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第二實驗小學 李 雪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精彩的提問是誘發學生思維的發動機,能開啟學生的大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師生情感的交流,優化課堂教學。這一點,對于教師的課堂教學而言,更是如此。教學實踐中,我們常有這樣的發現:同樣的問題,這樣問,學生懵住了,那樣問,學生會柳暗花明;這樣問,可以“一 石激起千層浪”而那樣問,則會“一潭死水,微波不現。”原因何在呢?我認為,能否科學地設計出靈巧、新穎、易于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是教學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現在我就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技巧性談談自己的一些小拙見。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因此要針以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調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課堂上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使他們思維活躍,思路開闊,能根據自己的知識輻射開去,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當我講到小女孩在忍受不住寒冷的情況下,抽出一根火柴,“哧! 火柴燃起來了,冒出火焰來了,多么溫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 ”按照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他們會認為在那么寒冷的環境里,一根火柴發出的光和熱不會那么溫暖和明亮。因而,在閱讀時,學生就會忽視這個“矛盾”,當然也就體會不出這句話所蘊含的深意。此時,教師的任務就是要揭示“矛盾”。我這樣設計提問:“同學們,一根火柴發出的光和熱本來是微不足道的,而小女孩卻感覺格外明亮和溫暖,為什么呢?”學生只要通過思考就會解決這個“矛盾”,也就理解了本部分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這個問題的解決就加深了學生對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這樣的提問,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而且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使他們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內容與主題,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課堂上,經常會出現問題難度不當的表現,即過淺或過深,課堂容易出現休克狀態。所提問題過于淺顯,常常是無疑而問,學生可以不費力氣,輕而易舉地吃到果子,沒有任何的大腦思維沖擊,這樣的提問沒有思考價值,反而浪費了許多課堂教學時間。問題過深,讓人難以琢磨,無從下手,學生答不了,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反而挫傷學習積極性。
例如,教學《爭吵》 一課,首先引導學生質疑:“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接著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歸納梳理:“誰和誰爭吵為什么爭吵?怎樣爭吵?爭吵后怎樣了?”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并通過交流、討論,了解課文講了什么內容。這樣的提問,目的明確,緊扣主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例如,教學《荷花》一課時,我緊扣教學重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那些同學看過荷花?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自己看過的荷花。作者又是怎樣看荷花的呢?你是從哪兒體會到這一點的?作者又是怎樣寫荷花的呢?用自己喜砍的方式讀課文體會。問題不多,卻是圍繞教學重點設計,引導學生經歷層層推進、不斷深入文本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抓住重點,問得關鍵,練在實處,課堂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假如把問題換成“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所謂的“活問”,就是變提問的角度,讓思路“拐一個彎”,從問題的側翼或者反面,尋找思維的切入口,朱熹說過“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此方是長進。”閱讀教學中,有時學生初讀課文后就說“全懂了”“沒問題”,那么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時就需教師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問題。
例如:孫雙金老師在教二泉映月這篇課文時是這樣設計的:
師:課文第二小節小阿炳跟著師傅來到二泉邊,師傅告訴阿炳能聽到泉水非常奇妙的聲音。“奇妙”是什么意思?
生:神奇美妙。
師:奇妙的聲音呢?
生:就是十分神奇美妙、悅耳動聽的聲音。
師:那么課文第四小節,十多年過去了,師父早已離開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阿炳又來到了二泉邊,這次他聽到的卻是嘆息聲,哭泣聲,傾訴聲,吶喊聲?這聲音奇妙嗎?
生:不奇妙。
生:這和阿炳坎坷,不幸的身世有關,身世決定了阿炳內心所能聽到的聲音。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老師抓住了師父說泉水的聲音很奇妙,而阿炳聽到的卻是嘆息、哭泣、傾訴、吶喊這一矛盾沖突發問,激活了學生的共鳴,啟發學生去探索,去發現,有一定的思考價值。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發散型思維能力。教學中要善于把課本知識與課外有關知識聯系起來思考,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
在選擇合適的問題后,問法就變成了需要講究的問題了。提問是一門高超的教學藝術,而教學藝術的活力在于創新。記得我在教學《清平樂·村居》時,針對“最喜小兒無賴”一句,如果問“無賴”是什么意思,必然索然無味,而我繞道迂回,問:“小兒是個無賴,怎么還會討人喜歡呢?”,問在此,意在彼,使提問別具一格,新穎有趣,寓于啟發性。促使學生積極動腦思考、討論,使學生理解了這里的“無賴”不是指“游手好閑,品質不好”而是“頑皮”的意思。
總之,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如注意提問的藝術,從針對性、靈活性、技巧性出發,語文課堂一定會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