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志紅
摘 要:經濟形勢的變化帶來了勞動力就業市場的變化,這種變化也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提出了新的挑戰,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并不是非常樂觀。新的就業形勢下,轉變傳統的就業理念、拓展就業服務途徑是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又一挑戰。本文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途徑存在的問題做了分析,提出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途徑拓展的建設建議,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途徑建設提供科學指導。
關鍵詞:高校 畢業生 就業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8(a)-0199-0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涌入勞動就業市場,多年來一直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2016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達699萬,2017年大學畢業生有727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每一年的就業季到來時都可以看到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最難就業年”宣傳。在這種勞動力需求市場增長不足以滿足勞動力供給市場增長的情況下,高校怎么拓展畢業生的就業途徑,幫助畢業生盡快實現就業就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1 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途徑存在的問題
1.1 就業服務平臺的建立不夠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為了幫助畢業生盡快就業都會組織各種形式的校園招聘會,以聚集眾多企業共同參與的大型招聘會為主,還有一些個別企業舉辦的單場校園招聘會。這種校園招聘會也確實在幫助學生就業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從招聘會的力度來看,仍然不能完全滿足畢業生的就業需求,還有相當一大部分的學生不能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就業。而且,學校知名度不是很高的情況下,來參與招聘的企業的數量、質量和提供的就業崗位呈明顯下滑趨勢,畢業生的就業效果會更差[1]。
1.2 弱勢就業群體的扶助措施不到位
目前,畢業生跨地域找工作是一個常態,而因為跨地緣所產生的一系列交通、住宿費用就形成了學生找工作的搜尋成本,有一部分困難學生難以承擔這部分搜尋工作的成本,不得不放棄一些本來可以爭取的就業機會,這也使得很多家庭經濟較困難的學生在尋找工作的時候只能局限在學校所在地或家庭所在地企業,無形中增加了就業困難。
1.3 校企合作難以充分促進學生就業
目前,很多應用型大學也會大力開展校企合作的模式,以實習促就業的方式幫助學生實現就業。但是,從專業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學校培養的人才在能力模塊上有時候很難滿足企業需求,實習結束后實習單位可能沒有意愿再接收學生就業。而且,單位提供的實習崗位有些很難和學生的專業、興趣對口,學生實習后也沒有意愿繼續留在單位。實習促就業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
2 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途徑建設建議
2.1 完善就業服務平臺
(1)進一步增加公益性大型招聘會的舉辦力度。高校在獨立開展各種大型校園招聘會的同時,可以與當地的人才市場合作,通過當地的人才市場獲得企業對畢業生需求的信息,在畢業生尋找工作的不同階段邀請更多企業參與更多的公益性的大型招聘會,也可主動出擊針對企業的專業需求推薦學生進行面試,促進企業和學生的面對面溝通,增加就業機會。(2)打破各高校的招聘會壁壘和自我保護主義。有一些學校為了促進本校學生的就業,在自己校內設置了招聘會壁壘,外校學生很難進入獲得就業機會,短期來看確實對本校學生的就業資源進行了保護,但同時也限制了本校招聘會的宣傳力度和企業的號召力。同時,各校的各自為政其實長期來看損害了學生更多的就業機會,應從更廣大學生的利益出發,開放舉辦招聘會。(3)建立全省統一的畢業生招聘信息平臺。該平臺的建立必須是開放、互動型的,全省的高校畢業生可以共享信息,主動聯系企業。企業也可以通過該平臺收集學生信息、主動聯系學生,打通企業和學生溝通的渠道,做到省內公開,進而拓展為省際公開、國內公開,形成一個不弱于專業招聘平臺的應屆畢業生就業公共平臺[2]。
2.2 建立全程化的就業指導服務
(1)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的系統指導和全面規劃。把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貫穿到大學生在高校學習的整個階段。要有針對性和分類進行指導,以便達到“全程化、系統性和針對性”的目的。(2)要建立健全專業化的就業指導專門機構。通過網絡化指導機構的建立,以講座和咨詢會的形式來對大學生就業進行心理咨詢和輔導,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就業指導體系。(3)構建職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要加強對就業指導的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其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進而提高對大學生就業的針對性和個性化服務。要把就業指導當作一門學科來建設,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可從學生工作干部、共青團干部和輔導員中挑選一批實踐經驗豐富的骨干,同時向社會招聘優秀的就業指導師、心理咨詢師、人力資源管理專家、成功就業的知名校友等組成兼職就業指導隊伍,切實提高就業指導水平。(4)要加強職業生涯設計和就業指導課程專業化建設。要研究設計系統完整、實用性強、全方位、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課程體系和課程模式。在選擇職業生涯設計和就業指導課程教材時,要做到課程理論聯系實際。在教學方式方法上,要引入新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增加模擬面試、就業指導講座和禮儀講座等課時,增強就業指導實效。
2.3 加強校企合作,增加學生的實習就業機會
現階段,我國很多行業都會有學會或協會,高校可以根據專業方向,由專門的院系教師加入這些協會,與協會中的企業進行聯系,幫助學生就業。在學生畢業前,安排實習環節,使學生提前進入工作崗位,適應工作環境。實習結束前,進行雙選,幫助學生就業。具體實習企業由學校聯系,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根據不同的專業,選擇不同的企業進行實習。每年選派實習生到企業實習。選派方式,是學生報名,企業進行面試篩選,合格的同學與企業簽訂實習協議,實習期結束,實行就業雙選。這種方式,既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又有利于學生就業,在實習的過程中,企業對學生也是一個考察的過程,學生更容易融入企業,也更容易得到企業的認可。部分專業可以嘗試合作辦學的模式,通過與用人單位簽訂訂單式培養協議,從而實現用人單位招聘人才與大學生實現就業的雙促進[3]。
2.4 要建立針對就業困難學生的個性化就業渠道
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個性化就業指導,幫助他們樹立成功就業的理念,如何通過更經濟的現代化的方式獲得就業信息并進行電話面試、網絡面試,建立異地網絡面試實驗室,減少學生的擇業成本。幫助他們學習與企業溝通的技巧,如何爭取獲得企業的面試資金支持。“一對一”推薦就業崗位,提高學生的資金利用率。設立專門的就業扶助基金幫助困難學生實現就業。也可通過助學貸款的方式,幫助學生申請就業扶助資金。
3 結語
在學生的就業中,高校要起到對外連接的紐帶作用,貫徹執行國家的就業政策,與相關機構合作,形成完善的服務途徑,促進學生的就業。
參考文獻
[1] 徐小波.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有效途徑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8(27):142-143.
[2] 趙鵬舉.構建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途徑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1.
[3] 張建華.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分析與解決途徑[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2):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