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棟 張陽 鄭勇
摘要:人類有史以來,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是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客觀規律所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實現了由溫飽向小康的歷史性跨越,與此同時,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也日益凸顯。面對我國資源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及持續發展的高度,領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在當下已刻不容緩。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內容,是教育的一個方向,是對現階段教育本身體系的豐富。高校校園文化是高等院校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由高校師生相互作用共同創造出來的,為師生共有價值的趨向及其目標追求的一種獨特文化現象,以和諧理念為基本內涵。生態文明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關系及其合理化對策是本文研究的主題。
關鍵詞:生態文明;高校;校園文化;互動關系
本文從深入研究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關系入手,探索生態文明視域下強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繼而以優秀的校園文化建設成果反哺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生態文明與校園文化相互交融、互相作用、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一、 生態文明建設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
(一)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包括“五個堅持”的具體內容,涵蓋了節約保護、綠色循環、改革創新、生態文化、重點整體結合等內容。建設目標是:到2020年,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推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二) 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
高校校園文化是大學教育從內涵到外顯的一種現象,它以高校教職員工和學生的價值觀為中心,同時蘊含著與其相適應的物質和精神狀態,包括制度、物質、精神、行為等。充滿正能量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情操、豐富人文內涵,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文化是大學的核心影響力,是大學的血脈,也是大學之根,校園文化建設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高速發展,已經成為高校重視的一個關乎學校發展的戰略性問題。
二、 生態文明教育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關系
生態文明教育和高校校園文化相互交融、互相作用。生態文明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在需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效載體。如何更好地處理好生態文明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相互關系成為了當今高校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
(一) 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建設的互動關系
生態文明教育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分屬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的范疇,因此,探究二者的互動關系,首先要剖析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頂層關聯。
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建設是基礎和靈魂的關系。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并就“五位”進行了界定,即: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可見,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建設是基礎和靈魂的關系。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的深度和遠度,打造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的社會形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宗旨。物質、精神、制度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有機組成,而且,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貫穿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方位和全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起到基礎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國家實力的象征與體現。文化建設就是通過前沿的科技成果提升大眾的文化水平,完善知識結構,以科學正向的體制機制培育未來的新人,同時,以積極向上的文化藝術產品和鮮活動感的文化活動提升大眾的素養,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然而,這一切都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礎的,若生態文明建設得不到保障,何談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態文明是文化建設的內容,是文化建設能夠取得長期收益的基礎性因素,同時文化建設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載體,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依托知識、教育和體制機制保障將生態文明建設落實到實處。
(二) 生態文明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在需要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提升國家發展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明確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這樣才能為四個文明的發展打好基礎,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永續發展,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文明戰略地位,凸顯了其重要性和緊迫性。生態哲學精神召喚著生態文明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對現實教育的批判和總結,是和諧社會構建的現實需求,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在需要。
