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歐陽國亮
好的課堂提問是一種藝術化的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考,活躍課堂氣氛,控制教學過程,而且還能讓學生產生心靈上共鳴,能讓學生感到參與學習活動是一種身心的歡樂與美的享受。
好的課堂提問是一種藝術化的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考,活躍課堂氣氛,控制教學過程,而且還能讓學生產生心靈上共鳴,能讓學生感到參與學習活動是一種身心的歡樂與美的享受。多年來,筆者根據初中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在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提問技巧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提問是貫穿教學環節的重要教學技能。教學環節不同,提問要達到的目的也不同。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精彩的課堂導入提問,會直接影響一節課“學習場”的構建。受歷史課特點的制約,學生對其內容往往感覺枯燥乏味,加之剛上課學生情緒不太穩定,如果課堂導入平鋪直敘,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能巧設懸念,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產生急于了解的心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就能帶領學生快樂地進入你所設置的課堂。精彩的課始導入提問如何設計?可以由教師通過分析課程標準的要求提出,可以從復習舊知開始,或從生活實例、時政熱點、歷史典故、詩詞歌曲、投影錄像等材料入手,創設一個激發思考和興趣的課堂導入問題情境,來吸引學生眼球,觸動學生心靈。
例如,筆者在講授2017年教育部審定教材八年級上冊第17課《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首先在電子白板上展示毛澤東《七律·長征》這首詩,讓全班學生一起朗讀、教師略加解釋后,我這樣導入新課:“親愛的同學們,毛澤東這首詩雖然僅有56個字,但它卻概括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險阻,高度贊揚了紅軍不怕困苦的樂觀主義精神,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壯志豪情。紅軍為什么進行長征?他們在漫漫征途中遇到哪些艱難險阻?他們靠什么力量超越了生理的極限,創造了人類的奇跡?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什么?紅軍長征給我們留下了哪些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主要內容。”接連拋出5個問題,作為新課學習的前導,讓學生產生懸念,這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教師上課導入新課的方法如果設計精妙,可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節課是一個整體,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不但要重視課始導入“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還要講究課中提問“跌宕起伏”的動態過程。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認為初中歷史課中提問應注重“四性”:目標性,教師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針對教學重點、難點來設計問題,為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指明方向;層次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巧設問題坡度,由簡到繁,由易到難,能力強的學生“吃得飽”,學習較困難的也能積極思考,有所收獲;系統性,課中提問要依據整節課的教學目標來設計,設計出一組問題,這樣的提問成系統,層層深入,環環相扣,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開放性,鼓勵學生提問,質疑,允許對討論的問題做出多種解釋或結論,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具有開放性的探究性問題,會刺激學生萌發富有新意的聯想,從而促進他們創造性思維及解決歷史問題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2017年教育部審定的教材八年級上冊第4課《洋務運動》時,筆者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兩方面問題:第一方面(史實),洋務派為什么要發起洋務運動?洋務運動興起的時間、目的、口號分別是什么?洋務運動代表人物有哪些?有哪些主要活動?第二方面(史論),洋務運動的性質是什么?它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如何評價洋務運動?兩方面問題所涉及的既有基礎性的知識,也有理解性的、規律性的知識,適合不同層次學生解答。第一方面問題幫助學生理清史實,第二方面問題具有“挑戰性”,往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運用開放性問題能突破教學難點。“洋務運動的作用”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對洋務運動的評價會產生不同的觀點,讓學生在課堂展示中互相爭論,爭論的過程就是解決教學難點的過程,也是學生探究能力得到培養的過程。因此,教師在課中以“問題”為導向,把課本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轉化為系列化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易到難,由表及里,層層深入,不但調動了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特別是那些觸及學生思維和品質的開放性問題,不妨讓學生進行辯論,發表其獨特的看法,以求知識的理解和通達。
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這收口也是一門“學問”。好的課尾提問,有加深主旨、畫龍點睛的作用,有發微燭遠的好處;還會讓學生帶著思考下課,帶著美感走出課堂,帶著期待迎接下一課的到來,能無形中制造一個新的課堂高潮,把學生推向一個新的境界。
例如,我在執教2017年教育部審定教材八年級上冊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時,距下課還有三分鐘的時間,發現學生的學習情緒有些松弛,便適時在屏幕上展示《時局圖》,師生一起解讀《時局圖》后,教師講述:“親愛的同學們,《馬關條約》簽訂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我們從《時局圖》中可以看出,整個中國被列強瓜分殆盡,中華民族陷入了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失敗,使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單憑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已經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機。于是,在19世紀末,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先進中國人發起了一場旨在謀求制度變革的政治愛國運動。這次變革運動是怎樣發動起來的?它的歷史命運如何呢?這是我們下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教師通過圖片材料,設計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課尾,把學生引入到真實的歷史環境中去,讓歷史課生動鮮活起來,讓學生的思維激蕩起來。這樣,既能升華學生的情感,增加學生的歷史智慧,又能讓學生急于知道: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發生了一場什么政治變革運動?這場政治變革運動的結果如何?這些都為下一步新課的學習進行了很好的鋪墊。所以,歷史教師要高度重視課尾提問,巧妙設計課尾提問,讓歷史課尾提問精彩起來,靈動起來。這樣,才會使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渾然一體。
歷史課堂提問是一門教學藝術,要掌握好這門藝術,歷史教師一定就要勤思考、多分析,努力優化教學活動中的“問”。要讓“問”成為引領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讓“問”能問出學生的興趣,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創造。讓“問”能真正成為開啟學生歷史智慧之門的鑰匙,讓“問”成為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推動力。
*本文系廣州市第三批教育系統創新學術團隊教育類項目“初中導學案教學模式創新研究團隊”(編號:1201630039)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