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辦高等學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了大批符合時代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用人才,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陣地,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領域。當前,由于經濟全球化與網絡信息化的發展,受西方資本主義消極意識形態的諸多影響,各種社會思潮加劇了大學生對意識形態選擇的復雜性,不斷動搖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給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帶來嚴峻挑戰。加上民辦高校自身的體制、學生特點、思政教師隊伍、思政課程體系等影響因素,民辦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大難題。
關鍵詞:民辦高校;理想信念;因素
習近平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高等教育工作指明了行動方向。黨和國家對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的辦學要求是一致的,都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按照黨的教育方針要求,為保證教育的公益性,民辦高校應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和改進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客觀、全面、準確地了解在校大學生理想信念狀況,分析大學生理想信念影響因素,以進一步加強正確的理想信念引導教育,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促進民辦教育規范有序持續健康發展,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進程,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打造堅不可摧的精神堡壘,形成持續發展的巨大動力。
一、 時代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網絡信息化發展,各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往密切。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更是使人類可以更方便、更快速、更廣泛地接收到大量信息,作為先進技術與文化的前沿群體,大學生已然成為了最大的網民主體,通過新媒體來獲取各類知識和信息。但是,這也讓一些商業機構為了獲得自身利益不顧社會道德而發布一些迷信、愚昧、消極的淺文化,一些不法分子借助了網絡社交平臺,發布一些虛假的、不實的、價值觀錯誤的負面信息。甚至有的西方國家更是借著網絡信息化的開放性,將一些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和自由主義等不符合傳統價值的觀念傳輸到我國,加劇了大學生對意識形態選擇的復雜性,誘導部分大學生思想混亂,主流意識形態認同薄弱,民族素質滑坡,動搖大學生理想信念,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嚴峻挑戰。隨著大學生學習平臺由課堂逐步向網絡平臺擴展,教育主體應搶占先機,在大學生理想信念培育方面挖掘更多有利的信息,以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
二、 民辦高校特點
近年來,民辦高校快速發展,培育了大批符合時代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用人才。與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的管理體制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除了具備普通高校的公益性,也具有企業的經濟性,其辦學方向、辦學理念、學生來源和教職工結構都與普通高校有所區別,民辦高校也往往被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視為市場經濟中“企業類實體”和“新一類辦學主體”,由于民辦高校自身的特殊性,有些民辦高校的舉辦人忽略了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對高等教育建設事業發展的目的與宗旨不夠重視,偏向企業的經濟性,投入資金,擴建校園,走規模擴張之路,吸引更多的就讀率,尋求最大的經濟利益。有些民辦高校對“人”的資源有效配置,主要是為了達到更多的就業率與就讀率,甚至靠想盡辦法達到100%的就業率以吸引廣大考生家長的選擇,而學生就業崗位的水平可以說是參差不齊、魚龍混雜。這種只注重學校效益的辦學方向,嚴重阻礙了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一些民辦高校對在校學生更注重職業技術的培養,以培養具有高新技術人才為目標,但是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卻相對滯后,對黨的意識形態工作不夠重視,學生黨員發展過緩,黨員比例相對較低,不足以在學生中形成較強的戰斗力。加之,據媒體資料的不完全統計,自十八大以來,在查處的腐敗案件中,高校涉及腐敗的案件也是接二連三被曝光,80%以上都是校園建設引發的腐敗問題。這無形中也使得高校大學生對黨和政府產生懷疑,弱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感,對理想信念產生動搖。高校應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營造風清氣正的教育環境,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正確引導,形成對社會意識形態的認同感。
