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者緊跟產業發展,推動開設移動應用開發新專業,結合行業需求與教育規律等深入分析新專業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提出打造校企融合發展的混編團隊等主要舉措,推行了實施學分制推進個性化人才培養等創新性改革措施。由于措施有力,近年來該專業獲多項成果。本文給出了新專業建設的思考與舉措,可供開設新專業的職教同行借鑒。
關鍵詞:移動應用開發;專業建設;學分制;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TP303 文獻標識碼: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New Major Construction of Mobil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HU Guangyong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Following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mobil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major,the paper combines industry demands with the educational law to conduct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challeng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major.Some main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including building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eam.Additionally,some innovative reform measures are also carried out,such as implementing the credit system to promote individualized talent cultivation.In recent years,Thanks to th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solutions,man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on the new major construc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and measures of the new major construction,offering some reference to th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mobil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major construction;credit system;teaching reform
1 引言(Introduction)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技術應用與發展日漸成熟,特別是可穿戴科技等軟件與硬件融合深度應用促進該領域向縱深發展,移動互聯已經成為當今IT領域潛力大、前景好的產業之一[1]。我校隨產業發展,于2013年開設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作為最早開設該專業的高職院校之一,結合產業現狀與人才需求,分析該新專業建設面臨的挑戰,并積極應對挑戰,在師資隊伍建設、實訓條件建設、校企合作方面加大該專業建設力度。
經過近年的建設,該專業在教學資源等方面產生一批標志性成果:獲江蘇省信息化教學設計大賽二等獎1項,江蘇省微課競賽三等獎1項,國家級規劃教材1部,江蘇省重點教材1部;承辦全國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專業教師的國家級師資培訓;連續兩年承辦省職業技能大賽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開發賽項;承辦該賽項的全國職業技能大賽;教學團隊獲批2017年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成員獲省級人才項目資助。
2 新專業建設的主要挑戰(Main challenges in the
new major construction)
移動應用開發人才供需矛盾突出。該專業作為軟件大類的專業之一,面臨的主要挑戰有:
如何培養出貼近企業需求的應用型技能人才,解決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不高的問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出滿足移動互聯網企業急需的大量應用型人才。
新技術如何快速進課堂、進教材,如何快速構建起可操作的專業隨動產業新機制[2],培養目標定位清晰,教學內容快速緊跟技術發展,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需求對接。
如何讓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較好地適應移動應用開發技術的學習規律,將工程案例、項目引入教學中,解決畢業生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能力與企業不匹配問題。快速提升專業建設水平與專業實力,需要用盡可能短的時間周期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如何快速引入企業元素到人才培養全過程。校企合作是產教融合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快速提升專業建設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采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人才,注重人才培養的實用性與實效性,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做到應社會所需,與市場接軌[3]。
上述新專業面臨的挑戰歸結為最根本的一點,是新專業如何與行業(企業)的實際情況做到高效對接。只有高效對接,才能做到強化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做到反應敏捷,快速貼近行業。
3 主要應對舉措(Main countermeasures)
3.1 打造校企融合發展的混編團隊
為加快新專業的建設,尋找該領域的企業專家加入。柔性引進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擔任專業兼職帶頭人,每年在我校工作不少于3個月,給予專家特殊津貼,帶領團隊深度融入產業,顯著提升了團隊的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團隊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科研課題,團隊承接橫向項目十余項,累計到賬100余萬元,軟件著作權7項。endprint
