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語新課標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要求“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并具體提到“(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基于此標準,結合中年段學生對事物探究欲望強烈的特點,開展與語文學習密切相關又富有趣味的課本劇實踐活動。特以《三顧茅廬》的學習作為活動研究案例,以此為縮影,從中探究提升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方法,摸索課堂教學的變革方向。
關鍵詞:課本劇;樂學語文;語文實踐能力;提升多元智能;案例研究
【案例描述】
課本劇表演的實踐研究是以學生作為主體,首先是促成學生“小劇組”的組建,包括導演、編劇、道具負責、演員等,組建形式簡單相似,學生們可以結合自身特長或是興趣自主參加,選擇面廣,參與度高。很快,《三顧茅廬》劇組就成立了。
一、 課本劇的形式研究
進行課本劇的實踐研究,首先要把課文中敘事性的文章改編為戲劇形式,以戲劇語言來表達文章主題。并且在改寫的時候注意保留原意,不能改得面目全非。在編寫課本劇腳本時,導演同學也很貼近教材,直接從第三次拜訪前進入,又巧借他人之口,將前兩次拜訪一帶而過。
(周華健《朋友》翻唱)這些年,咱三人,風也過,雨也走,有過淚有過錯,到現(xiàn)在擁有什么?奮斗過,才會懂,成大業(yè),要智謀,有勇士,有軍師,能成功。
劉備:我是劉備,想我為了天下百姓,雖然兄弟三人團結一心、武藝超群,但沒有軍師,所以征戰(zhàn)多年,還是一事無成,可嘆可嘆啊!(掩面抽泣)
關羽:哥哥不要悲傷,那徐庶和司馬徽不是說了有個臥龍先生可以幫我們嗎?
張飛:二哥休要再說那個什么諸葛亮,連找他兩次居然不見我們,我看就是個豬頭亮!
劉備:休要胡說,這種世外高人,這么容易見到還會等我們去找嗎?
關羽:可是他總是不見我們也沒辦法呀。
劉備:兩次不見,我就三次,三次不見還有四次,走!咱們今天再去請他!
張飛:(不耐煩地嚷道)大哥,諸葛亮算個什么,何必哥哥親自去,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這首膾炙人口的《朋友》改編曲在表演時一出,立馬掀起高潮,不僅曲調上口,而且曲意與故事情節(jié)吻合,又巧妙地將整個故事脈絡梳理,最后還為接下來的故事情節(jié)做了小小的鋪墊。學生在編寫劇本時,靈機一動,想到了可以與歌曲結合,這就有了點“現(xiàn)代版”的意思,在眾多耳熟能詳?shù)母枨校瑢W生們集思廣益,很快就確定了用《朋友》的曲調。學生們的想象力與決策力令人眼前一亮。
課本劇表演的實踐研究是以課本內容為依托,以課文內容為圓點,將所有實踐行動向課本劇表演所需要的多方面內容輻射開去。學生從編寫劇本開始,到選用演員、準備道具、編排劇演等,積累課本劇的成套準備素材,讓學生們在這種有趣味、實踐性強的語文活動過程中體驗樂學語文。他們一下化身成了導演、編劇、演員等,他們各司其職,操作起來有模有樣。課間抑或是午休,常常看見他們小聚在一起,針對課本劇進行排演,樂在其中。
二、 課本劇表演的能力培養(yǎng)
課本劇表演的實踐研究從一開始就是學生自己的“試驗田”。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在成立“導演組”后,除去平日里私交甚好的幾個小伙子以外,角色的選取也是很體現(xiàn)人物性格特點的。劉備由小楊同學扮演;關羽由導演小謝同學親自出馬;張飛由小朱同學扮演;諸葛亮由小華同學扮演;書童由小黃同學扮演。
如:扮演劉備的這位男同學小楊平日里就很沉著穩(wěn)重,遇事不慌忙,說話辦事很有大哥的范兒。關羽的扮演者就是導演本人,他可謂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挑選的這個角色與他自身的形象氣質很相符。扮演張飛的小朱同學平日里就是個火爆脾氣,嘴上心里擱不住事兒的主,加上他本身皮膚黝黑,說話聲如洪鐘,說話辦事就很毛躁、不計后果。最令人佩服的是在選擇的演員諸葛亮及小書童的扮演者時,諸葛亮扮演者小華同學以其本身就是睿智的化身且風度翩翩勝出,一襲白衣穿上,活脫脫就是那個謙遜瀟灑的隱者諸葛亮。而小書童是由一個充滿靈氣,身材嬌小,平日里就有“假小子”稱號的女同學小黃扮演的。
面對不同的語文閱讀材料,學生要采取合適的課本劇編排策略,這剛好契合兒童強烈的探究欲望,這就必須在實踐中將其與文學、表演、音樂、美術等多學科有效結合,更離不開各學生個體間的相互配合。
在課本劇表演活動中,學生們常有機會發(fā)揮想象并能夠充分動用各感官去覺察,他們能更加融合到集體中來,在不斷出現(xiàn)的“矛盾”面前進行“獨立思考”,學著解決“矛盾”,互相協(xié)商配合,在經歷這些過程中,不斷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并學習處理自己的情緒以及與他人的人際關系。
三、 課本劇表演的過程
《三顧茅廬》這幕課本劇可以算作故事再現(xiàn),它在“導演”小謝同學的重新整合及編排下,使得故事情景再現(xiàn)又富有現(xiàn)代的氣息。接著,組內成員對于“劇本”共同商討,優(yōu)化“劇本”并最終確定角色分配。各同學利用時間練習臺詞,“導演”和“編劇”需要參與其中,幫助磨合,最終確定表演方式及現(xiàn)場效果。同時,組內其他成員可專人也可多人,共同制作或準備表演時需要的道具。最后,多次練習,可以呈現(xiàn)表演效果后就可以在班級中展示啦!
【案例反思】
小學語文中年段課本劇表演的實踐案例研究針對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的語文實踐活動,采取分工合作、創(chuàng)意編排課本劇的實踐研究方式,鼓勵學生多在語文實踐中學習、鍛煉。讓學生在了解課本劇的基礎上,結合本年度的閱讀材料,選擇合適的敘事課文進行課本劇的編排及表演,過程中與其他多學科進行有效結合。《三顧茅廬》課本劇表演不僅涉及語文學科中的原著閱讀、理解,還融入了音樂、歷史等學科的知識技能。學生在課本劇編排中享受到了自己定劇本、自己決定表演形式和同伴間的協(xié)作互助。學生們不僅能夠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到課本劇表演給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同時也能夠發(fā)展自己的多元智能。利用課本劇表演的實踐研究這一機會,在這種有趣味的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學會合作,促進學生快樂學習語文。
作者簡介:
陳悅,江蘇省南京市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