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峰
摘 要: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且對人才綜合素質、能力要求更為嚴格。物理是初中課程的一部分,在培養學生物理素養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新課標下,將案例教學法應用到物理教學中,能夠顯著提高教學有效性,加快初中物理教學改革進程。文章從案例教學法內涵入手,探討新課標下,初中物理教師如何利用案例教學法開展教學。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物理教學;案例教學法;應用
前言
對于初中生來說,物理是一門全新的學科,作為初學者,學生對其中的物理現象、原理都具有濃厚的興趣。新課標下,新型教學方法層出不窮,為物理教學改革帶來了更多機會。其中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方法,在實踐中,能夠將具體事例與物理知識有機結合,創設相關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一、 案例教學法內涵
所謂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案例基礎之上開展教學的一種方法。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扮演設計者、指導者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案例討論中。在物理教學中,師生共同參與案例討論,從而獲得知識。物理知識源于生活,但由于高度提煉后轉化為概念、原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理解難度。而在案例教學法的支持下,能夠將原本抽象的理論知識變為更加具體的內容,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目標。但以往單純依靠教師講解,學生沒有參與其中,無法實現這一目標。通過案例教學,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得出相應的結論,逐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二、 新課標下案例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一) 加強案例討論,引導學生合作
新課標指導下,教師要及時摒棄傳統教學理念,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引導并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分析和交流,通過案例研究,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如在“物態變化”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前可以設置問題如“冰塊遇熱為什么會變成水?”等,并按照異組同質原則將學生劃分為多個討論小組,設置差異性的主題,讓學生能夠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實踐問題。同時,鼓勵學生在課下,能夠收集生活中常見的物態變化現象,感受物理知識無處不在的奇妙之處。在此基礎上,學生在討論中感受物質汽化、液化及凝固現象,進一步理解概念,深化對知識的掌握。
(二) 重視案例觀察,調動學生思維
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非常重要。重視案例觀察建立在教師演示基礎之上。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問題、思考并解決問題,逐步提升自身科學素養。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演示實驗方法,指導學生能夠參與到實踐操作中。如在“電路”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串聯、并聯方式作為探究電流規律的案例,讓學生明確串聯與并聯之間的區別,然后通過設想構思、模擬電路等方式,深入感受和體會實驗過程。在實驗中,教師要讓學生觀察燈泡亮度、電流表示數等細節,找到各個環節之間的關系,最后得出串聯電路各處電流相等,而并聯支路電流相加與總電流相等的結論,明確兩種連接方式的差別。課堂總結時,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需要,提出如節日聚會需要采用哪種電流方式等問題,讓學生思考,更好地利用所學解決具體問題。
(三) 進行案例模擬,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物理教學中包括概念、理論等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晦澀難懂,整個學習過程枯燥。其中很多實驗無法在課堂中進行。針對此,教師可以模擬案例教學,在保證研究內容、主題不變的情況下,對研究材料及方法進行調整,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提高教學有效性。如在“壓強與浮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船只漂浮、潛艇上浮和下沉的畫面,讓學生思考出現此現象的原因,然后鼓勵學生運用水、鹽等材料模擬浮力實驗。在模擬實驗中,學生發現在鹽水中,不同質量的物體會出現漂浮現象,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推導浮力公式,使得學生能夠進一步明確質量、密度及浮力之間關系,由微觀知識的學習最后得出宏觀層面上的結論。
(四) 加強案例實踐,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新課標明確要求物理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后,能夠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中提高自身自主探究、實際應用能力。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案例教學法,實現上述目標。如在“電磁轉換”中,可以將電磁鐵研究作為案例,結合具體實踐引導學生探討電流、線圈匝數及磁鐵磁性關系,在實際操作中逐漸積累更多經驗,從而實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結論
綜上所述,新課標下,初中物理教學改革迎來了更多機遇。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入案例教學法,加強對該教學方法內涵的研究,結合教學內容,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創建良好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在教學中,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同時,還要鼓勵學生積極進行案例模擬,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不斷提高教學有效性,從而促進學生物理科學素養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琛.初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與案例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39):107-108.
[2] 孟麗娜.Webquest教學模式下初中物理教學案例設計與實施[J].電子世界,2014,(6):2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