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澤琪??
摘 要:現如今,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交流日漸深入,人們視野不再局限于此,內心渴求了解和學習到更多知識,跨文化交際成為一項普遍性行為。但各個國家文化背景有所差別,增加了交際難度,存在很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跨文化交際發展的關鍵。文章以具體案例作為基礎,探討解決跨文化交際有關問題,以期為國家之間的交流提供支持。
關鍵詞:文化;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在美國當志愿者的小李發現,一位年輕的美國老師每次上課都直呼一位六十多歲的日本進修生的名字,這引起了班上一些中國、日本和韓國學生的不滿,他們覺得這位年輕老師直接叫長輩的名字是不尊敬的表現。而班上的法國學生和美國學生則認為,老師對所有的學生都叫名字,沒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歐美國家人們對長輩直呼其名,而亞洲地區的人們卻不適應這一現象,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跨文化交際問題。我們經常在歐美電影中可以看到年輕人對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都直接叫對方的名字,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美國電影《怦然心動》中小男孩的爸爸對自己的岳父直呼其名,而且還有不恭敬的言語,但是老人卻不以為然。如果這一現象出現在我們中國家庭,這就是典型的不禮貌、沒有教養的表現。電影中小男孩稱自己的父母為“Dad”“Mum”,但是叫自己的外祖父“Chet”,“Chet”是外祖父的名字。包括女主角在和老人交談的過程中也直接叫老人的名字“Chet”,這在美國是一個普遍現象。在中國孩子們都親切的叫家里的長輩為“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沒有人直呼自己外祖父的名字,包括不認識的老人,比如是在外面散步看到陌生的老人,小輩也會親切的稱他們“爺爺、奶奶”。在交談過程中,中國人傾向于用親屬稱謂語,哪怕不認識對方在見面時也會稱對方為“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小妹”等,如果是知道對方是誰的前提條件下,還會在稱謂前面加上姓或姓名。例如:李白老師、董浩叔叔、袁隆平爺爺等。如果在中國剛出道的明星見到成龍,沒有稱他為“成龍大哥”而是直接稱呼他“成龍”,這非常不禮貌,而且也是對成龍本人的不尊重。在稱謂語這一點上,中國、韓國、日本是有相同之處的,都不會直呼長者的名字,因為是對長者的不尊重。
由于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淵源,中華民族受到了儒道的熏陶,吸收著圣賢們的智慧。而這民族文化中,道德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中國人的傳統道德主要有四個方面,這就是孝悌、仁義、誠信、禮儀。關于稱謂詞這里面就占到兩個,一個是孝悌,另一個是禮儀。首先,孝悌。在中國,對自己的親人,尤其是自己的長輩一定要有孝心,尊重并愛護他們。這也體現在語言上,年輕人在稱呼長輩時一定用的是親屬稱謂語,而不會直呼其名,這是對長輩最起碼的尊重。中國人在與他人交流時,言語上最注意的就是禮儀,因為中國人習慣把個人看作是社會這個大集體的一個組成部分,注重強調人與人之間感情的融洽與和諧,而維持這感情融洽與和諧的就是禮儀。因此,對于陌生人的稱呼,在中國也會親切很多。如果像案例中的事情發生在中國老師身上,他也許會稱六十多歲的日本進修生為“××先生”等。
而在歐美國家都倡導人權,提倡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男人與女人平等、成人與孩子平等、成人與老人平等。而這平等也體現在日常稱謂中,所以美國年輕老師直接叫六十多歲的日本進修生的名字在美國是正常的,歐美人會認為這是對這位進修生的尊重,沒有因為他是老人而歧視或排擠他。認為他和其他在座的同學一樣,都是在班級里學習的學生。而且在英語中親屬稱謂詞的運用并沒有漢語中運用的普遍,在各種社交場合,不管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非親屬成員很少用親屬稱謂來互相稱呼對方,更沒有姓或姓名后面加上如職業、職務、職稱等。英語中能被用作職業稱謂的詞并不是很多,如Teacher,Professor,Captain,President等。在社交時幾乎都用Mr.+姓來稱呼男士,Miss.+姓或Mrs.+配偶的姓來稱呼女士,而這類稱呼基本上用在聯系比較多的同事或者是關系比較親密的人身上,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都可以直呼其名。