提升專任教師的專業能力。專業設置伊始,與行業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深度合作,校企團隊融合。本教學團隊成員雙重身份,增強了服務社會的能力,建立融合載體,較好地解決教師快速提升融入產業的問題。多位教師進入企業頂崗鍛煉至少半年,半年結束后,教師仍作為企業的兼職技術人員,歸屬于企業的某一個項目部[4],參與企業的研發工作,并依據企業技術變化,定期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課程教學內容,開發新的課程教學資源,改進課程教學方法,確保了專業內涵建設的各環節能隨動更新,增強了移動應用開發人才培養對崗位要求的適應性,形成專業辦學特色。
教學團隊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級科研課題,特別是企業橫向項目,為教學內容的更新提供了項目素材和行業前沿動態提供來源,科研成果直接編入改革課程的出版教材之中。團隊主編的江蘇省重點教材《Android應用開發技術》,是本專業較為重要的一門課程,掌握移動應用開發的四大組件等,編寫組以自主研發移動端項目貫穿全書,對項目進行二次加工以適應教學需要。本學期實際使用中,選取的貫穿項目學生容易理解,且有多版本迭代。與傳統教材對比,在結構上、內容上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體現了許多創新之處。
加大教師團隊研修力度,組織團隊專題赴美國研修,關注先進教育教學理念與方法,借鑒國外的教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課程體系構建、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以及創業創新教育實施的經驗,探索國際通用資格證書與專業課程對接的途徑。
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學團隊,發揮了專業建設核心作用。經過多年的傳承、培養、融合與發展,已成為了具有深厚人文底蘊、扎實專業知識、寬廣國際視野、良好合作精神、強烈創新意識的混編團隊。
3.2 構建富有特色的課程體系
構建特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以就業為導向,重專業技能的同時,兼顧學生專業深化學習的需求和專業復合學習的需求,每年開設3門個性化課程。梳理專業面向的五個崗位,構建了“3+1”共4個課程模塊:即基礎素質課程模塊、技術平臺課程模塊、專項核心能力課程模塊和一個能讓同學自主選取的個性化拓展課程模塊。四個課程模塊既自成體系又相互關聯,根據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對知識和能力、素養的要求設置,以實現學生職業能力、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專業核心課程內容融入企業元素。在打造專業技術平臺課程的基礎上,緊貼行業工程實踐需求更新教學內容,企業的新技術、新發展、新要求、新規范及時進人才培養方案、進課堂、進教材,構建新型課程結構和內容體系。實現課堂與工作任務相結合,按項目規程逐步進行,使教學過程與社會實踐保持同步進行,突出了工學結合的特點。
3.3 適應學情,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采用多樣化信息化手段,改革教學方法。依托在線開放教學平臺,借助微博、QQ等社會化網絡工具,以信息化技術為主要教學手段,開展以學生中心,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本,以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以學生學習效果高為追求目標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
根據低年級與高年級學生情況、目標任務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1)大一至大二上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該階段主要學習目標是移動應用專業學習興趣的養成,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為核心專業課學習打下知識與技能基礎。教學過程中主要以情境為載體,采用案例式、討論式教學、協作學習等教學方法[5]。在《JAVA程序設計》《Android移動應用開發》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組成小組,教師在程序調試指導過程中重點指導組長,幫助學生學習排查各類錯誤的方法。然后由組長對本小組內同學進行指導,解決了教師幫助學生調試程序時間不足的問題,大幅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大二下至大三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該階段主要學習目標是提升專項技能,培養創新能力,培養溝通、寫作等職業素養。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采用項目引導,采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方式,課堂中采用探究式、討論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如在《Android工程化開發》課程教學中,部分學時由學生線上完成學習。每位同學在完成線上學習的同時,鼓勵學生在cnblogs上寫博客進行經驗分享、提交問題,線下教師匯集博客問題,組織討論,講解工程項目思路。實施該教改后,學生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明顯提升。
3.4 教學資源向服務教與學全過程、一體化方向轉化
克服傳統網絡教學重資源的輕教學過程和學生教學過程跟蹤問題,初步做到了信息化貫穿人才培養全程。信息化驅動教學改革[6],建設數字化資源300余個,利用校企聯合共建的教學平臺進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式,按照“一體化設計、結構化課程、顆粒化資源”的邏輯進行課程建設[7],開發適應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課程資源,團隊逐步探索教育信息化驅動教學改革,建立了學習、課程、教學、考試、評價與管理的新教學模式:教學、評估及管理的個性化、多媒體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在信息化教學推動過程中,團隊重視教學規律的總結與提煉,獲批多項教研課題并獲得專家肯定,并進一步用于指導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逐步樹立了“以學生中心,以能力為本,提升課堂學生參與度,做到以學生學習效果高為核心”的課堂教學理念,并在實踐中探索[8]。《Android移動應用開發》等課程采用教學平臺以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方式實施教學,推進混合式教學及翻轉課堂等新型課程教學方式改革。以信息化為驅動,改革核心課程考核與評價方式,課程考核由重結果考核轉向重過程考核。借助于信息化平臺,將學生學習效果作為課程考核與評價的主要依據。課程改革的檢驗標準是學生就業競爭力增強明顯,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增強,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大幅增加。
