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智敏??
摘 要: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教育的基石。體育更是不可缺少的學科,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學只有逐一解決了存在的
問題,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學才能真正得到長足發展。
關鍵詞:學前教育;體育教學
現階段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學主要以傳統固有的教學經驗、方法、原則來實施教學并解決當前課堂上發生的各種問題,它關注的是過去傳承的知識與技能掌握程度,很少考慮現實與未來發展的需求。無論是在課程的設置、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理念、教學目標的定位,師資隊伍等軟件方面,還是在場地、器材資金投入等硬件方面還有許多需要完善之處,需要發展,需要創新,更需要認真思考、研究和進一步地解決。現就目前現狀提出幾點解決的辦法:
一、 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
想讓學生自覺地、積極地參與體育鍛煉,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體育興趣”應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改革教學模式和方法,提倡“快樂體育、時尚體育、健身體育”。其教學方法也應本著學生學懂、學會、學悅的原則,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鍛煉過程中,體驗體育所帶來快樂。比如,舉辦體育節、田徑運動會、單項年級比賽、團體操比賽、幼兒模仿操比賽、唱游比賽等等,還可以通過組織成立各種體育俱樂部、體育社團、協會等形式,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體育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承擔責任,并體驗體育活動帶來的樂趣。
二、 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提升教師素質
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學改革要求提高體育教師的整體素質,作為體育教師能否擔當重任,關系到體育教學改革的進程,關系到學前教育的質量的提高。
(一) 加強體育教師的思想教育,使政治覺悟提高到新的層次。強化師德建設,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榮譽感,認真履行一名人民教師的職責,積極投身到教育改革之中,使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二) 不斷地開展教學研討活動,實時安排課節進行研討,交流,將工作落到實處。
(三) 通過以老帶新等幫扶活動,讓新教師盡快的成長,老教師也能沖入新的能量。相互促進,相互交流,在此基礎上完善體育教學,將體育教學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上來。
(四) 通過名師專題講解,外出進修學習等活動,拓寬體育教師的知識面,更新教育理念。
三、 教學內容要豐富,精選優化教材
要對現有體育教材的內容進行調整和梳理,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教材內容既要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職業發展的需求。在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同時掌握體育技能技巧。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避免單一、陳舊的教學內容。有條件的話,各校盡量結合本校實際,加大校本教材的研發力度,充分挖掘當地體育元素資源,打造屬于本校特色的具有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學校本教材、鄉土教材,使五年制師專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材更加貼近生活實際、更接近學生實際、更豐富多彩。
四、 強化和延伸課外活動
體育新課程下多元化課外體育活動各校要根據本校的現有條件和學生的特點,在活動課上,要根據學校實際,盡量安排學生感興趣的,又容易掌握的運動技術,多開多練。也可借助運動會這一平臺,開設集體性、趣味性、娛樂性、社會性的運動,如籃球投籃、毽球擲準、袋鼠跳、螞蟻運糧、棋類項目、拔河、障礙跑等,使大多數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同時,兩操活動也應有所改進,
但是這“兩操”的開展與以往的開展有較大的區別,不再像以往那樣必須整齊劃一、固定不變,代而取之是“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這樣在課外體育活動時,學生就不拘泥于傳統的“兩操”的束縛,爭相做自己喜歡的活動內容或擅長的運動項目,學生對這些內容的活動積極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活動效果好。
五、 完善評價制度
合理的教學評價對于發揮教學效能、調節教法、改善學法、優化教學模式以及對提高整體的教學活動質量和效益具有積極的意義。
六、 加大資金投入,為體育教學提供保障
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必須要有強健的體魄,才能實現祖國的發展需要。又特別強調:要完善學校體育保障機制,增加學校體育工作的經費投入。另一方面學校要多渠道籌措資金,如拉贊助、與企業聯合辦學、開展培訓等,加快體育設施建設;最后,要群策群力,發揮人的能動性,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廢物利用,自制體育器材,如:沙包、木球、石頭鉛球、礦泉水瓶、廢舊車輪、木棍、木劍、投擲的紙筒、紙盒箱等等,這樣低成本的投入,教學效果也很好。
以上是對吉林省五年制師專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學的初探,為適應新時期學前教育的快速發展,還有許多需要完善之處,需要發展,需要創新,需要我們體育教育工作者不懈地努力奮斗,與時俱進,迎頭趕上,共同開創吉林省五年制師專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學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 黃正平.五年制高等師院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思考[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6(3):32-35.
[2] 李生蘭.學前教育學[M].華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 張海紅.當前我國學前課程內容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導刊,2002(3):10-12.
作者簡介: 秦智敏,吉林省梅河口通化師院分院海龍分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