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強調讓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良好習慣,為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基于這一理念和目前學生學習語文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提倡語文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以下一些學習習慣:書寫、使用工具書、朗讀、聽課、思考、提問、閱讀、積累、勤寫、鞏固等習慣,為終身學習服務。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重視培養;良好習慣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強調讓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良好習慣,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基于這一理念和目前學生學習語文存在的一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著力于開掘各種語文學習的途徑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讓學生真正從“學會”變為“會學”。
一、 高中語文學習存在的不良習慣
1. 書寫不規范:許多學生由于平時不重視練字,不重視書寫,導致考試卷面潦草,字跡難認,直接影響考試成績。
2. 不愛查字典:遇到疑難字,有時問問老師,有時干脆一跳而過,似乎頗有“五柳先生讀書不求甚解”的氣魄,可惜少有“每有意會,便欣然忘食”的時刻。
3. 上課依賴性強:光聽不動現象嚴重,常見的“不動”現象有:不動手,不動口,不動腦。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也不反駁,也不發言,有時干脆“呆若木雞”。
4. 不愛讀書:新課程標準要求: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但實際情形呢?高中三年,名著,許多學生沒有完整地看過幾部,必修課文也生疏得似乎素昧平生,《語文讀本》上的文章題目是什么許多學生都不知道,這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悲哀。
5. 不愛寫作文:大家口頭常流傳一句話:學習語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主觀意識厭倦寫作。
二、 培養語文學習習慣,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問題根源找到之后,應該從師生兩方面下手,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既要努力優化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意識;又要不斷改變教師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具體做法如下:
(一) 提高書寫功夫。
提高書寫功夫,首先要培養書寫興趣。以任務激趣有時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2016年開始,我省高考使用全國卷,全國卷文言詩文背誦要求掌握初中50篇,高中14篇,以此為練筆對象,要求學生每天訓練15分鐘,比比誰練得好,掌握得快,學生興趣大增,這時再和學生談練字要領學生也樂意聽,優秀作業展示之后,學生也更樂意互相交流練字體驗,書寫能力就自然提高得快,最后讓學生從“要我練”逐步轉變為“我要練”,從而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 優化課堂實效。
1. 課前養成預習習慣。
引導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指導學生利用早讀課或課外自選時間,自覺朗讀課文,自我感知,并積極查閱字典,在初步朗讀的基礎上掌握重要字詞句段,把握課本內容,思考課后提出的問題,鼓勵學生在預習感知中勇于打破教師的預設,變教師發問為學生自問,主動探索質疑,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新課,使“預習干預”向學生“自我感知”體悟文章精髓進發。
2. 課中養成“說、聽、問、記”習慣。
(1) 練“說”。課前進行三分鐘演講訓練,先按座號進行訓練,待學生習慣以后由學生自由組織進行訓練,有了自由權,慢慢地學生就會從被動到主動,從不喜歡到喜歡上臺演說了,通過這個平臺鍛煉學生膽量,培養學生說的能力。話題可以是“名人軼事”“好書推介”“一句話解讀”“名文共欣賞”“新聞在線”“詩詞講解”等。
(2) 練“聽”。蘇格拉底曾說:“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聽、少言”。正因為他善于傾聽,才有今天世人矚目的成就。善于傾聽不僅是自身發展的能力,也是學習語言的核心,更是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課堂教學上,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引導學生傾聽,比如教師上課充滿激情,問題設置充滿吸引力等,使他們能夠集中注意力聽課,從而提高課堂實效,進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
