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子龍
摘 要:巖畫象征著原始人類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展現了古代原始人類的聰明智慧與審美傾向。本文以我國已發現的中原巖畫為例,主要論述了基本類型與研究現狀,著重對它的開發利用現狀問題與保護利用策略進行了剖析。
關鍵詞:中原巖畫;人類文明;發現;類型;研究現狀;開發利用;保護
截止到目前,我國已在境內區域發現巖畫點989個,其中有巖畫5380處,畫面19662幅,單體圖像超過15萬個。這些巖畫點遍布于我國的內蒙古、黑龍江、新疆、河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據統計我國擁有巖畫點的省份地區已經超過20個。
1 對中原巖畫的調查研究概述
從已發現的巖畫點可知,我國巖畫在針對少數民族區域的研究更多,非常強調對生態環境、文化區域及人文風俗內容的描述,所以根據已發現的巖畫點分類,它還可以分為北方巖畫、西南巖畫和東南巖畫三大典型系統。
早在北魏時期,中原地區就記載了多幅巖畫作品,不過由于其未能引起學術界關注,所以在已知巖畫點系統分類過程中,中原巖畫未能占據一席之地。究其原因,中原地區相比于其他地區更早步入文明社會,該地區的社會綜合發展水平更高,且此時出現了文字,因此巖畫這種相對不方便、不直觀的象形表達文化就被取代,巖畫創作早早消失于中原地帶。2008年,河南省新鄭市邀約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多家高等教育單位深入具茨山探索中原巖畫的具體分布、類型與基本特征。在調查研究過程中,也相繼發現了與中原巖畫相近似的巨石遺存與凹穴巖畫。根據調查統計結果發現,中原巖畫數量多、規模大,總數已經超過6000處。
根據過往在具茨山的巖畫調查研究報告結果中指出,目前中原巖畫的類型豐富,從藝術內涵上還可分為具象和抽象的巖畫類型,生動有趣。例如裸體男女人物形象代表具象巖畫,另有圓形凹穴、溝槽、網格、字符符號等代表抽象內涵的抽象巖畫。
在調查中,在具茨山發現了一處人物型中原巖畫。該巖畫畫面由3個人組成,具體即由6個凹穴與1個網格共同組成女性形象圖案,每名女性的高度都在23厘米,寬度在10厘米左右,小人雙腿分立,中間形成菱形結構,整體剖面呈現V字形,根據現代推測其表示為女性的陰部部位或女人所孕育的后代。對于該類人物型巖畫的解讀也非常豐富,如“神人子”“子神人”“人甲子”等解讀都有其一定道理。相比較而言,抽象型中原巖畫更多,像方形凹穴、溝槽、方格等巖畫在具茨山內都有發現。而最能代表中原巖畫特色的還是巨石巖畫與巨石遺存,表現了最為原始的人工勞作形式,同時也有一定的多子多孫生殖崇拜意味,對中原文化的反映更為深刻客觀,為現代人研究中原歷史提供了有利參考[1]。
2 中原巖畫的研究現狀分析
以近年來業界領域專家對中原巖畫的分析解讀發現,它所反映的中原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是生殖崇拜說,由于中原巖畫中有90%以上都由凹穴組合而成,這種杯狀坑結構也表明它應該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巖畫題材。在原始文化中,它有豐產之意,是人們對生命最強烈的渴望象征,也表示人類對于生殖繁育行為的頂禮膜拜。
其次是游戲起源說,實際上該觀點可以立足,因為在具茨山中也發現了類似于中國象棋棋盤的中原巖畫造型,近似度超過80%,所以說它的游戲性起源說還是很有參考性的。
像河圖洛書說、鉆孔通天說都與抽象型巖畫的基本設計造型有關,同時也有中國居民模式同源說這樣代表原始人類信仰的中原巖畫類型。總而言之,在具茨山所發現的中原巖畫在造型內涵表象上還是充分展現了中原早期文化內涵的,值得深入研究探索。
3 當前中原巖畫保護開發利用現狀問題分析
當前中原巖畫的開發、研究與保護力度還尚顯不足,筆者認為其具體問題應該基于以下四點來展開分析。
3.1 基礎研究深度不足
當前我國中原巖畫的研究范圍主要圍繞具茨山展開,實際上中原地區廣袤,其巖畫點資源絕非僅僅在具茨山才有。而其他地區的巖畫調查工作實際并未展開,更沒有基礎資料披露與相對系統的資料調查,客觀講其研究深入程度還遠遠不達標,在對中原巖畫的科學規劃度與合理保護程度上也無從談起。就以當前新鄭市所建成的巖畫研究中心來看,它的內部研究條件還存在較大局限性,難以達到理想技術水平.再加之地方政府對中原巖畫的開發力度不到位,導致地方巖畫調查研究機構向前發展也步履維艱。
3.2 巖畫科學研究存在技術疑難
