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嬌方

摘 要 本文基于張德祿(2009)建構的多模態話語分析框架,通過對中國外語微課大賽的兩個參賽作品分析,探討在微課視頻設計中聲音、文字、圖片、圖表、視頻等模態組合的相互配合和協同,以實現意義的建構和傳遞,以期對微課視頻設計中的模態配合有一個全面認識,并揭示微課視頻中的多模態話語特征。
關鍵詞 微課 多模態 模態配合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2.066
Abstract Based on Zhang Delu(2009)'s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Frame, this article analyzed two works participating the Contest of China Foreign Language Micro-lectures.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voice, words, pictures and charts, videos and their cooperation in constructing and converting the teaching goals in micro-lecture design, to get fully acquainted with inter-modal cooperation in micro-lecture design, and to further reveal the multimodal character in micro-lecture videos.
Keywords micro-lecture; multimodal; Inter-modal cooperation
課堂,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已經從線下發展到了線上。網絡課程,可以讓有限的優秀教育資源,隨時、隨地為眾人可得。針對人們注意力有限、碎片化時間較多等特點,微課應運而生。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微課正日益深入到教學活動當中。
1 微課
微課程概念(micro-lecture)最早于2008年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對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David Penrose提出。他建議可以采取幾分鐘講解一個知識點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來迅速獲取知識。
在國內,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鐵生于2011年率先提出微課的概念,經過兩年的實踐后他指出:微課又名微課程,它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課程(胡鐵生等,2013)。微課教學以視頻為主要媒介,時長十分鐘左右,比傳統課堂時間少。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顛覆了傳統的教學形式,更加適合現在大學生的認知方式和學習方式。
2 多模態話語分析
多模態話語指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張德祿,2012)。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主要基于Halliday的系統功能理論。Martin于1992年指出,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由文化、語境、意義、形式及表達(媒體)等五個層面的系統組成。多模態交際受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的制約,實現概念、人際和語篇意義;在形式層面上,不同模態形式相互關聯,共同體現語語意義。在多模態話語研究中,發現不同模態之間是如何相互協同、共同實現講話者要表達的意義,是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Martin(1992)指出,各個模態的語法之間的關系可分為兩大類,互補關系和非互補關系。互補性分為強化和非強化兩類,非互補性含內包、交疊、增減、情景交互等類別。張德祿(2009)指出,模態的選擇涉及最佳搭配,不是完全自由、隨意的。模態的選擇需以增加正效應為原則,主要包括強化、協調、前景與背景、整體與部分和抽象與具體等;反之,就會增加負效應。因此,在微課教學中,如何使不同的模態相互配合,獲得最佳教學效果,是我們要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
3 微課視頻中的多模態話語
本次研究選擇了2014年中國外語微課大賽的兩個參賽作品。作品一時長8分29秒,在輕松愉快的音樂背景中指導教師用響亮、標準的英語介紹了西方文化中神秘的“七”。視頻中有大量的動畫和從不同方向移動的圖片,在音樂聲中,指導教師緩緩道來:“七”的巧合、宗教中的“七”、日常生活中的“七”,以及與“七”相關的表達。作品二時長10分39秒,介紹了如何描述一部電影,指導教師分別從詞匯、短語、名子及段落層面分別介紹了電影描述相關的詞匯。視頻中同樣運用了大量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等。在兩個微課視頻中,指導教師主要采用了視覺模態、聲覺模態以及視頻模態。
3.1 視覺模態
視覺模態主要包括文字、圖片、圖表等,是微課視頻中的主模態。Leeuwen(2006)認為,印刷體式包括字形、字體大小和顏色等,都是社會符號,具有意義潛勢,都是構建意義的重要模態。在作品一中,指導教師很好地注重了字體的大小、顏色、字形等,與表達需求搭配合理、重點突出、吸引學生注意力。整個視頻中,只有一頁滿屏文字,其他頁面大部份都是只有一行句子或者幾個單詞,字體顏色、大小、擺放順序各種各樣,非常好地表達了微課主題。作品二文字顏色較為單一,但字體大小合適,文字量適中。
圖片主要是插圖、人物肖像、實景照片等。Kress和Leeuwen(1996)指出,圖片等視覺符號同樣具有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及構圖意義。圖片和文字一樣,對語篇意義的整體構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品二中介紹電影類型時,每一種電影類型旁邊都會出現一張該類電影的海報,如介紹喜劇時,出現《憨豆先生》的電影海報;而在介紹動作片這一詞匯時,出現《007》的電影海報。圖片非常直觀形象地解釋了片子類型,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內容變得豐富、有趣,也更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這些詞匯。endprint
作品一中還有比較多的動畫運用。在一開始的主題介紹中,一個果子爆開來,主題文字在兩端題花中出現,非常輕松地把學習者帶入到了主題環境中;在讓學習者思考生活中與“七”有關的巧合時,出現的文字由一只鳥帶領一個一個出來,學習者會不由自主地被這個動畫而吸引,順勢思考授課者提出的問題;在后面介紹“七”的巧合及日常生活中的“七”時,圖片及文字時而從左邊穿入,時而從右邊穿入,有一種輕快感,讓人感覺學習的愉悅,同時也因為方向的變幻,學習者不會感覺單調,注意力會被完全吸引,教學效果非常好。而作品二在整個視頻中幾乎沒有動畫,畫面效果較為單一。