(3) 練“問”。課堂上,不僅教師要善問,也應該培養學生問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追求變“滿堂追問”為“自覺提問”。引導學生針對文本內容,針對學習目的,針對單元要求乃至大綱要求,有層次地提出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
(4) 練“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高中學習,我們務必要讓學生明白記筆記的重要性,其次要引導學生逐步養成把握時機善記筆記的良好習慣,切忌一切都記或一切都不記,應記住一堂課中重、難點或疑點、系統化的知識和書本上沒有、老師補充的內容。教師可以不定時地抽查筆記,對做得較好的同學及時做出中肯的評價,有助于學生養成會記筆記,愛記筆記的良好習慣。
3. 課后養成鞏固習慣。
(1) 重視培養學生及時復習鞏固的習慣。做到當天的課當天復習,當天的知識點當天總結(要有知識點的整理本),并及時循環復習,鞏固語文基礎,提升語文能力。
(2) 通過作業安排,提升學習實效。一般性的作業:每天固定約30分鐘,要求書寫規范,書面整潔,力求準確;寫作訓練:每周至少一次,字數800字左右,按文體進行操練,學生勤寫、樂寫、多寫亦可。教師勤改、善改。都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 加強閱讀指導。
1. 課文閱讀指導。
(1) 時間安排指導。每天早讀限定一篇(或一段)有文采的文字讀背。具體做法:老師投影——學生讀背——默寫到自己的積累本上。
(2) 文本閱讀指導。
①優化詩歌鑒賞習慣:早讀加強朗讀感悟,平時通過翻譯詩歌,轉化成散文訓練,早接觸詩歌鑒賞的術語來提高詩歌鑒賞能力。endprint
②優化文言文學習習慣:a.重視誦讀。以讀悟文,以讀悟情,以讀悟理。通過默讀、范讀、配樂讀、個性化美讀等形式,用聲音把文本中的情感展現出來。特別是像《陳情表》《祭十二郎文》這樣的抒情名文,更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多讀體悟李密對自己坎坷遭遇、艱難處境的曲折“陳情”,歸有光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深情追憶。b.重視歸納文言現象。在學習文言文過程中,我們重視指導學生梳理文言現象:如整理《鴻門宴》《荊軻刺秦王》中的通假字、重點實詞、一詞多義、文言句式、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現象,歸納整理“之”“以”“而”“焉”“其”“所”等幾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等,同時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c.重視語言品味。“品”既要品出文意,更要品出情感。如學習《荊軻刺秦王》中“頃之未發,太子遲之”,如果從學習文言文知識的角度,我們應重點講“頃之”“遲之”的詞義,然而,從品味語言的角度,則應重點品評“頃之”和“遲之”的韻味。荊軻僅僅因為“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時間僅僅是“頃之”,而太子則遲之,可見太子疑心之重,心氣之浮躁,事不備俱,怎不失敗?這樣品味,就能深入語言內部,了解人物個性,明白文本深層次的內涵。
③優化現代文學習習慣:朗讀感悟——交流感受——分組探究——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實戰演練。
2. 課外閱讀指導。
加強課外閱讀指導,完善學生的閱讀積累。每周至少拿出一到兩節閱讀課,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健康的書,包括散文、小說、詩歌等,養成圈點勾畫的習慣,有批注有摘記。推薦書目:
(1) 遨游詩歌海洋。《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戴望舒的詩》《徐志摩詩歌》《泰戈爾的詩》《普希金詩集》等。
(2) 探幽傳統文化。《儒家經典》《二十四史》《文化苦旅》《中國小說史略》等。
(3) 對話名家經典。中國四大古典名著、《魯迅作品選讀》《家》《圍城》《歐也尼·葛朗臺》《復活》等。
(4) 浸潤書香校園。班內自訂雜志、報紙,營造閱讀氛圍,加強閱讀訓練:《讀者》《青年博覽》《作文成功之路》《作文素材》《課外閱讀》等等。
3. 課外練筆要求。
每天至少摘錄100字,每周上交一次,教師批閱;每周一次作文訓練,要求能合理運用積累所得素材。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朗讀、思考、提問、做筆記、閱讀、積累、復習、寫作和使用工具書等習慣。讓學生做到人人都有練字本、筆記本、整理本、摘錄本、大小作文本,及時學習,及時鞏固,真正讓學生從“學會”變為“會學”,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2003:9.
作者簡介:
肖秋妹,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