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敏
摘 要:為了進一步掌握農村養老問題的現狀,了解老百姓當前生活實際情況以及他們對今后養老問題的期待,筆者深入會同縣18個鄉鎮進行了廣泛調研,并就掌握到的一些值得重視的信息進行了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養老;現狀分析;思考
1 會同縣農村養老問題的現狀不容樂觀
1.1 家庭養老占絕對主導但功能弱化
通過調研統計,98%以上的農村老人依托家庭養老,入住敬老院及其他供養方式的老人僅占農村老人總數的1.6%左右。老年人絕大部分與子女居住在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少數不與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其居住地與子女家也相距較近,希望在生活和感情上維持較為密切的關系。
1.2 農村社會化養老服務供給匱乏
社會養老還僅限于政府公辦養老機構,目前全縣僅12個鄉鎮設立了敬老院(尚有6個鄉鎮沒有任何社會養老機構),共設置床位460個,全縣目前共有187名老人入住。鄉政府、村委等對養老問題參與不夠,不具備養老服務硬軟件設施。目前全縣還沒有專門從事養老服務的民營機構,也沒有可提供養老相關服務的系統性、規模性的行業。可以說,會同縣的民間力量參與農村養老的社會化服務還是一片空白。
1.3 社會福利和救助水平不高
全縣農村供養特困人員共842人(其中:分散供養653人,集中供養192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占82.5%。分散供養標準為3936元/年,集中供養標準為6552元/年。2017年共發放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補助資金285.3839萬元。優撫對象459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341人,占74.3%。當前傳統的社會福利和社會救濟無論從數量規模上還是質的結構上,都難以適應農村社會的巨大變革。農村福利機構的人均數量少、管理水平低、服務人員整體素質差;從服務形式上看,農村現有的福利設施功能單一,還停留在提供吃、穿、住等簡單服務的原始階段,有的甚至只是為了應付的“展品”。農村殘疾人、“五保戶”、孤寡老人不斷增多,這些人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更多關心和照顧。
1.4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還不完善
會同縣從2012年7月就開始實施“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符合領取養老金待遇的參保人,在年滿60周歲的次月可按月享受養老金待遇。養老金待遇=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其中基礎養老金為每月80元;個人帳戶養老金=(個人累計繳費+政府繳費補貼累計+利息累計等)/139。繳費標準設每人每年100元至3000元共計14個檔次。參保人每年可自主選擇繳費檔次,多繳多得。2017年全縣系統參保人數為234322人,待遇發放人數為53924人,累計發放養老金43364萬元。參保人在沒有任何其他生活來源的情況下,每月80元的基礎養老金標準是無法維持其最基本的生活開銷的。
農村個人、家庭、社會、政府組成的養老體系中,個人和家庭的作用較為顯著,社會和政府作用還較為薄弱,如何建立符合縣情實際的農村養老模式,是考驗政府執政能力的難題。
2 建議與對策
2.1 加強教育和轉變觀念并舉
解決好農村養老問題,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首先必須在整個社會進一步弘揚尊老、愛老、敬老、養老的觀念與風氣,它是關系“老有所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歸”的大前提。倡導子女對老人的孝道和關愛,是家庭穩固、社會和諧的根基。沒有這個基礎,觀念與風氣問題不解決,任何養老事業的發展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論是家庭養老、社會養老還是機構養老都無從談起。
2.2 完善政府主導的農村養老保險體制
一要強化政府支持和引導。政府對公民的安全和保障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農村養老保險事業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干預。大幅增加財政投入力度,在推進農村養老保障體制中起著關鍵作用,顯得刻不容緩。還要通過各種輿論宣傳,提高農民對農村養老保險的認識。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采取多樣的方式,大力宣傳農村養老保險的政策,提高農民的參保意識,從而提高農民參保的積極性。
二要提高待遇補貼。提高養老金待遇水平是當前老百姓的普遍呼聲和訴求,只有為老百姓實實在在地解決了基本生活保障問題,才能真正吸引廣大農民朋友參與到新農保制度的體系中來。一是適時提高養老金待遇。二是轉變政府補貼方式。三是調整預期待遇水平。
三要建立健全制度?,F行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在制度設計上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用老百姓的話說,我們這個險種還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養老保險,頂多算是政府給予的生活補貼,完善各項制度勢在必行。一是建立喪葬補貼制度;二是完善資格認證制度;三是實現農村養老保險賬戶全國聯網,既方便了農民又有提高了效率,還降低了成本。
2.3 加快農村養老服務社會化的步伐
1)強化公辦農村養老服務機構的政府主體責任。一要加大縣級財政投入,提高政府辦養老福利機構的建設水平,切實保障特殊困難老人群體的養老需求。該由政府承擔的絕對不能推向市場,二是豐富服務內容,從單純的提供基本物質生活資料,轉向供養、教育、醫療、康復等多方位服務發展。三是對部分窗口式的規范福利機構加強指導,充分發揮其在人才和服務設備方面的優勢,成為當地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和基地,發揮骨干和示范作用。
2)引導和支持農村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單靠政府投入的力量,是無從談起農村養老服務社會化的。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福利事業,是農村養老從家庭走向社會,服務對象從特殊走向公眾化的途徑。以“市場化、大眾化、多樣化、專業化”為思路,引導民間資本興辦農村養老產業,在政策指導、機構規劃、土地供應、規范培訓等方面提供配套優惠政策。在林城鎮、堡子、若水、廣坪等幾個老年人口眾多、居住較為集中的鄉鎮,率先建設民營“中心養老(福利)院”,輻射和帶動周邊鄉鎮養老服務。轄區村和周邊地區設立養老服務站,全縣形成網絡式建設。實現救濟型、補缺型向普惠型轉變,以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通過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事業的積極性,推動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
3)積極探索“居家養老+社會服務”的服務模式。在農村社會化養老體系建設中,養老服務的社會化是核心內容。在目前習慣的傳統家庭養老背景下,推進養老服務項目、服務產品的社會化,探索新型的網絡化養老管理,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解決方案。建立農村養老服務站(中心、公司),通過購買或訂制服務的方式,為農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顧、應急處理、心理疏導、預防健康、康復治療以及文體娛樂等服務,不僅從物質層面解決生活料理,還從精神層面提高農村老人生活質量。首先,引導社會力量,開創專門從事農村養老社會化服務的行業經營;其次,充分發揮村委會、文化廣播站、村衛生室、郵政金融等機構的聯動作用,健全檔案管理,為農村老人居家養老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其三,建立農村養老服務信息網絡體系,借鑒“德一民生”這個農村互聯網服務機構的經驗,倡導鄉村“互聯網+養老”的新途徑,實現“縣、鄉鎮、村”三級服務中心(站)聯網,并與公安、消防、急救中心聯網,實現養老服務現代化、網絡化管理,真正實現“社會網絡聯系大家庭”的新景象。
總而言之,農村養老問題牽動了千家萬戶,因為人人都會老,家家有老人。面對社會老齡化,會同縣的農村養老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袄衔崂弦约叭酥稀?,當全社會正確認識了農村養老問題,群策群力投身參與,那今天的問題就是明天的機遇,農村社會的安定團結和繁榮發展便會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