目前針對中原巖畫的科學技術研究存在疑難。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巖畫本身的斷代進行分析是業界技術難點,間接阻礙了對于巖畫的有效保護和利用。就現有技術來看,它還無法實現對巖畫絕對年代的有效測定(巖畫測年技術),在考古方面的科學分類、分期也并不到位,其所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屢受質疑。
3.3 巖畫解讀科學參與偏少
除高科技研究以外,中原巖畫的解讀科學也要融入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因為它畢竟是人類文明的產物。現代人類社會需要了解它的社會背景,然后才能判斷它的社會功能、文化思維、審美意識與原始人類的心態活動。但我國目前并未能做好對中原巖畫的初步民俗文化及人文文化研究,還不能給出符合實際的合理解讀,整體上缺乏考古佐證,致使考古進度無法正常推進。在未來,盡可能投入更多資源在中原巖畫點周圍的村莊進行人類學、社會學和歷史學調查研究,挖掘巖畫點周圍的活態信息才是關鍵。
3.4 科學管理與保護措施不到位
在對中原巖畫進行研究之余,還應該做好針對巖畫點的科學管理與及時保護工作。因為巖畫自創作以后就受到外部因素侵擾而被消耗和破壞,能夠保留至今實屬不易。就目前來看許多中原巖畫的風化情況嚴重,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與保護措施。不僅僅如此,除自然破壞之外,中原巖畫本身還遭遇了嚴重的人為破壞,這是不應該發生的。通常情況下,巖畫點的最初發現者多為地方百姓,所以可能會造成初期保護不利或人為破壞等問題,為此地方政府需要思考行為策略或法律策略加以提前發現、提前保護[2]。endprint
4 中原巖畫的未來保護及開發利用策略
就目前已經發現的問題來看,對中原巖畫的未來保護及有效開發利用已經刻不容緩,本文也提出了三點針對它的未來開發利用與保護策略。
4.1 及時申報文物保護
要首先借助政府及法律力量來保護中原巖畫點,盡快為其申報文物保護單位資格,提高單位保護級別,這對有效提升中原巖畫的研究力度、管理完整度與保護水平都是有必要的。
目前具茨山已經聯合河南省政府對中原巖畫進行了文物保護單位資格申報,逐漸將中原巖畫整體視為是一個完整的文物保護單位來建設和保護,也有望在未來由河南省省政府將其申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斷提升它的保護等級資格。
4.2 推進巖畫立法
中國是巖畫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所以積極推進巖畫立法保護是很關鍵的。以中原巖畫為例,它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省一級別的管理與研究機構,而且專門針對它的法律法規建設也到位,這說明地方政府對于巖畫的管理重視程度不到位。具體來講,要學習像我國寧夏地區對巖畫的立法保護流程,編撰并頒布類似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巖畫保護條例》這樣的相關法律規范,成為我國第二個專門針對巖畫實施省級保護的地區,實現分級劃定保護,明確立法保護范圍。
4.3 啟動病害監測機制
當前中原巖畫自然破壞嚴重,許多巖畫點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風化現象,所以在巖畫病害防控方面必須建立病害監測機制,搭建監測網絡,保護巖畫的完整性與原真性。在啟動病害監測機制后,應該多利用像GS、GIS、GPS這樣的“3S”技術來直觀把握巖畫的分布規律與保護情況,同時建立監控體系實時觀察巖畫的開發性破壞、研究性破壞與旅游性破壞情況,從整體上明確巖畫的病害類型與病害數量體系。有必要建立中原巖畫數據庫,并在數據庫中編制一套完整有效的整體保護規劃,多利用信息化技術對中原巖畫實施科學性保護,長遠考慮編制保護計劃[3]。
總而言之,對中原巖畫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就要做到合理利用和長久傳承,基于高科技角度和高度負責的人文思想意識來對其進行全面研究,使其成為中原歷史神秘文化的健康展示基地。
參考文獻
[1]《中原巖畫》簡介[J].三峽論壇,2012(3):72.
[2]史道祥.從原始巖畫看原始意識——由"具茨天書"的發現說開去[J].殷都學刊,2005(2):96-101.
[3]張穎,宋豫秦,姜維等.中原巖畫的保護與開發利用[J].東方藝術,2017(11):82-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