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譚艷艷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南海實驗學校地處南海新區,濱海而建,是一所具有濃郁漁鄉氣息的農村中學。大海的浩瀚之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校的特性發展,學校在文化建設方面汲取了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初步建立了具有濃厚海洋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立足打好“海文化”品牌,以優化海洋校本課程,引領學校特色發展。
學校周邊海洋資源豐富,海洋民俗文化氛圍濃厚。學校本著“面向本地,服務本校”的原則,以“課程資源開發與學校特色發展”課題研究為契機,以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學校特色發展整合為接合點,充分利用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民俗文化,開發一整套能充分體現學校特色及地域性特點的“海文化”系列校本課程。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在豐富的活動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海文化的真情與博愛,感受到成長的快樂及成功的自信。學校依托地方資源,以粘、貼、畫等手工制作為實施校本課程的主要形式,讓學生在收集與制作過程中了解并利用海洋資源,從而提高其動手能力。
深入調查,為課題研究做好準備。學校召開“海文化我在行”座談會,廣泛征求意見,確定“海文化”課題項目及指導教師。教師深入漁民間,了解海洋文化內涵,充分收集可利用資源;選派部分骨干教師先后到威海、石島等地進行觀摩調研,開闊教師視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校在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結合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意見,編寫了《南海實驗中學校本選修課程目錄及介紹》。為使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得到家長與社會的大力支持,學校向社會發放了《南海實驗中學校本課程開發社會意見征求表》,廣泛征求家長的意見,并請有興趣和特長的家長參與課程的研究與開發。
綱要引領,使校本課程開發系列化。根據課程開發的需要,學校制定了《南海實驗中學校本課程綱要》。《綱要》細化了校本課程的目標和內容:貼近學生,尊重個性差異;關聯國家課程,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凸顯學校的“海洋”特色。學校緊緊圍繞“海文化”這個切入點,編寫了《美麗南海》《魅力南海》《美利南海》三個年級的3本系列教材,教材包括“貝雕制作”“木工制作”“海民俗剪紙”等手工類課程和“沙文化探究”“帆船小組”“海洋資源和災害探究”等研究性學習類課程。課程既做到了與學科整合,如“海洋資源和災難探究”校本課程與地理教學緊密結合,又做到了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如“沙文化探究”校本課程,初一重點是“兒童沙畫”“金絲彩沙畫”,初二就以“創意沙畫”“大地的藝術——沙雕”等課程為主,初三則以“沙子的合理開發與保護”等為重點進行深層次探究。
外援引進,使校本課程內容專業化。為了使校本課程更有內涵,更能體現地域特點,學校充分利用校外人力資源,參與指導校本課程編寫。如邀請北京著名畫家、剪紙藝術家楊瑩瑩女士,對“海民俗剪紙”校本課程的編寫做指導;邀請開海鮮館的家長編寫“貝雕制作”校本課程的“貝殼的清洗與保存”篇。社會專業人士與家長的參與,使校本課程的編寫更專業化,為校本課程的開發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精細管理,使校本課程實施高效化。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工作需要對本地海洋文化有深刻領悟的教師去做,因此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是開發校本課程的著力點。學校要求全體課題組成員在課題研究中做到三個“無人例外”:人人都是學習者,無人例外;人人都是研究者,無人例外;人人都是實踐者,無人例外。要求教師做到有教案上課,校本課程的實施有計劃,有過程記錄,有考勤記錄,有評價記錄。學校將校本課程實施納入學校推門課、匯報課的管理考核范圍,讓校本課程和課堂教學一樣,每一節都是精品,每一節都高效。校本課程實施有充分的時間保障,每周安排一節必修課,每周三下午安排兩節選修課,保證每周3課時的校本課程時間,充足的時間保障,避免了校本課程的形式化和無效化。
輔以活動,使校本課程展示趣味化。學校在課程研究的過程中,開展了“我型我秀”“我的發現我來說”“海洋奧秘大薈萃”“創意班徽沙畫賽”等多種活動,努力為學生創設自由和開放的空間,讓學生對校本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貝雕制作”校本課程,學生從自然中取材,到海邊拾撿各種貝殼,自己清洗,漂白,因勢象形,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畫筆輕描,膠槍飛舞,一個個簡單的小貝殼,經過學生的奇思妙想,涂色,造型,粘貼,就成了窗前一串七彩的小風鈴,一只憨態可掬的小熊,或者是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鵬。“海洋資源和災害探究”校本課程,學生自己操作語音地圖系統,探究地震和海嘯的形成原因,提高自我保護和防災意識。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浸潤于人文的真情和博愛的海洋中,培養了學生對校本課程的興趣,也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鍛煉了學生的創造力,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多元評價,使校本課程常規化。指導教師對每個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每周進行分等級評價,每月一小結,每學期大總結,作為“星級學生”的評比依據;學期末,學校舉行“放飛夢想——南海實驗中學校本課程成果展”,評選出學生優秀作品,并對其拍照、裝裱,張貼在學校宣傳欄內,發送到學校網站,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張揚個性。過程性評價和激勵性評價的結合,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自信的快樂。
學生素質全面提升。學生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豐富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了動手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信心大幅提升,整體展現出積極向上,自信大氣的精神風貌。學生的多項作品在國家、省、市舉行的活動中多次獲獎。其中,在2015年8月參加的第六屆青少年機器人活動暨亞洲機器人錦標賽中國賽區選拔賽中獲得一等獎;同年12月VEXIQ機器人項目在澳大利亞舉行的第九屆亞洲機器人錦標賽上奪得初中組金獎;2017年6月在新西蘭舉行的亞錦賽中VEXIQ機器人項目再奪初中組金獎。
學校特色日益彰顯。課題研究有力地推動了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成長。多名教師論文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100多名教師在國家、省、市各類比賽中獲獎;多項研究課題獲獎,其中連續兩年獲得威海市教育科研創新成果獎。學校特色課程開發成果與教學實踐作為典型先后多次被文登電視臺、威海電視臺、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學刊等地方、國家級媒體報道。學校先后獲得“全國文化創新校”“優秀校園文化建設單位”“第六屆亞洲機器人錦標賽中國區最佳組織獎”“山東省電化教育示范校”“省級規范化學校”“山東省科普示范校”“威海市帆船特色學校”“文登區教育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學校海洋文化特色日益彰顯,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南海實驗學校在學校特色化發展道路上繼續前行,推進“海文化”校本課程研究向縱深發展,為新時代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勞動者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