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品德與社會(生活)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該學科對學生正確世界觀的形成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作為一門開放性學科,品德與社會(生活)題目的命制應(yīng)當也是開放的,在開放題上面著手,進行新的嘗試,有利于學生獲取更多的認識。本文中,筆者分析了品德與社會(生活)開放題命制的問題,在此基礎(chǔ)上探討了如何更好地進行品德與社會(生活)開放題的命制,希望能夠為今后的相關(guān)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
關(guān)鍵詞:品德與社會(生活);開放題命制;新嘗試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的教學現(xiàn)狀有了明顯的改善,課堂教學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品德與社會(生活)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盡管如此,品德與社會(生活)開放題的命制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阻礙了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不利于學生形成對事物的全面認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所以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師應(yīng)當重視開放題的命制,使之符合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發(fā)展。
一、 淺談品德與社會開放題的命制
1. 開放題的開放程度不足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生涯的起步階段,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思維以及學習認識都是在這一階段逐漸開始形成的。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是一門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非常緊密的科學,教材中的事例來源于生活,是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反映,品德與社會(生活)中開放題的命制應(yīng)當在結(jié)合學生認知的基礎(chǔ)上,要貼近現(xiàn)實生活,讓學生能夠發(fā)散自己的思維,自由地對題目展開想象。然而,品德與社會(生活)中命制的開放題,經(jīng)常會有一定的條件限制,如根據(jù)教材中的某一觀點、根據(jù)某某某的說法等,使得開放題不開放。
2. 學生思維認知存在差異
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中,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活動的開展應(yīng)當緊緊圍繞學生進行,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服務(wù)。因此,在命制品德與社會(生活)開放題的時候,教師既要考慮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可是,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師在進行開放題的命制時,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學生群體中存在很大的差異性,不同的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和接受能力不相同,這就使得教師在命制開放題的時候無法準確把握“開放”,導致命制的開放題存在不合理現(xiàn)象,不符合學生的思維認知。
二、 淺談品德與社會開放題的命制
鑒于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開放題命制存在的問題,考慮到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到給學生的作用,所以有必要進行改進,讓品德與社會(生活)開放題的命制更加合理和規(guī)范,使得學生終身受益。接下來,筆者在參考相關(guān)文獻資料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就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開放題的命制進行探討。
1. 堅持命題的原則
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開放題的命制,需要堅持一定的原則,即目的性原則、層次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精煉性原則以及創(chuàng)新性原則。目的性原則指的是不同的情況下,開放題的要求不同,如平常的單元內(nèi)容檢測和期中、期末考試命題的側(cè)重點就有所不同。層次性是指試題的難度要有易、中、難三個層次。科學性原則要求試題本身不能有常識性錯誤、政治性錯誤。精煉性原則下,語言的表達要精煉,學生能夠直觀地對題目進行理解。創(chuàng)新性原則是開放的具體體現(xiàn),要求試題的命制要新穎、靈活、獨到。以創(chuàng)新性為例,命制題“錢該怎樣花”的題目時,正常思維時要怎么花錢才合理,教師其實可以轉(zhuǎn)變命題思路,圍繞“錢應(yīng)該怎樣花”開展命題,讓學生的思維也能夠及時轉(zhuǎn)變。
2. 選擇題的開放性
選擇題是任何學科中都會涉及的一種題型,也是學生接觸最多的題型之一。其實,選擇題本身就有一定的開放性,因為選擇題通常情況下會有多個選項供學生選擇,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會有更多的思考空間,可以從多個角度、不同方面進行思考,如果教師在命制選擇題的時候,能夠在開放性方面多下點工夫,學生將會從選擇題中獲得更多的收益。比如,在學習四年級的“安全地生活”這一單元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時,涉及火災(zāi)知識,教師此時可以布置一道開放性選擇題:面對火災(zāi)危險時,如何逃生?提供三個選項:A. 用水打濕衣服捂住鼻子。B. 打破窗戶爬窗、直接跳樓。C. 打119火警電話。這道題最適合的答案是用水打濕衣服捂住鼻子逃生。教師在命制這樣一道題時,其實還可以加上第四個選項,讓學生表述自己的理解或者思考出更加合理的答案。另外,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一定要提醒學生緊急情況下不能忘記打火警電話求救。這樣的一種命題方式,使得學生在面對題目的時候有了更大的思維空間,開放性十足。
3. 主觀題的開放性
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中,教材中涉及很多的案例,經(jīng)常會由案例引出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容易引起學生的思考,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些問題設(shè)置成主觀題,讓學生能夠根據(jù)教材知識和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在講解到二年級“秋天的收獲”時,教師可以以提問的形式和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各抒己見,然后就秋天的收獲給學生布置任務(wù),需要注意的是,在布置任務(wù)的時候不要施加任何束縛學生思想的條件,哪怕學生可以脫離教材,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都是可以的。比如,有的學生寫了空中種蘋果,有的學生寫到太空辣椒,有的學生描述了水稻收獲的場景,無論怎樣,這些都是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獲得的,應(yīng)當予以鼓勵和支持。
三、 淺談品德與社會開放題的命制
總而言之,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是一門比較具有開放性的學科,其試題的命制也應(yīng)當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教師在命制開放性題目時,應(yīng)當緊扣教學大綱的要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開放題命制的原則,從選擇題、主觀題等題型上著手,逐步增強開放題的開放性,提升學生的擴散性思維,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秀英.淺談品德與社會學科單項選擇題的命制特點[J].福建教學研究,2015,24(11):30-30.
[2]周晉陽.關(guān)于命制思想品德試題的策略思考[J].現(xiàn)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3,12(01):179-179.
作者簡介:林敏芳,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連城縣城關(guān)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