三、 民辦高校學生特點
民辦高校的學生大多經歷過高考的挫敗感,在進入大學前總有一種懷疑自己、自暴自棄的狀態,另外,民辦高校的學生往往在理想與現實中徘徊和糾結,在進入大學后,與身邊985與211高校的同學對比,更是產生一種消極的心理,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民辦高校的學生學習基礎相對較差,對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討厭枯燥又空洞的理論知識,而更熱衷于參與學校組織的課外娛樂活動,因此對于理想信念大多很模糊,往往選擇在思政理論課逃課或者是請假去參加社團活動。事實上,民辦高校的學生大多都有較高的愛國情懷與政治熱情,但是由于缺乏政治理論知識基礎,知識面狹窄,對社會認知度差,缺乏判斷力,加上自律性差,對于網絡上的信息言論,容易被洗腦而盲目跟從,動搖大學生理想信念,阻礙了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總體上說,由于民辦高校生源成分復雜,質量參差不齊,認知程度較低,自律性較差,學習態度不積極,綜合素質不平衡,因此對理想信念堅持的程度有所影響。加之,不同民族、政治面貌、專業和年級的大學生,理想信念堅持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四、 民辦高校教師隊伍特點
教師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水平,與公辦高校相比,由于民辦高校大多起步較晚、社會影響不足、辦學條件有限、福利保障不高和運行機制不完善等,民辦高校教師隊伍也呈現了不同的特點:(1)流動性大。在高等教育競爭與日俱增的情況下,當前生源問題緊張,加上民辦教師都是采用聘用制,工作的不穩定使得教師們普遍都缺乏安全感,有的教師來到學校覺得不適應便選擇離開,有的教師將學校當作職業的跳板,如果評上職稱便選擇更高水平的高校就職,這就導致民辦教師隊伍流動性大,很難形成一股深厚濃郁的文化,思想政治素質狀況很難保持穩定。(2)成分復雜。由于民辦高校教師隊伍流動性大,教師隊伍成分比較復雜,包括行業企業高工高管、退休返聘教授等,但是思政教師比例較低,輔導員聘用人員專業不一,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標準的教師較少。另外,民辦高校中不僅有專職教師,還有不少的外聘兼職教師,這就加大了教師隊伍的管理難度。各渠道師資在性別、年齡、學歷、教齡、職稱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整體素質有很大差別,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復雜性。(3)年輕化。民辦高校每年引入大量的碩士畢業生以充實師資隊伍,他們都是屬于“從校門到校門”的四十歲以下的青年教師,隊伍年輕化的特點突出。青年教師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事物,自主意識和獨立意識強,同時也表現出較為自我、缺乏大局意識、高等教育閱歷不足、教育思想基礎較低等問題。
五、 民辦高校思政教育
為符合市場需求,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民辦高校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增設或加強技能和實訓課程,重視專業課程,對思政教育工作卻有所忽視,思政學科建設基礎相對薄弱。(1)教學環境。良好的教學環境可以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由于民辦高校重視學生實習與就業,重專業技能,輕素質培養,因此教師應付教學完成任務,學生為應付考試得學分,思政課程“形式化”,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欠缺,不利于對理想信念的引導教育。(2)師資力量。由于民辦高校運行機制,學校對黨建工作不夠重視,對黨的意識形態工作認識不夠,因此在選聘教師時渠道多、門檻低,只注重學歷考查,對教師的思想品德重視不夠,因此教師思想政治素質高低不一。另外,擔任思政課程的教師不一定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老師,而是一些非專任教師的行政人員,降低思政課程的效果。(3)教學過程。在學生意識形態教育中,教育形式單一,教學模式固化,教學方式陳舊,內容枯燥乏味,空洞抽象的“說教式”教育讓學生難以理解與接受,更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思想教育工作脫離實際,缺乏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解析,無法及時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導致學生對理想信念的模糊與疑問。
參考文獻:
[1]費鶴祥,李瑩,周倩.論民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創新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1):97-100.
[2]李俊卿. 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實證研究——基于北京高校大學生信仰的調查[J].學術論壇,2012(7):15-20.
[3]張梅,黃蓉生.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狀況調查分析——以重慶市6所高校為例[J].探索,2014(4):118-122.
[4]宋斌.近十年民辦高校黨建研究的基本狀況與發展[J].黨建縱橫,2011,(4).
作者簡介:
肖楊楊,廣東白云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