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構主義教學論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論,在教育教學領域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特別是給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成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多方面的啟迪和思考,對探索適應成人教育的新型文學教學模式,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國民的人文素養起著重要作用。在實踐過程中,可將課堂與課外相結合,改革考試評價,激發成人受教育者主動閱讀和探究的興趣,提高成人受教育者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文學課程的生活性與社會性。
關鍵詞:建構主義;成人教育;現當代文學
瑞士哲學家、心理學家讓·皮亞杰在1966年提出了建構主義,他的認知結構說和發生認識論都強調知識是個體在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在皮亞杰之后,很多學者進一步發展了建構主義理論。維果斯基提出“邊緣發展區”,苛爾伯格在認知結構方面做進一步研究;斯騰伯格和卡茨強調個體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維特洛克提出學習的生成過程;喬納生提出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個人建構主義”“溫和建構主義”“極端建構主義”等現代建構主義都是建構主義的新的發展。這些理論發展與研究使建構主義理論得到充實與完善,為建構主義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奠定了基礎。國內有一些學者對建構主義理論進行了研究綜述,如羅英豪的《建構主義理論研究綜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等。
20世紀90年代,“建構主義教學論”的概念是由美國學者馮·格拉塞斯費爾德、賴希、英國學者米勒等首先使用。最早研究建構主義教學論的著作為克澤爾的《主觀的教學論——學習世界的模式化》,于1991年出版,這本書對建構主義教學論作出了一些詳細描述的要求。德國學者埃瓦爾德·特爾哈特《建構主義與教學》詳細記敘了建構主義的歷史來源、流派、觀點和基本原則以及在不同學科的應用等。
建構主義教學論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論,在教育教學領域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我國學者薛國鳳、王亞暉的《當代西方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評析》認為,當代西方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認識論、學習觀、教學觀等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有明顯的積極意義。溫彭年、賈國英的《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改革》對建構主義學習模式進行了詳細介紹,分為“認知靈活性理論與隨機通達教學”“在問題解決中學習”“情景性學習”“合作學習與交互式教學”等。我國學者對建構主義教學觀的實踐教學研究主要集中在理科和外語領域,如張曉舸《建構主義教學觀與英美文學教學》、張祝祥、董秀麗《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外語教學研究綜述》、袁維新《概念轉變學習:一種基于建構主義的科學教學模式》等。
筆者對2002年以來關于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相關論文進行了詳細的統計分析。論文數量達到874篇之多,主要集中探討了以下一些問題:第一,建立師生互動的新的教學模式和新的教學法,建立與教學改革相適應的靈活多樣的課程評價方式。第二,以“研究性學習”或以發展性教學理論為指導,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第三,風格化教學,激活中國現當代文學創新教育。第四,探討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方面課程中的應用。第五,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考評。
將建構主義教學論運用于文學課程的教學實踐,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有劉小平《“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模式現狀及其改革趨向——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姜婷婷《建構主義視角下的文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等,運用建構主義理論中的拋錨式、支架式、隨機進入式等組織文學課堂教學。
目前,研究探討成人教育中“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模式的課題和論文是非常少的,美國的諾爾茨通過成人學習與兒童學習的比較,依據人本主義的觀點,提出了以成人學習的四點理論假說為基礎的成人學習理論;美國學者達肯沃爾德·梅里安《成人教育——實踐的基礎》、胡峰《成人師范本科<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課堂教學當議》等著作與論文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可資借鑒的思路。
縱觀國內外研究現狀,筆者認為,目前關于建構主義教學論應用于成人教育現當代文學課程的實踐研究缺乏全局性、整體性與系統性,大多是一些零散的教育教學改革經驗。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很難看到一系列關于這個課題的高質量研究論文。另外,在網絡時代的今天,慕課、翻轉課堂、微課等教育技術花樣翻新,如何合理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又避免落入技術的圈套,這方面探討得很少。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是教育部規定的二級學科課程,也是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等專業教育中的一門基礎課程。課程主要介紹從“五四”文學革命運動起至當下的文學思潮和文學創作發展的基本情況;評析重要作家、作品,介紹最新研究成果。通過教學,讓受教育者感受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艱難求索歷程及現當代知識分子的人格構成,從整體上把握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生發展和出現的各種復雜現象,強調對受教育者深厚的人文知識、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銳的審美感悟能力、豐富的想象能力和較強的寫作能力的培養。上世紀80年代,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一度繁榮成為顯學,成為大學人格教育、人文精神的傳承和培養的中堅力量。
