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捧先+常素君+宋樹軍
摘 要:從上學的那天起,每個入學的孩子幾乎都要被老師勸導:學生就要勤學好問,只有勤學好問將來才能有所作為。但是,大多數學生勤學做到了,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地學習,大家都在苦學,都在拼。可為什么同樣在一個班級上課,同樣是一個老師授課,有的學生成績就一路攀升,有的同學成績卻總沒有起色?這除了無可避免的智力上的差異外,學習習慣這個非智力因素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所有的學習習慣中,勤于思考、善于提問是重中之重。可見獨立思考,主動提問,對于學生智力的開發,思維的發展和學問的探求,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那么,具體怎么做才能培養學生提問習慣,促成學生提問能力的形成呢?
關鍵詞:學生;思考;習慣
一、 提問是一種習慣,久而成為能力
善于發現問題喜歡問問題,本是個人習慣,但這個習慣堅持久了,便成為一種個人能力了。有的學生課堂上不懂就問,一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問清楚才罷休,而有的學生從來就一言不發,只是機械地聽課,被動地學習,從不愛主動地發問。難道是他絕頂聰明,不問自通嗎?不是。其實每個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因為從小沒有養成提問的習慣,或者礙于面子又或者懶于交流,就將問題擱置下來。久而久之,問題越來越多,債臺高筑,這個時候即使想問,都無從下手了。如此下去,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成績可想而知了。所以,一定要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只有真誠地關注他們、熱愛他們,才能讓孩子們與生俱來的探索問題的興趣發展成一種能力。
二、 獨立思考是主動提問的前奏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們提倡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要堅持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只有思考了才會發現問題。論語里有一句教育名言叫做:“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者殆”,還有一句話叫做“三人行則必有我師”。說的就是每個人都應該勤學好思,勤思好問。只一味機械地學習不思考就會越來越迷惘,只一味地空想不去落實學問就會慢慢懈怠。只有常常思考,勤于發問才是積累學問的最佳途徑。周圍的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我們一技之長的師者。在學校,老師是引導者,同學們是互助者;在家里,父母是引導者,兄弟姐妹是互助者;在社會上,無論長幼都有可能對我們有所幫助有所啟迪。作為大教育家的孔子尚且做得到不恥下問,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拋卻那些所謂的面子去向所有高于我們的人學習呢?這才是做學問應該具有的品質。
思考和發現是成就學問的兩只翅膀,他們總是相互支撐,相輔相成。
牛頓發現了蘋果落地繼而思考研究出萬有引力;萊特兄弟總愛思考怎么才能像鳥一樣飛翔,不斷試驗堅持試飛終于發明出飛機。發現問題是打開科學這扇門的一道陽光,思考解決則是推開這扇門的鑰匙。
三、 激發質疑興趣,質疑樂在其中
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一句名言:“質疑和驚奇是思維的發軔。” 質疑點燃了思維的火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它讓學生的探索心理由無意識到有意識和主動性。疑問疑問,有疑才思,有思乃問。所以,我們要在有限的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無限的提問空間。要讓學生樂于提問,敢于提問,善于提問,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主動質疑無疑是通向學問殿堂的一條必經之路,要讓學生在學中質疑,在質疑中提高。
四、 引導大膽質疑,克服羞怯心理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青春叛逆期,喜歡順從的話和鼓勵的語言,不喜歡強硬的態度和嚴厲的神色,教師在與他們的溝通中,要盡量做到和顏悅色,哪怕他們所提的問題在我們看來是極幼稚極簡單的,也不要采取置之不理或者嘲笑的態度。多數學生可能因為小學階段沒有養成良好的提問習慣,他們在有了疑問之后,不敢或者不知道如何才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疑問,既怕同學們笑話自己的問題沒有價值,又怕老師嫌自己事多,所以往往硬著頭皮不懂裝懂或者對疑問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他們既不愿意積極主動地去自己分析解決,也不愿意和同學分享解決,更不愿意讓老師知道自己的問題。這種心理對他們的學習極為不利。老師要多和他們溝通,多在課堂上表揚那些敢于發問的同學;還要給他們留足面子,課堂上不便于提出的問題,鼓勵他們課下單獨問;口舌相對笨拙的,可以提醒他們寫成問題小紙條,交給課代表或者老師本人。
另外,老師一定要以極其負責的精神對待學生的提問,回答他們時要盡量完善而簡潔。除了這些,老師還要在備課環節上多下點工夫,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循循善誘,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五、 問題接地氣,學生有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年齡說大不大,正是想要證明自己的時候,老師所選講課的內容和所舉例子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年齡和思想,多選取一些接地氣的問題,這樣比較好和學生溝通。比如,文科類的老師可以多引用詩詞典故、微信熱點和國家新聞,讓他們通過這些大量的事實來鍛煉自己的分析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理科老師可以多舉一些航空航天、未來世界科學前沿的例子,激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所講問題作較深層次的思考,并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進而提出解決辦法。
六、 多維思維才能多方提問
當然了,前面我們所講的多是針對程度較差不善于提問的學生,是為了鼓勵和保護他們的提問興趣,才對老師做出了種種要求,那姑且叫做淺層次或者初級的提問模式吧。當學生已經漸漸融入了課堂教學環節,漸漸可以發文的時候,我們還要教給學生如何深層次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那便是,針對問題本身做輻射式的思考 ,并恰到好處地提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觸及到問題的本質,一針見血或一語中的。反之,提問若流于形式或表面化,那就適得其反,不但不能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反倒浪費時間,惹人生厭。曾經聽過一些所謂的優質課和示范課,不少老師在課堂上有作秀嫌疑,自己課前提前設計好提問環節,讓學生按照老師的課堂設計需要照本宣科地提問,那些問題要么太籠統,沒有任何含金量,要么古怪可笑故作姿態,要么泛泛而提草草作答,這些都是不可取的。我們真正需要努力的方向是:教給學生提問的方式方法,或趣味問答,講究幽默性;或緊追不舍,連鎖發問;或逆向思維,歪打正著;或類比聯想,觸類旁通;或聯系現實,有的放矢。
總之,教學既是語言和思維的藝術,也是感性和理性的藝術,我們必須從教書育人的大情懷出發,因材施教,言傳身教,方能培養出理想的后來人。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賈捧先、常素君、宋樹軍,河南省安陽市水冶鎮洹濱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