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梅,馬東嫄,熊耀華



摘 要:為了適應社會對創新創業人才需求和我校辦學定位與發展,將創新創業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對現有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是迫在眉睫的工作。與產業融合,把產業前沿技術融入到課程,在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是實現創新創業改革的有效途徑。本文結合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課程體系創新創業改革實踐,介紹了該課程改革的具體內容、實施路徑、改革特色及企業優質資源的引入方式,探索了基于產學合作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關鍵詞:產學合作;移動互聯網;課程體系;創新創業;改革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urse System of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FU Limei1,MA Dongyuan2,XIONG Yaohua1
(1.Dalian Neusoft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Dalian 116023,China;
2.Tenc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enzhen)Co.,Ltd.,Beijing 10008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and the university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reform the existing course system by integra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to th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arry ou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reform by integrating the cutting-edge technology in the industry into the course system.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reform in the course system of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 developmen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pecific content,the implementation path,the reform features and the introduction method of high-quality enterprise resources in this course reform,and explores the basic ideas and practice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reform of the course system based on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Keywords: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mobile Internet;course system;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reform and practice
1 引言(Introduction)
創新創業教育是適應經濟社會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教學理念與模式,是面向全體學生、與專業教育融合并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的素質教育[1]。為了適應社會對創新創業人才需求和我校辦學定位與發展,將創新創業融入人才培養過程,以“四新”作為抓手,對理論及實踐教學體系進行修改、完善、提升,是我校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對于提高教學水平和學生就業率等也具有重要意義[2]。
為結合學院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思路,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課程組與騰訊公司合作,經過3年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共同探索了一條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有效實施路徑[3]。
2 具體改革內容(Specific Reform Content)
(1)設計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課程體系培養的創新創業能力指標體系
表1列出了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課程體系培養的創新創業能力指標,其中包括4項創新能力和2項創業能力的培養。
(2)梳理課程體系知識點,調整課程體系內容,在課程體系中引入新理論、新技術、新工具、新產品。與知名企業人員進行課程研討會,參加相關領域的培訓與會議,帶領學生參加移動開發比賽,與畢業后從事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的畢業生交流,了解本行業的最新發展技術和形態,調整授課內容。在課程體系中引入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的最新理論、最新技術、最新開發工具和最新產品。
(3)建設基本完善的創新創業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課程體系資源。課程體系資源的建設是本項目改革的重點工作,課程體系資源包括教學大綱、課件、微課視頻、案例庫、習題庫、項目庫、問答題庫、課后學習資源,以及課程的配套教材建設。按2學時一次課細化每次課所需要的教學資源。不斷根據前沿技術變化,每學期調整相應的課程體系資源。課程的項目庫包括三、四、五級項目,項目的設計層層遞進,最重要的是課程三級項目的設計。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課程體系重點培養學生移動互聯網應用產品的開發能力,要設計比較主流的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產品作為課程的三級項目,依據如圖1所示的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的程序框架來設計課程的三級項目[4]。endprint
(4)依據課程特點改革教學方法,通過課上課下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移動產品本身的特點就是產品輕、簡單、專注,設計的產品富有創意,能讓用戶參與并投入情感,因此要在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以項目貫穿課程,對于每個知識點的講解最后都要落實到實際項目中知識點的應用方法上。課程中可通過分析App Store上最主流的Apps所采用的技術,同時和學生一起討論一些主流Apps所設計的營銷模式來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對一些較容易理解的理論知識,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提前布置學生的學習內容(通過視頻或查找資料或書籍),課堂上讓學生講解和分享所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邀請企業專家進入課堂。第三周的最后一次課安排專家講座,讓學生了解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行業的最新發展情況和發展趨勢,了解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的技術前沿,了解目前在公司中開發Apps項目的基本流程,為學生自選項目開拓思路和視野[5]。
(5)在課程考核中加入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考核內容。課程考核分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在考核過程中重點考核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形成性考核包括課堂實踐和三級項目,課堂實踐分4次考核,三級項目分5個檢查點,每個檢查點考核學生的一個能力。檢查形式為從三級項目的問答題庫隨機抽題簽進行回答,完成任課教師布置的項目任務。終結性考核主要考查學生軟件設計及應用能力,使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團隊協作精神,提升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終結性考核要考查課程的全部能力指標。
