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網絡學習是一個發展和保持人與信息的聯系樞紐,并以相互支持的方式進行交流的過程。計算機網絡教學這個定義的中心術語是教學,它采取一種關系的立場,即學習既發生在與他人的關系中,也發生在與學習資源的關系中。計算機網絡教學借助計算機作為一種輔助教學工具,更有利于學生的教學資源共享以及實時資源更新。本文主要就新教改背景下高校計算機網絡教學的課程改革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新教改 計算機網絡教學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7(a)-0170-02
網絡和網絡學習理論可以追溯到19世紀,當時評論家們正在考慮網絡基礎設施的社會影響。目前,計算機網絡教學已經成為高校授課的一種常見教學手段,網絡學習起源主要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啟發。新教改下高校計算機網絡教學需要隨著知識的更新與時代的進步而做出相應調整,發揮其最大益處。
1 計算機網絡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1 計算機網絡課程形式過于封閉
高校開設計算機網絡課程主要目的為使得本校學生可以更方便享受到實時共享資源,但是在很多情況下,這種形式卻很容易受到學校因素的制約。部分課程僅限于某些專業學生,或者僅限于某些學校學生,計算機網絡課程形式過于封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資源的共享,使得某些有效的資源為充分發揮其最大限度益處。計算機形式上的封閉會影響授課秩序,并且講師在授課的情況下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對本課程的影響,不能完全發揮講師的實際能力水平。
1.2 計算機網絡課程過于枯燥乏味
計算機網絡課程的主旨是為了進行授課,主要是將知識進行傳遞的一種過程,借助計算機作為一種輔助性工具,不能直接作為一種課堂直播轉換形式。雖然計算機網絡的應用為課程傳播與資源共享帶來很大便利,但是前提是學生會對計算機網絡課程產生興趣,并加以投入。計算機需要采用一些新穎的方式吸引學生步入課堂,計算機不比真人課堂,老師可以通過現場提問學生,或者讓學生參加肢體方面的活動,這樣一來既可以讓學生投入課堂,還能增加學生注意力。但是計算機網絡由于時間、空間等方面的制約,不能實現真人課堂的這種效果。因此,在進行計算機網絡課程講解時需要注意課程是否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能夠激發學生求學的心態,所以,避免計算機網絡課程過于枯燥乏味是一項重要內容。
1.3 計算機網絡課程忽略因材施教
計算機網絡課程作為一種輔助型教學工具,其具體應用面對的學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在進行計算機授課的時候,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做出課程調整,而不能忽略因材施教。在面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需要掌握其所具有的特征,根據其所能接受的知識范圍做出適當調整,并結合實際掌握程度,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是最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案,可以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分類授課,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學生集中起來,然后再對他們開設一類性質的課程,避免忽略因材施教。
2 新教改背景下高校計算機網絡教學的課程改革政策
2.1 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
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在教學的典型結構中采用計算機網絡學習方法,這種課程知識的鏈接更像是一個在線活動,主講邀請學生圍繞一個時間表或議程進行公開的在線參與,由在主題方面有聲望或專業知識的人協助,依靠互動的形式形成的學習網絡來幫助學生學習并探討主題。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最大益處在于可以在相同時間段內使得大量學生受益,在線開放課程可以通過告知預約課程的學生上課的時間,并在開課之前通知其上課的網址鏈接,就可以進入講課界面聽講師授課。開放在線課程可以與主講老師在線討論,并通過開通論壇模式,可以使得高校學生在課后遇到不懂的疑難問題進行留言,大家可以互相探討,在探討的同時老師也會加入,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并且激發學生的主導性思維,誘發學生積極加入討論,互相幫助解答問題。另外開放在線課程可以采取一些輔助性手段實現真實課堂的效果,比如開設一些“舉手”類似的窗口,可以使得學生的疑問在課堂得到及時有效的解答,同時又不會影響講師的授課進程,講師可以有選擇性地收取回執消息,并在適當的情況下點開,既可以自己為學生進行解答,也可以作為課堂內容邀請其他同學參與互動問答。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可以有效實現資源的共享,并使得更多的學生受益。
2.2 趣味高校計算機網絡教學課程的設立
數字講故事將計算機網絡教學的概念帶入了一個新的維度,人們為課程創建了慶祝媒體,課程本身打破了課程的結構。全球研討會作為第一個也是最大的社會學習網絡,學生通過游戲設計發展數字素養、STEM和計算知識以及全球公民意識。這種趣味授課方案越來越被學生所認可,計算機網絡教學首先需要引起學生的聽課興趣,才能對課程做出進一步深入。而傳統的計算機網絡授課只是一種課堂內容的再現,再加之不是真人授課,其他網頁因素的影響等,學生在接受網絡課程的時候難以集中注意力。因此,趣味高校計算機網絡教學課程的設立具有重大意義。在明確計算機網絡課程趣味的重要性后,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也是一項關鍵內容。可以采用初始階段的授課方式,比如數字講故事的方案,還可以通過一些趣味相聲、快板的形式進行正文的導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或者是通過趣味留些問題的方式,在授課過程中提供線索,最后在課程結束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回答,這樣學生可以帶著問題跟隨老師的思路進行探討,有引導性思維跟隨老師上完這節課,這樣既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又可以全面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也要注意計算機網絡教學課程的選題,對于特定人群選擇該類人群適宜的課題,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有針對性進行,既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可以檢測該堂課的講課效果,并進行適當調整。
2.3 生產性學習計算機網絡體系教學結構
生產性學習計算機體系結構可以安排大學的學者研究中心與世界各地學習網絡的開發者和組織者合作,對計算機網絡學習的例子進行廣泛的分析。計算機教學工作重點是體系結構學習網絡,旨在確定有助于成功學習網絡的任務、工具和人員安排。這項工作的一些結論發表在生產性學習網絡的體系結構,其中還有一章是關于網絡學習的歷史。生產性學習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可以批量生產技術性人員,給予定向的培養路線,這樣作為生產性學習也會比較有針對性,可以有目的有方向進行授課,專門針對某些課程而進行生產性學習。這種定向培養方式可以更有利于高效學生的發展,專業性較強的授課教程適用于定向培養,或者是針對高校某一專業或者薄弱環節進行專項訓練,這樣相對于普通教育更有針對性,可以就某一方面進行著重強調。生產性學習為高校培養出實踐操作技能水平高的學生,在提高理論知識基礎的前提下,提升其實際動手能力,為其以后的生產性學習與具體應用做好鋪墊。
3 結語
網絡學習可以為教育機構提供更高的功能效率,因為課程可以更緊密地集中管理,或者在職業學習中,可以降低雇主和納稅人的成本。然而,計算機網絡學習常常被視為制度化或教育化學習的假設,從而忽略了網絡學習對非正式或情境學習的重要性。計算機網絡教學只有充分掌握二者的程度,做出適當調整與控制,才能把其利益發揮至最大程度。新教改背景下高校計算機網絡教學的課程改革以教學為主,借助現有技術,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郭項玉,胡德進.淺談新教改背景下高校計算機網絡教學的課程改革[J].計算機教育,2011,13(1):234-235.
[2] 李照進,鄒鐘雄.淺談新教改背景下高校計算機網絡教學的課程改革[J].計算機教育,2012,23(1):386-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