利用團隊自身計算機專業的優勢,發揮教育信息化的輻射與樣板作用。組建信息化項目服務團隊,將本團隊信息化課程開發與實施經驗推廣到其他高職院校,讓更多學校受益。在現有已開展信息化教學培訓的基礎上,擴大服務面,建立社會服務品牌。endprint
3.5 共建課外校企移動應用開發工作室,進行創新創業
人才培養
創立移動應用開發工作室,重點是面向小微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等橫向項目。工作室以立德樹人、手腦并用、項目實踐、創新引領為根本,提供固定場所和配置實踐設備。同學與專任教師共同組成項目團隊,利用課余及寒暑假的時間主動參與橫向項目中,在做中學與學中做,促使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從而改變被動學習的方式。學生課前大量學習教師布置的相關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與老師和同學一起討論概念和技術,深入理解并進行創新思考,以小組為學習單位,團隊協作解決問題。促進師生教學相長,突出學生職業精神與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進行因材施教,探索具有動手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并有創新創業能力和意識的英才培養新模式。工作室同學獲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一等獎等多項獎勵,有多位同學成為創業典型。工作室模式讓英才培養落到實處,顯著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
定期舉辦iOS技術專家講座,努力打造iOS創新教育生態。營造創新氛圍,創新交流機制,定期舉辦校內iOS App創新競賽,邀請校外iOS俱樂部的成員高校學生參加。每周舉辦1—2次校內外創新交流活動,搭建起創新交流圈,營造創新氛圍,分享iOS的開發資源經驗,提高iOS學習技巧,聆聽新鮮理念。
4 創新性改革措施(Innovative reform measures)
4.1 實施學分制,推進個性化人才培養
按照技術平臺加專業方向的結構,在大二下學期,按照Android、IOS兩個方向實現分方向的分類教育;為了使英才培養模式落到實處,對于參與教師科研與社會服務項目的同學和參與高規格技能大賽的同學,經專業考核小組認定,報教務審批,置換其部分課程學分。以2016年為例,共有多位同學人均置換5學分課程。
系統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專業課程融入創新教育內容,系統培養提升學生的“雙創”能力,使創新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一步深化工作室英才培養模式,以工作室為載體,培養優秀人才。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大幅增加。
4.2 發揮畢業生對在校生的幫輔作用
為了讓在校學生更好地了解專業,增加學習的動力,本專業額外增加了本專業的畢業生對在校學生的幫輔作用。每年固定1周有從事移動應用開發的優秀校友返校活動,并不定期邀請他們回校與學弟學妹交流,建立專業學生QQ群,讓在校生通過學長了解行業、了解職場,濃郁了專業學習氛圍,搭建專用的信息化平臺,讓在校同學學習、生活、專業認知等方面的交流更順暢和針對性強。
4.3 豐富拓展“演習開發”實踐教學新模式
豐富拓展“演習開發”的實踐教學模式。通過近年反復實踐與探索,本專業的多門綜合實踐課程均采用該實踐教學模式。主要做法是:實訓項目來源于企業的工程項目或教師的縱橫向課題,實施過程也模擬企業,組建若干項目組,每組5—7名學生,各有不同的角色分工。學生嚴格遵循企業開發與測試技術規范,在校企混編團隊的指導下,完成軟件的開發與測試等工作。實踐項目的日常管理也采用企業的周例會、晨會、日報等形式,同時借鑒企業的項目考核機制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5]。該模式是對本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一個有益探索。
5 結論(Conclusion)
針對新專業建設的主要挑戰,團隊理清思路并扎實工作,不斷深入思考并調整專業定位,充分吸收“互聯網思維”,開放辦專業,找準國外標桿學校,找差距并以其建設成效為追趕目標。細化目標并且層層分解任務落實,利用信息平臺動態跟蹤建設情況。建立成效獎勵辦法,有效地保障了工作落到實處。每年投入固定經費用于專業建設成果的激勵。根據工作實施完成情況等進行績效評價,對業績突出的教師進行表彰、獎勵,除認同其企業實踐和社會服務經歷外,在項目申報、評獎評優中給予優先考慮,對團隊中教學效果好、表現突出的企業技術人員進行獎勵。
因為有順暢的工作機制和團隊的協同努力,本專業已建成為我校重點專業,產出一批顯性標志性成果。下一階段,將根據產業發展需求進一步找準該專業的發力點,將該專業建成為高水平專業。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熊友君.移動互聯網思維:商業創新與重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Z].2015-07-27.
[2] 盧兵,胡光永.校企共育國際化軟件外包人才的創新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36-40.
[3] 姜大源.職業教育要義[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4] 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教師〔2016〕3號)[Z].2016-05-11.
[5] 黃瑛,胡光永.建構主義在綜合實訓教學中的實踐[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63-66.
[6]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Z].2015-07-27.
[7]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相關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廳函〔2017〕23號.
[8] 韋星.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05):12-14.
作者簡介:
胡光永(1974-),男,碩士,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研究領域:軟件開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