(6)打通課上課下及課程之間的壁壘,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與移動應用開發系列課程對應的系級競賽項目“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大賽”打通了同一學期開設的4門課程(軟件工程、軟件測試、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分布式系統應用開發技術)之間的壁壘。學期一開始,4門課程采用統一的分組方式對學生進行分組,要求學生通過一個項目來完成4門課程的課程考核。軟件工程課程考核學生工程文檔的撰寫能力,軟件測試考核學生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的測試能力,分布式系統應用開發技術課程考核學生服務端Web開發能力,移動應用開發系列課程重點考核學生的移動應用開發能力。學生各門課程的成績按照各門課程所占權重進行計算,即為比賽的初賽成績。通過比賽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在現有學校激勵政策基礎上,動員更多學生加入到學科競賽隊伍,對于參加創新創業活動并獲得優異成績的學生,給予授予創新學分、課程加分、課程替代、課程免修等獎勵政策。重要的是讓更多的學生有創新的意識,有參與創新創業的動力和能力。另外,加大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實驗室、SOVO等實踐基地的開放程度,讓更多的學生隨時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到創新意識和創新技能培養的活動中來[6]。
3 基于產學合作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實施路
徑(Th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 reform based on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本項目依托軟件工程系創新創業改革環境,其創新能力培養思路如圖2所示。在發現生活中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實現解決方案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1)深入開展產學融合,積極引進產業優質資源,搭建完整的課程資源體系。深化校企協同育人,充分發揮企業的重要作用。推進專業教學緊貼技術進步和企業生產實際,有效開展實踐性教學,加大對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①建立可參與本課程教學的企業人力資源數據庫。
②建立企業可以共享的案例、工具,并建立相應的資源庫[2]。
(2)改革課程實施過程,提高課程的實施效果。綜合訓練課程注重學生項目開發整體流程的規范,在項目實施過程采用先進的項目管理工具,項目實施過程模擬真實項目開發流程,讓學生就業前了解軟件公司的工作流程。將教學分成如下幾個階段:
①技術儲備階段,通過項目回顧核心課程的核心知識點。
②文檔與新技術學習階段。講解實際公司項開發所用文檔,講解主流項目管理工具,講解當前主流技術。
③實施和總結階段。教師對項目的整體實施過程進行監控和把握,通過各種有效措施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實施過程通過項目文檔的公開、學生相互評價、過程成績的公開給學生以壓力,從而轉換為學習的動力。讓學生養成公平公正公開,關注細節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TA輔助完成課程考核。讓學生助教參與考核過程,提高考核效率。
(4)推廣學生的課下實踐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通過把學生的實踐作品推薦各類競賽,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讓學生在競賽中獲得成就感,開闊眼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效果。
4 改革的特色與創新(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 of the reform)
(1)企業人員全程參與課程教學,為課程內容引入新理論、技術、新工具和新產品。為促進產學融合,課程邀請企業人員全程參與教學與課程考核,保證了課程內容與技術與企業的緊密對接[3]。
(2)以研討式教學方法為指導組織課堂教學,通過問題研討、案例分析、知識講授、項目實踐的課堂組織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
(3)通過課程考核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課程成果物分為基礎部分和擴展部分。基礎部分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要求所有學生完成的成果物。而擴展部分給學生留出創新的空間,可能是技術創新、也可能是功能上的創新,通過考核,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4)通過課下參加比賽,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與上線自己的Apps產品,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endprint
(5)針對課程舉辦系級比賽“移動互聯網應用研發大賽”,通過比賽打通課上課下及課程和其他課程之間的壁壘。
5 企業優質資源在改革中的應用(The application
of high-quality enterprise resources in the reform)
騰訊資源的使用從課上和課下兩方面進行,具體使用方式如下:
(1)TAPD平臺在學生項目開發過程中的使用。本課程最終考核方式為項目成果物提交,要求學生3人一組開發一個移動互聯網產品。為便于小組成員高效快速地完成項目開發,項目開發過程擬采用騰訊公司的敏捷項目管理工具TAPD項目協作平臺進行項目版本管理和控制、項目質量和進度控制。
(2)騰訊云在課程項目的使用。項目的課程項目是老師預先開發好的,通過這個課程項目把課程的主要知識點貫穿起來。但是由于受學時限制,課上主要任務是完成移動端的開發,移動端所需要的服務是以接口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這樣需要事先搭好服務。可把事先開發好的項目部署到騰訊云上。
(3)TAPD平臺在課程考核中的使用。課程考核根據學生平臺上提交的用戶故事個數、任務列表個數計算工作量,占終結性考核的15%。
(4)騰訊微校在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中的應用。學生參加學科競賽、開發企業委托項目、申報大學生創業項目等一系列課外活動時,通過創客工坊平臺,尋找志同道合的技術人才,組建創業團隊。2015年學生創業團隊研發的項目中,有部分項目借助于騰訊微校平臺進行開發,且借助于微信平臺進行推廣。2016年在學生自主研發項目中,一些針對校園場景的項目擬繼續依托騰訊微校平臺進行開發。
(5)騰訊課堂在課程教學中的使用。在教學方法上,嘗試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對于一些課程內容要求學生在課下學習,可使用騰訊課堂提供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在課下學習,課上對學生的課下學習效果進行考核。考核可參考學生的學習時長。
6 結論(Conclusion)
通過與產業融合,把產業前沿技術融入課程,引入企業優質資源,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本文結合與騰訊公司產學合作的經驗教訓,探索了一條產學融合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具體實施措施,可作為其他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參考。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馬宏茹.移動互聯應用課程教學現狀與探索[J].軟件工程師,2016,19(08):53-55.
[2] 鄒羚.創業與創新型計算機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7(09):102-105.
[3] 蔡云.基于產學研合作的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對策研究[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8):63-66.
[4] 李楠.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學制教學改革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09):126-127.
[5] 陳柯蓓,周開發,倪家強.美國工程倫理教育探析及對我國新工科建設的啟示[J].重慶高教石開究,2017,5(03):36-43.
[6] 張純,周珂珂,琚小明.知識點與教學案例融合的教學方法——以Android應用開發為例[J].計算機教育,2016(11):154-157.
作者簡介:
付麗梅(1977-),女,碩士,副教授.研究領域:移動應用開發,圖形圖像處理.
馬東嫄(1979-),女,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領域:軟件理論與應用專業.
熊耀華(1976-),男,碩士,副教授.研究領域:計算機應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