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倦怠是一個在學界被廣泛關注的議題,它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至今已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教師作為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更受到教育領域研究者的廣泛關注。本文主要探討以下幾個問題:職業倦怠的提出及研究意義、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針對教師職業倦怠的干預策略。
【關鍵詞】教師職業倦怠 影響因素 干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182-02
一、問題的提出
職業倦怠最早是由美國學者弗魯頓伯格在70年代提出來的,是職業壓力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在職業環境中,對長期的情緒緊張源和人際關系關系緊張源的應激反應,表現出一系列的心理、生理綜合征。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的特征:情緒衰竭、人格解體、成就感降低。職業倦怠多發生在教育、醫療護理等與人打交道的職業中。教師是一個需要高度付出精力和情感的職業,屬于職業倦怠高發的群體。有關教師職業倦怠的研究,一直是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點問題。研究我國教師的職業倦怠狀況,對于提高教師的職業生活質量,以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分析
關于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的研究諸家觀點不一,但倦怠是在一定環境下形成的個人體驗,個人會把個性品質帶到工作中去,同樣工作環境也會反作用于人。所以將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概括為兩個方面:自身因素和環境因素。
1.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具體包括:個人背景、人格因素(氣質、性格)、能力因素等。
個人背景包括教師的年齡、性別、教齡、所教學科、所教年級、個人的婚戀家庭、所教學生的特點。統計學上的研究表明,在教齡上,工作5-20年是職業倦怠的高發期;在性別上,男性教師比女性教師更容易出現職業倦怠;在婚姻狀況方面,未婚教師比已婚教師更易發生職業倦怠;在學歷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職業倦怠發生率越高,具體表現為情緒耗竭重,去人性化傾向高;從分布群體來看,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程度最高,其次是高職、中專教師,最后是大學教師。
人格因素包括教師的個性(氣質、性格)、人格特質等綜合因素,其中有重要影響的因素包括自尊的調節、心理的彈性、歸因風格等。研究表明,外控型人格更容易出現職業倦怠,特別是在情感的耗竭方面。自尊調節能力差的教師,更容易出現價值感感降低。實踐表明,有神經癥性格的教師容易出現職業倦怠,這樣的人道德愉快感少,恥感、罪感強,內心沖突較多,無法享受無功利的快樂。
能力因素方面,主要與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有關。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師,更容易出現職業倦怠。
2.環境因素
影響因素主要來自外在的環境,具體包括:工作超負荷,有的教師一天工作10小時以上,基本沒有休閑時間;學校工作環境不良,與領導、同事關系緊張,缺乏社會支持系統;教師出現角色沖突,無法平衡家庭、工作之間的沖突;教育行政部門不適當的決策、繁重的迎檢任務、教師缺乏參與決策的機會,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等。另外,領導者杜威的工作作風,對教師的不良評價,對教師缺乏精神的和物質的支持、待遇低、不信任教師的專業能力等,都是引發教師職業倦怠的因素。
學生方面,也是影響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因素。如果學生積極上進,學習成績上升空間較大,教師更容易獲得職業滿足感。相反,如果學生厭學情緒嚴重,經常出現紀律問題,師生關系緊張,學生學業不良,與家長溝通困難、社會、學校、家長對教師的高期待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教師比較容易出現職業倦怠。
三、教師職業倦怠的干預對策
比較適合我國教師具體情況的干預策略,包括教師心理健康的身心調適策略、教師心理素質訓練策略和教育行政部門的積極干預策略。
1.教師身心調適策略
(1)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問題,愉快接納自己
教師要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培養自己健康的心理品質,能夠及時自我覺察、反省自我、接納自我。教師要有自知之明,明確自己的優缺點。面對自己的缺點,不要怨天尤人,更無需自暴自棄,愉悅地接納自己,滿懷信心,積極向著人生奮斗目標前進。
(2)正確對待別人,積極對待工作
正確對待學生。教師要熟悉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正確理解青少年成長中常見的問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真誠地關愛不同個性特點、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在學生眼里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尊其師,才能信其道,學習與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技巧,巧妙化解師生沖突,使教育教學過程變成一種互利互惠的過程,能這樣做的教師,工作過程就會成為一種享受的過程,避免職業倦怠的產生。
正確對待同事。與同事和諧相處,也是教師工作的一部分。工作中要善于發現同事的優點,團結友愛,見賢思齊,謙虛好學,互相幫助。要克服清高,在生活圈里尋找知心朋友,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快樂,排解煩惱和苦惱,從而獲得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支持系統。
正確對待工作。教學工作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諸如工作過于繁重、工作不甚如意等困惑。對此,要學會用平靜的心態去分析、認識和對待現實,如領導分配工作不合自己心意,先調整任職觀念,調整思維角度,當確實感到自己力不從心,再重新認識當初確定的目標是否適度,采用的工作策略和方法是否合理,以冷靜理智的態度進行思考與分析,避免無端煩惱。
(3)合理安排生活,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與態度
要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勞逸結合,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教師不僅要有工作的能力,還有具備娛樂的能力。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做個生活習慣健康、有張有馳、有興趣特長的教師,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2.教師心理素質訓練策略
教師心素質訓練是指用心理學的專門方法影響教師的心理狀態,使其形成教師所需要的心理素質。采用心理學的特殊方法訓練教師的專業心理素質,是應用心理學科發展中的新問題,也是教育發展、教師隊伍建設的客觀需要。心理素質訓練是避免教師職業倦怠一項有效措施。教師掌握一系列專業的心理技能和技巧,對提高教師教學趣味性有重要意義。如教師講課所需要的獨白性口頭言語表達與思維方式的訓練,教師針對學生的展開性與壓縮性思維與言語方式的訓練以及當堂解答學生疑問,糾正學生不良行為,解除學生心理障礙和采取心理策略。實際上教師教育教學技能與技巧的掌握,需要具有教育心理素質的相應訓練才能逐步完成。教師心理素質訓練的具體方法,可以通過心理學專題講座和團體訓練等方式進行。
3.學校及教育部門支持策略
教師職業倦怠是一個社會問題,干預方面也應取得學校及社會的支持。學校應該端正辦學思想,提高教師待遇,幫助教師主動改變工作環境,豐富教師的業余文化娛樂生活,讓教師有松弛調節身心的機會,從而避免長期超負荷工作,減輕各種身心壓力。學校要多辦實事,滿足教師多方面的需要,為教師提供進修學習的機會,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擴大教師的視野。對于存在職業倦怠的教師,應該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照顧,使之早日克服職業倦怠,充滿活力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來。
參考文獻:
[1]劉曉明.職業壓力.教學效能感與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2):56-61
[2]曾玲娟,伍新春,秦憲剛,鄭秋.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及相關因素的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4):37-42
作者簡介:
高萌陽(1996.01-),女,漢族,吉林人,大學本科,助理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