所以說,如果再出現這樣的文化差異,可以在適當的場合說出來,互相交流一下不同國家文化上的差異。中國、韓國、日本的留學生可以在課下與老師交流并說出自己國家對長輩的稱呼,但是既然來到了美國,還是要做到入鄉隨俗,如果不是特別大的差異,可以嘗試去接受它。
(中國老師和外國學生在課堂上)老師:下面我們用“像……一樣”的句型來造句,那個同學像貓一樣……,怎么樣呢?學生1:像貓一樣性感。學生2:像貓一樣邪惡。老師:不是,那個同學像貓一樣安靜,躡手躡腳地走進教室。老師:他像什么動物一樣勤奮?學生:他像狗一樣勤奮。老師:他像老黃牛一樣勤奮。老師:他睡覺睡得很香,像什么一樣?學生:像木頭一樣。老師:他睡覺睡得像小豬一樣香。
中西方之間對動物的感情色彩是不太一樣的,中國老師認為貓是安靜的,而外國留學生卻認為貓是性感、邪惡的。中國老師認為勤奮的動物是老黃牛,而外國留學生卻認為勤奮的動物是狗。
中西方之間對很多事物的感情色彩都有著差異。例如動物,西方人對小狗有著很濃厚的感情,他們認為狗很忠誠、可愛,是人類友好的伙伴。很多好的諺語都是關于狗的,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Clever dog”聰明的人、“Lucky dog”幸運兒等。而且西方有很多關于人與狗的電影,展現了小狗的忠誠與可愛,例如《忠犬八公的故事》等。但是在中國,說某人像狗一樣,多數指的是不好的話,有罵人的含義。關于狗的成語、諺語也有不好的意思,比如說:關門放狗、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再比如,中國人喜歡喜鵲,喜鵲在枝頭嘰嘰喳喳的叫,被認為是有好事兒要發生,俗稱喜鵲報喜。但是歐洲人都不喜歡喜鵲,他們認為喜鵲是滑稽、可笑的象征。還有,中國人崇拜龍,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龍是中國人的圖騰,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百鱗之長,常用來象征祥瑞,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但是在國外,龍的定義是邪惡、好斗、恐怖、殘暴的。例如,俄羅斯電影《他是龍》中,龍是非常殘暴的生物,不僅吃人還讓周圍村莊無安寧之日,導致村民們通過生祭少女來平息龍的憤怒。在西方,龍和蛇一般是同義,龍常常與警戒相聯系,龍是邪惡的象征,在歐洲的很多傳說里龍是到處噴火的怪物。可以看出中西方之間對不同的動物是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的。包括顏色也是有感情色彩差異的,中國人喜歡紅色,紅色艷麗、鮮艷,代表著喜慶、吉祥,體現了中國人在精神上和物質上的追求,逢年過節張燈結彩都要掛大紅燈籠、貼紅對聯、紅福字、發紅包。但是西方人卻認為紅色是血腥、殘暴的顏色,它象征著殘暴、流血,例如:“A red battle”血戰、“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殘殺和暴力統治、“a red flag”危險信號等。而外國人喜歡白色,白色的象征意義主要著眼于其本身色彩,如百合花、牛奶和雪花的顏色。西方人認為白色高雅純潔,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代表純真無邪。比如說新娘在結婚時穿上純白的婚紗,而中國古時候新娘都是穿一身紅色的嫁衣。中西方對很多事物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對這些事物的感情色彩也是不同的。
案例中的中國老師和外國留學生對相同的事物有著不同的感情色彩,這正是因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的差異。中國老師不一定非要和留學生用一樣的觀點看問題,外國留學生也不用一切按著中國老師的思維來造句。雙方可以在課下一起討論這個問題,聊一聊不一樣的文化背景怎樣看待同一個事物。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由于多媒體的傳播,人們的視野不斷地在開拓,都在吸取著各種知識、各種文化。國家與國家間的文化在不斷的融合,現在中國的新娘們也穿上了潔白的婚紗,外國朋友也穿上了旗袍;東方人開始喝起了咖啡,西方人品上了茶;國人拿起了畫筆,友人提起了毛筆。文化差異固然存在,應該用包容的態度對待這些差異。
參考文獻:
[1]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203.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