3.2 聲覺模態
聲覺模態主要包括來自授課者的講解、句子或課文的錄音、聽力等。 和日常授課不同,微課視頻中幾乎沒有與學生的互動,全是授課者一個人講解為主,教師的話語對學生來說是主要的接受對象,因此對教師話語的質量有很高的要求。在兩個作品中老師都發音清晰、標準、流利、有精神,兩人都非常注重重音、語音、語調等,這些對于一個好的微課作品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3.3 視頻模態
視頻模態包含電影片段和拍攝的錄像。視頻模態的采用可以讓微課更多元化、更有吸引力。在作品一中,教師插入了一段自己對于西方七種美德的介紹視頻,由教師站在樹邊,從樹下拿下紙牌介紹各種美德。雖然微課總共只有八分多鐘,但從頭到尾的文字圖片式介紹容易讓人視覺疲勞,此時插播一個視頻介紹,讓人感覺更多元,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在作品二中,為了介紹電影給人的感覺的詞匯,作者在中間插播了幾個電影片段,并分別給出了形容這些電影的詞匯,這可以緩解學生前面大段詞匯學習的枯燥,讓學習內容顯得輕松一點。
4 微課視頻中各模態之間的協同
在多模態話語中,一種模態的話語不能充分表達其意義,或無法表達全部的意義,需要借助另一種來補充,稱之為“互補關系”,而其他的稱為“非互補關系”,即一種模態對另一種模態的意義表達上并沒有太大的貢獻,但仍作為一種模態出現(張德祿,2009)。在微課視頻設計中,模態之間的配合要以增加正效應為原則(張德祿,2009)。
(1)聲音和文字、圖片、視頻之間,主要是強化關系。在微課視頻中,聲音是主要的授課手段,文字、圖片、視頻突出了聲音介紹的重點,圖片、視頻對聲音介紹的內容進行了擴充。文字、圖片和視頻總體而言都是為聲音介紹服務,是強化關系。
(2)文字和圖片之間主要存在強化、非強化、內包等關系。在作品一中,作者提到她幾乎忘了一件事,在文字“I almost forget”下面有一個燈泡,是突出,強化作用。在作品二中,介紹電影人物男主角,女主角時,背景圖片是黑客帝國的海報,作者用箭頭指向解釋了男女主角,圖片和文字共同合作表達意義,在這里是互補關系中的非強化關系。內包關系中,一種模態或多種模態對整體意義的表達沒有用處,只是把表達更具體化,從而讓情景感更濃。在作品一中,作者介紹音樂中有七個音符時,在下方畫了一行音符,用圖片形象說明介紹內容。在介紹一個家庭的基本成員為父親、母親及孩子時,背景圖片為一家三口的照片,非常直觀地說明了一個家庭的組成。以上兩個例子中,圖片都是對文字的抽象內容以具體的方式進行了呈現,屬于內包關系。
(3)文字和圖表之間主要是協調關系。在協調關系中,不同的模態共同表達交際者的整體意義,缺一不可,協調關系實際上是運用多模態交際最有效的教學方式(王紅陽,2007)。在微課視頻中,介紹課程結構時多采用圖表和文字相結合的方式來表達,這兩者相互合作,才能完整又清楚簡單地表達意思。
(4)文字和視頻之間主要是互補的關系。在作品一中,作者的介紹視頻和文字相互協調,共同體現主題,屬于非強化關系。在作品二中,為介紹“可怕”這一詞匯,作者播放了一個蟲子鉆到身體里去的電影,強調突出了可怕的感覺,讓學生加深對“可怕”這個詞的印象,這屬于強化關系。
5 總結
通過對兩個微課視頻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希望能對以后的外語微課視頻設計提供一些參考。
(1)教師的口語錄音質量一定要高。微課視頻中,教師的講解幾乎從頭貫徹到尾,所以錄音時聲音響亮、清楚、沒有雜音,是必須要做到的。另外,教師要做到重音、發音、語音、語調、口氣、語速等貼切、準確,有高低起伏,也抑揚頓挫,才能更好地表達意思。
(2)教師要學會使用多種模態協同配合來表達意思。在十來分鐘的微課視頻中,如果連續使用單種或兩種模態來講解,也還是比較容易產生疲勞。在各種模態可得的今天,教師應盡可能采取多模態交替或并進的方式來制作微課,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表達主題,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在微課視頻設計中,教師也要注意與學生的互動。在作品一中,教師會提出問題,大家會不由自主地被帶入。雖然沒有直接互動,但還是可以以別的方式讓學生有參與感。
本文基于張德祿(2009)建構的多模態話語分析框架,通過對中國外語微課大賽的兩個參賽作品分析發現,教師在制作微課視頻時,必須要注意口語錄音質量;其次要注意多模態之間的協同,盡可能多使用各種模態來強化加深意思;另外,教師還應注意與學生的互動。微課發展非常迅速,制造出優秀的微課視頻,將造福廣大英語學習者。
本項目基于: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2016年-2017年課題《多模態大學英語微課視頻中的模態分析》
參考文獻
[1] 曾蕾.動態多符號語篇的整體意義構建[J].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006(3):42-48.
[2] 胡壯麟,董佳.意義的多模態構建——對以此PPT演示競賽的語篇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6(3):3-12.
[3] 胡壯麟.社會符號學中的多模態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1-10.
[4] 王紅陽.多模態廣告語篇的互動意義的構建[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6):31-34.
[5] 胡壯麟.閑話"整合"[J].中國外語,2008(5):19-23.
[6] 張德祿.多模態語話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1):24-30.
[7] 張德祿.多模態語話理論與媒體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2009(4):15-20.
[8] 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屬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9] 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8):36-42.
[10] Martin,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 John.Benjamins,1992.
[11] Kress& Van Leeuwen. Reading Images[M].London: Routledge,1996.
[12] Nutall C.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13] Lim F V.Developing and Integrative Multi-Semiotic Model[A].O'Halloran K.L.Mu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Systemic-Functional Perspectives[C].London: Continuum,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