的訓練,或許最初學生們并不能真正消化誦讀的內容的深刻內涵和文化意蘊,但假以時日,隨著時間的累積,經驗的增長,這些傳統文化的種子,將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造就他們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底蘊。
三、充分整合課本資源,挖掘其傳統文化價值
目前我們教材中有很多關于傳統文化的內容,而能入選教材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所以,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不能不充分利用好課本資源,通過挖掘課文的傳統文化內涵,對學生進行最直接、有效的傳統文化教育。比如“部編本”《語文》二年級上冊《大禹治水》的課文,就講述了大禹為造福于民,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這是我們民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反映了傳統文化的思想、道德觀念,如果教師能在講解這樣的課文時,巧妙地援引、豐富,必然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絕佳時機。這樣的故事和其他相關的故事反映出的傳統文化情感和精神的魅力,一定會讓學生的內心產生震撼,受到熏陶,從而影響他們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在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中烙下傳統文化的印記。
四、課內、外相結合,讓傳統文化教育得以延展
小學課堂上的傳統文化教育不是一次“錢貨兩清”的“交易”,而是一種精神的錘煉和塑造,它不僅需要課上的滲透、影響,還需要課后的延伸、補充。再者,單純的“教”能夠讓學生獲得的畢竟有限,還要讓學生能夠自主地獲得、探索。所以,在課堂之外教師還要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課外實踐等進行引導,鼓勵他們從多方面接觸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讓學生耳濡目染,時時沉浸在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熏陶中,形成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這樣,才能真正將傳統文化“內化”為他們自己的。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完善學生精神和人格的需要,也是發揚和傳承中華文明的需要,廣大語文教師要積極探索、完善傳統文化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為弘揚傳統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方圓.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6,(21).
[2]李小燕.語文課堂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探析[J].陜西教育:教學,2017,(07).
(作者單位:長春市一零八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