成人教育學生是一個獨特的教育群體,他們在很多方面都有別于普通的大學生群體,在學習的自主性、反思性、活學活用、實踐性等方面有著一定的優勢,但是在知識儲備、理論素養上又會有所欠缺。面向漢語言文學專業等的成人受教育者所開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應該在充分尊重他們的學習特點和群體特點的基礎上,凸顯課程的專業性和審美特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探尋與當下教育教學改革相適應的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教學論主要是針對傳統教學的諸多弊端而產生的,向傳統的教學理論提出了巨大挑戰,在國內外教育教學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建構是一種主動、自覺、自我組織的認識方式,是主客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和視界融合,是主體客觀化與客體主觀化的辯證統一。”凸顯學生的中心地位是建構主義教學論特別強調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只是課程的指導者、組織者、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師充分利用環境要素,利用情境建構、小組協作、主題會話等教學方式,目的就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使學生能夠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建構主義教學論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研究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讓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把培養學生靈活適應未來不確定情境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具有創新思想和實踐能力、能夠主動并全面發展作為教學的最終目的。建構主義教學論給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成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多方面的啟迪和思考。endprint
成人教育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探討是一個嶄新而又具有極大實踐價值的項目,其目的有三:
第一、探索適應成人教育的新型文學教學模式。據調查,目前在我們全日制學生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堂上,教師們的教學模式基本還是以知識傳授型為主。課堂的大部分時間以教師的講授為主,以傳播已知的經驗和思想知識為重心,通過把知識思想系統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接收到最新的成果,領略學科前沿,掌握文學欣賞和評論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和接受地位,它對于全日制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是有較大效果的,但對于培養成人受教育者主動獲取知識的方法、思維能力、創新精神等方面卻有明顯不足。本課題的開展將實現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從“知識論”到“建構論”的轉變,建立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更大程度地適應成人受教育者的特點。
第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當前,創新創業教育和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教育的“第三本護照”,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教育形式。本課題的開展,將有助于培養成人受教育者敢于質疑、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理性思考、獨立判斷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將創新想法轉化為創新成果的實踐能力,培養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第三、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提高國民的人文素養。新世紀以來,隨著物化時代的來臨,人文精神的弱化,大家對文學的興趣大大削弱,文學作品的閱讀量大幅度銳減,人文精神意識普遍匱乏。本項目的研究與開展,不僅僅讓人數眾多的成人受教育者獲得一些專業素養,提高他們的自主閱讀水平和人文素養,更可以發掘民族文化的經典性文學作品,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提高民眾的精神文化素質,自覺為全社會人文精神的弘揚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在以下三方面著手進行改革:
第一、課堂教學。重點用問題情境法、微課等形式來組織課堂學習。如對《活著》的學習,教師提供給學生兩種《活著》文本:一個是電影《活著》,一個是小說《活著》,創設一個問題:你認為《活著》的主題是什么?通過預習和觀看,讓學生通過微課進行自主學習,對部分片段進行賞析與總結,并提交相關論文、學習總結和對教師的意見。通過學習,受教育者學會用多種視角思考問題,形成了自己的文學審美觀,鍛煉了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
第二、課外延伸。針對成人教育分散性和自由性的特點,把課外延伸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搭建人文素質教育的綜合平臺。主要方案有:一是建立教學論壇和交流版塊,構建一個讓成人受教育者能夠開展討論、發表、交流學習的網絡平臺。二是建立微信公眾平臺,讓成人教育者及時了解文壇動態、推送經典作家作品,鼓勵成人受教育者及時上傳優秀作品,方便他們在閑暇之時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有意義的學習與交流。三是開發現當代經典誦讀名篇資源庫和專家資源庫建設項目。邀請名家講解、吟誦中國現當代經典作品。所有資源均可以在手機、iPad等移動學習設備上在線使用,支持移動學習。
第三、考試改革與評價。學習成績的評估應檢查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評價受教育者怎樣去建構知識比評價受教育者取得的學習結果更為重要。加大平時考核力度,從單一的偏重知識考查的傳統課程考試模式,改變為對受教育者文學審美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寫作能力等的綜合考評。
真正在成人教育“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中貫徹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對于真正實現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一、激發成人受教育者主動閱讀和探究的興趣。這種教學模式的特點是以成人受教育者為中心,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教師由只是傳授型的“講師”轉變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導師”,成為成人受教育者學習方法的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成人受教育者主動閱讀文學作品和探究的興趣。
第二、提高成人受教育者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問題情境引導、案例討論、批判性思維訓練等教學手段,提高成人受教育者的審美感悟能力、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工作能力、實踐能力明顯提高。
第三、增強文學課程的生活性與社會性。充分將專業技能培養與成人受教育者的生活經驗、職業生涯和社會需要相結合,讓成人受教育者充分感受到文學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與他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可以為他們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體驗到文學課程的意義與實用價值,在愉悅的學習環境中培養良好的專業素養,同時,將學習與工作生活聯系起來。同時,在文學已經邊緣化的今天,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和研究因其自身特殊的現代性內容和獨特的人文精神,可以為全社會搭建一個可供交流、實踐的人文素質綜合平臺,對高校人文素養教育和全社會人文精神的弘揚具有典范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丁遠坤.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及其啟示[J].高教論壇,2003(3):165.
作者簡介:王葉青,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女子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