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
【摘要】高職院校重點注重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但是想要培養一個成功的勞動者,除了重視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還應該加強對學生精神的建設,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吃苦耐勞、勇于奉獻的精神。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制造業也在突飛猛進。招聘單位在招聘時除了對人才的技能有一定要求外,對人才的職業素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每年向社會輸送大量技術型人才,學生的素質對社會有重大影響,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對人才的培養時,應該注重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關鍵詞】新時代 高職院校 工匠精神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005-01
工匠精神是指在工作過程中表現出嚴謹的工作態度、不斷加強和深化對自身的自認、及時的發現和改正自身問題,并且在工作中始終保持飽滿熱情的精神[1]。工匠精神是學生在工作態度的體現,從中可以了解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工匠精神的培養其實是加強對學生素質教育的體現,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同時有利于改善高職院校的就業情況,提高高職院校的聲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
一、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
職業認同感是指學生對自身從事職業的一種感覺,是在工作的過程中逐漸尋找歸屬感的一種心理活動。一方面通過培養學生中的職業認同感可以加強學生對自身從事職業的認可和依賴,同時保持自身對從事職業的自豪感,另一方面,通過對學生職業認同感的培養,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職業認同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事業心、自信心和向心力。通過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可以使學生在工作中更認真的做好本職工作。根據調查顯示,在對高職院校學生的采訪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表示在畢業之后不知道從事什么工作,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學生表示會從事和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培養學生對自身職業的認同感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前提,隨著時代的發展的進步,人們的思想和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多數人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長遠的利益,高職院校的學生在畢業之后多數是從事工作時間長、假期少的一線工作,在工作過程中經常會產生疲乏的感覺,導致在工作過程中經常會產生抵觸情緒。通過對學生職業認同感的培養,可以讓學生在工作過程中更好的展現自身的工匠精神。
二、通過和企業合作,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對于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單純的依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高職院校在教育過程中應該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和企業合作的方式,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通過在具體的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匠人精神。學校在和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可以制定一些準則來規范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行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工匠精神[2]。學校學企業合作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在實習中切實的感受到企業精神和企業文化,加強對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學生在進入企業之初,企業首先會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培訓,幫助學生盡快的融入企業的工作環境,在具體的培訓中,學生會加深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形成吃苦耐勞、認真工作的思想。工匠精神的培養除了要對學生進行精神教育,還要注重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通過高職院校和企業合作的方式,可以更好實現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三、通過舉辦比賽,培養學生工匠精神
舉辦職業比賽的方式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生通過加強對自身的鍛煉,可以潛移默化的培養自身的工匠精神。通過舉行比賽的方式,可以激勵學生不斷的進行學習,達到在競爭中促發展的目的,在進行比賽的過程中應該樹立一定的獎勵制度,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頒發校級或者省級榮譽,激發學生的參賽熱情,培養學生的積極性[3]。
總之,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高職院校學生想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加強對自身專業能力的培養之外,還應該注意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擁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對企業、社會和國家的發展都十分重要。在教育過程中,高職院校應該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加強對學生的素質培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對學生匠人精神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高職院校應該保持足夠的耐心和熱情,幫助學生樹立匠人精神的觀念。
參考文獻:
[1]賀江紅.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策略與實踐[J].赤子,2017(30):42.
[2]孫婷婷.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策略[J].工程技術研究,2017(2):228,241.
[3]李銘超.高職院校動漫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策略探索[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