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瑩
摘要:本文從文化詞匯的界定與分類,及《京華煙云》中的文化詞匯翻譯及教學策略兩方面進行分析,以期從中得出文化詞匯翻譯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一些啟示。
關鍵詞:文化詞匯;翻譯;教學
英漢文化詞匯或短語不能完全對應的問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常被學生提問。如近幾年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翻譯試題中出現了“饅頭”、“中國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等中國特色文化詞匯的翻譯。本文選擇林語堂先生的《京華煙云》為例,從文化詞匯的界定與分類,進行翻譯和教學策略兩方面的分析,以期從中得出文化詞匯翻譯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一些啟示。
一、文化詞匯的界定與分類
國外最早提出“文化詞匯”這一概念的學者是Nida[1],他把文化詞匯分為三類,一是具有許多對應詞的“文化詞匯”;二是功能相似但具有文化差異的“文化詞匯”;三是文化特有詞, 即只為某一民族所特有的詞。
英國語言學者Newmark[2]根據Nida的研究成果對文化詞語進行了更為詳細的分類:第一生態,包括植物, 動物等;第二物質文化包括飲食,服飾等;第三社會文化,包括工作和休閑;第四機構, 風俗, 活動, 程序, 觀念,包括政治和行政,宗教,藝術;第五舉止和習慣。本文采用Newmark的分類,著重分析其中三類,生態文化,物質文化及社會文化,結合《京華煙云》中的語料及其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啟示進行分析。
二、《京華煙云》中的文化詞匯與翻譯教學
(一)生態文化
《京華煙云》中動物和植物的名稱有其獨特性,且和特定文化習俗相聯系,如:The leeks and mint herbs hung above the door by every family on the Dragon-Boat Festival ….在中國傳統中,農歷五月初五被稱作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懸掛艾葉和菖蒲以驅邪避瘴。林語堂先生沒有使用“艾蒲”對應的英文,而是用“mint herbs”來替代,既向西方讀者介紹了端午節要懸掛香草用以辟邪的中國傳統,又沒離西方人的生活經驗太遠而使其難以認知。“艾草”的英文名稱Asiatic wormwood顯然已經超出了大學英語的詞匯要求。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在處理超綱文化詞匯的翻譯上,可以學習和借鑒這種做法,引導學生在翻譯此類文化詞匯時,用西方人熟悉的詞匯介紹中國文化風俗,既易于表達又便于理解。
(二)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詞匯最能集中反映民族物質文化特點,如:new ways of making rich, sauce-flavored minced eel…對于這道中文菜品的表達,林語堂先生采用的是口感為主,原料為輔的翻譯原則,如果回譯成中文,筆者認為應該是福建漳州特色菜“紅燒鰻魚羹”。如按照字面意思,很多同學可能會翻譯為“醬油腌制的碎鰻魚”,沒有考慮到文化詞匯所關聯的文化意象,造成中文讀者的理解障礙。教學中可以參照林語堂先生的詞匯表達和翻譯原則指導學生,還原食物文化詞匯的時候,應考慮到中文讀者對這些詞匯所蘊含的文化意象比較熟悉,即使沒有親口品嘗過的直接經驗,也可以通過間接經驗領會其文化內涵。
(三)社會文化
風俗習慣、禮儀、生活方式、行為習慣以及文學和藝術成就等都可以歸為社會文化一類。歷史典故就屬于其中的一種。Mulan (magnolia) was the name of a Chinese Joan of Arc, celebrated in a well-known poem, who took her fathers place as a general in an army campaign for twelve years without being recognized and then returned to put on rouge and powder and to dress as a woman again.女主角姚木蘭的名字是作者精心選擇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及象征意義。林語堂先生并沒有把“木蘭”直接用“magnolia”一詞來描述,而是描述了名字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稱“木蘭”為“中國的圣女貞德”,更好的向西方讀者介紹了“木蘭”這一人物特征,更加生動的向西方讀者傳遞林先生的寫作意圖。這樣的處理對于大學英語翻譯的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第一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比中英文,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從而在大學翻譯教學和實踐中向著更準確、更自然、更嫻熟的方向努力,發現中英兩種語言和文化在思維方式和思維角度上的不同,從而培養學生真正的英語思維。
三、小結
語言中的文化詞匯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容,筆者認為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應當增加“文化詞匯”的內容,結合民族文化背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注重輸入和輸出,閱讀和翻譯相結合的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Ch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 New York:Prentice Hall,1988.
[3]林語堂.Moment in Peking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