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教學要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就要想方設法讓他們主動地去學習。要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動性:一是要讓學生對所學課文進行整體把握;二是要加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力度;三是要求教師要加強示范,創設情境。這樣,在循序漸進中,才能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關鍵詞:初中學生;文言文;能動性
就現代文和文言文教學實踐來看,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學習文言文很吃力。與此同時,我們教師也大都感覺到教授文言文很費勁。于是,我們自然的想弄清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那么,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為此,筆者特意對學生們進行了書面調查。
調查數據表明:①學生不想學(不感興趣)占到31.2%;②學生不會學(不知如何學或學不得法)的占到33.7%;③學生畏難的(一遇到文言文就害怕)占到12.9%;……以上主要是從學生自身方面反映出來的問題。當然,如果從我們教師教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教師教得不得法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問題原因找到了,那我們該如何去解決呢?筆者認為我們的文言文教學首要的就是要改變學生學習的狀態,這主要也就是讓他們主動地去學習。這樣,才能有效地扭轉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那么,我們課堂教學應該怎樣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或能動性)呢?
一、 整體把握,做到對文章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這一環節主要是教會學生會“看”,為下一步學習從心理上、方法上做好準備。怎樣“看”呢?這主要要把握住兩點:第一點,主要是從整體層面上,讓學生目測要學習的文言文的篇幅長短;第二點,主要從內容層面上,要有一個感性認識:(1)大體明白文章主要講什么內容;(2)文章難易度怎么樣。弄清楚上述要求后,學生就要做出初步選擇:(1)篇幅短的,第一次閱讀就需要對文章進行通讀;(2)篇幅較長的,就要分開讀(一段一段的讀;或者幾段幾段的讀)。
比如,《童趣》(作者是清代沈復)這篇文言文:就篇幅而言,很短(總共4段,200字左右),學生通過目測,就能做出判斷,從而確定是通讀(筆者做過實驗,如果用中速讀一遍,大概要1分50秒),還是分讀;就內容來看,學生從標題就能看出,課文涉及的是“童年之趣”,學習難度不會很大,從而心理上不會打退堂鼓,同時,還會產生興趣和好奇——什么趣事呢?自己經歷過沒有啊?這樣,學生自然就會產生“且讀一讀”的急切心情。再比如,《〈論語〉十則》這篇文言文,段數太多,學生經過目測,就自然會做出不能再通讀下去了,要分讀效果會更好些。
二、 自主學習,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 學生自讀課文,找出問題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問題所在,并提出相關問題。教師要提醒學生讀時要對有關疑問之處做出標記,比如圈點批注等等。
比如教學《〈論語〉十則》一課,筆者先給足量時間讓學生按照要求自讀課文,看誰找的問題有代表性或典型性。待學生們讀完后,讓學生同組內交流。在組內交流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找出本文重點之所在,要求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統一認識。
這里筆者重點強調的是,在學生“找”的過程之中,筆者適時引進競爭機制(看看都是誰找得速度快還又找得準確)。這樣,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們的競爭意識;另一方面,有的同學因為得到教師的激勵或者同學們的掌聲,自然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習的勁頭;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得到了培養和激發。
這樣,通過學生找問題,提疑問,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教師明白了:①學生想學習什么;②難度在哪兒),很自然,這比我們教師直接給學生呈現要好得多(效果更好)。
(二) 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這主要是要求學生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解釋一些重點詞語的含義,并在此基礎上把所在句子譯成現代漢語。這里,筆者要強調的是,有些詞語的解釋有爭議(歷來有多種解釋),比如“三省”的解釋。這時候教師最好只選一種,盡量不要對其作比較、作分辨。
三、 強化示范,創設情境,拓寬學生學習思路
(一) 教師要做示范性朗讀
學生自學后,對主要問題(比如重點字詞句的理解等等)已經有了足夠認識和重視。但一篇文言文要求掌握的點很多,單靠學生去做,未必都能做得好。比如朗讀,學生未必都能讀得到位。這時,我們教師可以做示范朗讀(當然也可借助錄音)。在示范朗讀前要給學生提出要求:一要注意生僻字的讀音(不可讀錯);二要讀準重要的實詞和虛詞(比如有的字要讀得響亮,不可隨意增減字);三要讀出感情來。
(二) 教師要創設情境,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還以教學《〈論語〉十則》一課為例子。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大體掌握的基礎上,筆者安排了一個活動。活動的內容是讓學生進行討論。討論的問題是你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筆者設計此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的對這句話進行理解。
另外,在教讀過程之中,教師要最大限度的結合課文的內容提出問題,最好是講一些故事。比如,筆者就文章之中提到的一些人物,講講有關他們的事跡。這樣,一方面可以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不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還能讓學生學有所得。這正可謂是一舉兩得。
這里補充說明一點,教師講故事時,不宜用時過多。要做到用時少,就要講得十分簡明,最好用時不超過60秒鐘。
以上是筆者平時文言文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如能給各位同仁一些啟發,筆者就會感到萬分的快意。當然,文言文教學沒有也不該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還需要我們在平時教學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這樣,才能不斷提升我們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馬云輝.“淺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吉林教育》,2010年第11期第055頁.
[2]趙軍.“‘趣教與‘樂學的互相滋養”.《初中生世界》,2016年第11期第32頁.
作者簡介:
張梅,江蘇省新沂市唐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