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和深化,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做出了相應的創新和變革,即開始逐步加強體驗、認知和生活的統一性,引導學生要將現實生活同未來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此來賦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生命力、提高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小學語文課堂插上“生活化”的翅膀,可以有效地促使學生熟練掌握自主學習的方式和方法。我國教育家劉國正先生就這樣講過:“語文與生活相結合,則讀有嚼頭,寫有源泉,全局皆活。”在此,筆者就將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如何更好地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為主要內容,進行相應的策略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
語文閱讀來源于生活,又歸于生活,可以說,在生活中學習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觀提出的新要求。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經這樣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民眾即中心。”換句話說就是,教學應當要以生活為依據才可行。由此我們不難發現,促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現生活化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廣大一線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將閱讀教學生活化重視起來。
一、 引導學生觀察,感悟閱讀的生活化
對小學生而言,有些閱讀文本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并不息息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會阻礙學生對文本教材的理解,使其產生理解偏差。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就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實際教學,即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之前,先安排學生自主查找相關的資料,有條件的還可以讓學生去實地調查訪問,以此來加深其對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時候,因為這件事情發生在二十多年前,所以許多學生對其是陌生的,為此,教師就可以事先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并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互動,交換資料,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去訪問一些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老人。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閱讀文本之間的距離,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力,同時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情感的迸發中愛上語文閱讀。在學完這篇文章之后,教師還可以適時地進行一些教學拓展,引入《周總理,你在哪里》,讓學生朗誦,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這兩個文章的情感。但是并非所有的閱讀教材都與學生存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差距,有些課文的內容其實就是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現象,但是即使是這樣,學生也很難深入理解其所表達的含義。形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數的學生會對這些日常現象熟視無睹或是知之甚少。為此,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就要做出及時的創新和改變,即積極引導學生去觀察身邊的事和物,借助觀察來提高學生的人生體驗、拓寬學生的視野,從而促使學生得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閱讀文本、實現語文文字能力的強化。例如在學習《貓》的時候,教師就要提出明確的任務,即讓學生去觀察貓,并告訴學生如何觀察,從而讓學生得以更好地了解貓的生活習性和特點。這樣,在學習《貓》的時候,學生才能做到如魚得水,進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感情。
二、 創設生活情境,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一個好的閱讀教學,絕對不能只停留在文本中,而應當要走出教材、走進學生,讓學生在生活中、在自然中感悟文本的情感,進而與作者形成共鳴。可以說,促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現生活化、打破歷來閱讀教學中“從文本到文本”的傳統模式,才是提高學生閱讀素養、推進課堂發展的必由之路。而實現這一目標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課堂中創設生活情境。例如在學習《說茶》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準備好不同的茶葉帶到課堂中來,并讓每個學生都講一講與自己茶葉有關的資料和故事,之后,再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悠揚的音樂和與茶道有關的短視頻,并讓學生在品味自己帶來的茶葉泡的茶水中,體悟茶的魅力,感悟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達的心境。在實際閱讀教學中,創設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文章中所描述的茶的意境的理解力,同時還能讓學生愛上課堂,激發學習閱讀的動機。為了更好地為閱讀教學插上“生活化”的翅膀,教師就要積極地引入生活情境的創設這一教學方法,這是因為這兩者的關系是“主”與“輔”的關系,只有有了后者的輔助,前者才能更好地發揮和實現。
三、 進行互動交流,激發學生閱讀熱情
為了更好地打造生活化的閱讀教學空間,除了讓學生感受、體悟外,教師還應當要為學生創造“說”的機會。例如有一次在將要講完《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的時候,筆者就這樣向學生提問道,“在學完本課之后,你們能不能給老師講一講你們對小女孩經歷的看法呢?”在問題的激發下,學生們都踴躍發言,有的學生說:“賣火柴的小女孩實在是太可憐了,在大家都快樂地過節的時候,她卻在寒風中賣火柴,而且就連最疼她的人都去世了。”還有的學生說:“我覺得賣火柴的小女孩像是一個流浪兒,沒人疼,沒人愛,最后還凍死在了外邊,實在是太悲慘了。”學生的這些觀點無疑是在對比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后得出的。而有一個學生卻說:“我覺得小女孩是幸福的,到最后,她也得到了解脫,去天國和她的奶奶相聚了。”這一與眾不同的回答,瞬間引起了其他學生的交流和討論,此時,筆者也很驚訝,但是卻沒有立即對這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而是先鼓勵了他,說他的回答很有想法。之后,筆者就這一問答組織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對于學生來說,這種分析交流無疑是將其引入深入思考的重要方式。最后,在小組討論以及教師評價之后,學生對這篇文章有了比較正確的看法和理解,可以說,這樣的互動交流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切實保護了學生發言的積極性。
四、 小結
總而言之,生活中處處能用到語文閱讀,語文閱讀處處包含生活。為此,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就要切實地轉變教學理念,為教學插上“生活化”的翅膀,以此來為提高學生語文閱讀素養、推進課堂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讓語文閱讀教學在扎根于生活的過程中,茁壯成長,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嚴會芳.淺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4,(17):134.
[2]咸高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08):99.
[3]趙會琴.淺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7.
作者簡介:
楊倩,江蘇省宿遷市泗洪姜堰實驗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