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學校 張 莉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小學生的記憶力很強,同時處于學習語言的敏感期。然而,若是教師一味地讓學生抄寫、記憶漢字,則會讓學生感覺識字學習十分枯燥,結果會影響學生的識字效率。生活化教學將學生的學習置于現實生活的背景中,能促使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能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更多知識。教師在組織學生展開識字學習時也可以給學生構筑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參與生活實踐的過程中展開識字。
在組織學生學習漢字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定的場景,讓學生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在活動中學習漢字可以有更好的效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朗誦比賽、故事大會等活動,并將識字與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行穿插教學。這樣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習得漢字。由于學生在一定的場景中學到漢字,故此其掌握漢字也能更加牢固。
在學習《狐貍和烏鴉》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講述和動物有關的寓言活動中,學生可以搜索一下自己還知道哪些以動物為對象的寓言故事,并繪聲繪色地講述出來。如有學生講述了伊索寓言中的《鷹與烏鴉》的故事,教師在學生講述了故事后,可以讓學生嘗試說說“烏鴉”的漢字怎么寫,然后給學生展示“鷹”,讓學生分析這幾個漢字有什么共同處。學生發現“鴉”和“鷹”都有“鳥”字旁,而“烏”則是“鳥”字少了一點。教師此時可以將漢字有關知識講授給學生,告知學生不少鳥類有關的詞匯都有“鳥”字旁。這樣便將漢字相關知識有機地融入到了寓言故事中。在學生講述其他寓言故事時,教師也可以將漢字穿插其中進行教授。如有學生講述了《狐貍與葡萄》的故事,教師則可以讓學生觀察“狐貍、葡萄”的偏旁,嘗試分析漢字的結構,掌握更多的漢字。
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時不時地將漢字有關的內容融合進去,讓學生在愉快的參與過程中自由地習得漢字。由于這些漢字的習得有一定的活動背景,故此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學者陶行知認為到處是生活,到處是教育。教師可以將識字教學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在現實生活中,學生通過閱讀書本、上網瀏覽等活動必然會接觸到不少的漢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各種文化活動展開信息搜索。在搜索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獲得有關文化的知識,更能通過搜索習得更多的漢字。
在教授《蠶姑娘》后,教師可以將蠶桑文化介紹給學生。教師首先讓學生嘗試參與到養蠶的活動中,然后分析蠶在生長過程中會發生怎樣的體形變化,分辨蠶、蛹和蛾子的區別。繼而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查閱各種資料,或上網搜索,嘗試尋找各種和蠶桑文化有關的信息,了解中國養蠶的歷史。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不少的布料都是蠶絲制作而成的,如綢、緞、綾、絹等,學生發現這些漢字都有“絞絲旁”。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總結一下自己認識哪些帶有“絞絲旁”的漢字,這些漢字在語義上有什么區別。此外,學生還發現不少經典的古詩詞中都有蠶的影子,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等。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學到了不少和蠶桑文化有關的漢字,認識到了中國的蠶業起源很早,同時學生也對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教師除了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資料搜索,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參加社會調查、文化尋根等實踐活動。在這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學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漢字獨有的文化氛圍,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也會更高。
在小學階段學生會學到不少象形字,而漢字也是為數不多的至今依然在廣泛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教師可以利用漢字的這個特點,給學生展示一些象形字的實物或其圖片,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嘗試識字。
在學習《雨后》時,學生要學到“赤、射、短、淋、辮”等漢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用對照實物或圖片的方式,讓學生積極展開觀察,分析漢字的特點,并嘗試根據自己的理解編寫小故事,幫助記憶這些漢字。例如在學習“辮”字時,可以展示班級中某位女同學的麻花辮,讓學生分析漢字和實物在形象上有什么相似之處。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辯、辮、辨”這幾個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似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嘗試辨析這幾個字的語義有何差別。又如在學習“射”時,可以展示圖片,上面畫著一個人拉長弓的樣子。有學生嘗試根據看到的“射”的圖片編了一段小故事:“小明不相信射箭的時候要用整個身子的力氣拉動弓弦,沒有把弓弦拉開,結果只射出了一寸遠的地方。”這樣就巧妙地將“身和寸”融入到了故事中,讓學生加深了記憶。
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對照實物識字的過程中自己編寫一些和事物有關的故事,將漢字的形體特點融入進去,這樣能讓學生的識字能力有所提高,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
學者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由此可見教育要蘊藏在生活中,教育和生活密不可分。在指導小學生識字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到識字的樂趣。
【1】陳娟.小學語文低年級語文學習方法談【J】.讀寫算,2017(47)
【2】王強.讓識字教學回歸兒童的生活——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生活化的探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