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榮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小學階段是一個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階段,習慣一旦養成就能在一個人身上長久保存,成為人的基本素質,從而決定一個人的品質、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怎樣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呢?我們小組成員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和這幾天的培訓,談出自己的見解,同時又采納他人的意見。經過充分的探討,達成以下共識。
一、用教師的自身形象引導學生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是崇高的。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他的一言一行都有著直接的或間接的教育意義。因此,教師應該以身做則,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教師成為小學生最直觀、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如在每周的大掃除中,教師應當與學生共同參與來完成勞動任務。
二、“小目標”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班級中提出“小目標”,如課堂常規小目標,紀律小目標,勞動小目標,自主學習小目標等,讓學生容易做到,從而增強信心。其次就是嚴格要求重落實。可以成立相應的學生組織,讓學生去管理學生,使要求成為習慣。三是及時鼓勵與評價,利用板報或教師墻壁成立專欄,為表現優秀的學生貼小紅花等形式激勵他們。例如:進行“上課鈴聲立即安靜坐好”的訓練時,可從(1)下課前要提醒學生準備好下一堂課的用品再離開。(2)鈴聲就是課堂學習的命令(3)如果學生之間發生碰撞,互相體諒,只需一個眼色,一個表情進行短暫而無聲的道歉。
三、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
模仿是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而為學生樹立榜樣,是行為規范訓練的有效形式。可以在學生中開展“身邊的榜樣”、“我要向他學”“這樣做才對”等活動。表揚班上那些言行一致的好學生作為身邊的榜樣。通過活動的開展,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學習對方的優點,鼓起超過對方的勇氣。
四、用具體的要求規范學生行為
襄汾縣在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上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首先利用暑假期間組織所有教育管理者、各小學校長及所有小學教師收看了《熱血老師》《放牛班的春天》等影片,汲取影片中克拉克老師的管理經驗,制定20條班規。這些班規的制定是充分考慮學生情況,結合各校實際,切合小學生行為規范的要求,是小學生最基本的要求。這20條班規又分年級化解為不同的要求,如低段要求只有5條:一是按時上學。二是上課、站隊守紀律,有問題舉手,不亂說話。三是讀書寫字握筆做到“三個一”。四是講究衛生,飯前便后要洗手。五是見到老師同學要問好。隨著年級的升高,我們也相應的提高了要求,通過具體明確的要求,讓孩子們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從而規范了學生行為,規范了學校的管理。
五、新的思考
通過聆聽武昌實驗小學張校長的報告,實地察看該校校容校貌及學生行為習慣的管理,引起我們每個人反思:這所數千人的學校一切井然有序,完全得利于張校長及校委會一般人的管理,更在于他們全新的學生行為習慣的界定與實施。學生必須做到的“八個好習慣”非常具有代表性,如:見人問聲好,走路靠右行,清潔自己做,飯菜吃干凈,寫字姿勢正,做操有精神,每天勤讀書,主動常提問。這八個習慣分別從不同八個方面給學生提出具體要求,為規范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學校育人管理的井然有序起到很重要的作業。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育人工程。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精心策劃,不斷用生動的、貼近生活的實例來充實它。因此,我們一定要抓住小學階段這一訓練學生行為習慣的最好契機,嚴抓嚴管、獎懲分明、常抓不懈,為學生日后的道德品質教育打下扎實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