生態文明教育具有全民屬性,應面向全社會普遍性的開展,高校自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大學生群體就成為主要的受眾群體。之于高校而言,大學生群體從年齡階段和心智成熟程度來講,都是生態文明教育開展的重點群體。同時,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從校園到社會的過渡階段,掌握較強專業知識的大學生即將投身到實踐其社會價值的大軍中,每年將有700萬左右的學生從高校畢業,投入社會生活陣營,然而,大學生是否養成了良好的生態文明習慣,將勤儉節約、綠色發展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則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高校是學生時代的收尾階段,是鞏固大學生培育科學生態觀念的重要節點,生態文明教育的關鍵性作用已經不言自明。
(三)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效載體
高校校園文化蘊于高校師生中間,可謂是從師生中來,到師生中去,高校師生是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傳播者,也是參與者、受益者。因此,校園文化也是最容易被大學生接受的文化之一。從理想信念教育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從中國夢主題教育到文明禮儀教育,從大學生綜合素質養成教育到生態文明教育,無不需要依靠校園文化作為教育載體。校園文化有物質、精神、制度、行為四大屬性,更易于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潛移默化的方式,朋輩引領的范式,將主題教育落到實處,形成優秀的教育成果。因此,高校校園文化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效載體,高校中的學生即將步入社會,未來將組建家庭,實現社會價值和人生理想,青年學生在這個階段進行生態文明觀的養成,更加有利于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同時也是依托大學生群體將生態文明和生態文化理念向社會傳播和輻射的有效方式。endprint
三、 生態文明視域下強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 提高生態文明觀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投入力度
當前,高校大多依托環保類學生社團、環境保護類紀念日、個別環保類競賽等形式,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教育覆蓋面有限,形式單調,效果一般,參加活動的人少,活動時微微受到觸動,活動后全無感覺,且一些活動本身設計和組織欠佳,有的甚至產生消極影響。另外,截至目前,關于生態文明觀教育,還未有某項文件或通知明確要求常態化進行,還未建立起較好的持續運行方式。如《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中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給出了全面要求,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輔導員應主動思考研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和一般規律,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研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性、前沿性問題。因此,應該結合高校工作實際,根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廣泛,渠道多樣,形式靈活的特點,將生態文明觀教育加大比重和投入力度。方式上一是將生態文明觀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著重提出,寫入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內容框架中,幫助高校和教師明確任務和職責。二是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的載體,提升生態文明觀“綠色可循環,節約利持續”的核心理念,倡導校內校外資源合理共享,幫助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的養成。三是有條件的高校可以依托環境科學或生物科學等相關學科,加大生態文明的學術教育和知識普及,幫助大學生在知識層面建立邏輯概念,形成生態文明的認同。
(二) 優化生態文明視域下強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機制
校園文化具有互動性、滲透性、傳承性的特點,意味著校園文化建設也具備良好的全員屬性、融合屬性、持續屬性。生態文明同樣具有與校園文化建設相似的屬性,全員屬性體現在人與自然、人、社會,融合屬性體現在全員相互作用和影響,持續屬性本就是生態文明的固有屬性。因此,從上述屬性共通的角度看,生態文明與高校的校園文化存在互動關系。依托互動關系及其屬性建立互動機制是保障互動關系積極正向運行的保障。一是綠色與規律,青年大學生教育管理本就是陽光事業,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只有遵循教育規律,才能培養好青年,才能幫助青年群體保持昂揚向上的正能量。因此,互動機制需要以大學生教育規律為基準。二是循環與傳承,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本身的利用與再利用,交互往復是生態文明的循環,自人類誕生發展至今,這種循環又是傳承。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大學理念等是大學的傳承,一屆屆學生入學、畢業、社會、家庭、子女再入學,文化的傳承又是循環。因此,互動機制要以可持續為原則。三是改革與創新,改革與創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詞,也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詞匯,在遵循規律和堅持可持續的基礎上,需要不斷的改革與創新,增進互動互通。
(三) 構建生態文明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質增效創新模式
高校校園文化經過一定時間的沉淀,已經具備了較好的建設基礎。生態文明建設同樣具備較深厚的發展歷史。因此,如何在生態文明的引領下,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質增效,如何構建一個創新的模式成為大多數國內高校高度關注的課題。提質增效有別于普通標準的對策,是對質量和效能高標準、嚴要求的具體體現,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提質,生態文明內核包括了綠色、循環、改革、創新等,這無疑是推動高校校園文化成為“生態文明”文化的內在原因,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和載體,加強生態文明觀教育,提升教育效果和針對性、實效性,才能夠真正的提質。二是增效,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生態文明的引領,而且,在當前的校內校外環境下,通過多方努力,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效果可行、可為、可預期。
結合當前國際國內形勢、高校育人環境、大學生身心發展狀況,生態文明引領下的高校校園文化提質增效創新模式應該包含以下“三個結合”。一是要觀念教育與養成教育相結合。生態文明觀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習慣,需要理論知識傳授,需要行為習慣訓練,需要文化活動載體承接,將生態文明從觀念或理論層面落實到高校師生的日常教學和文體活動中。二是第一、第二課堂相結合。高校第一課堂始終是大學生教育教學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主要肩負著知識傳承、學術啟蒙和科研進行等任務,是生態文明相關知識講解和傳導的主戰場。第二課堂是指除第一課堂外的對學生培養的其他形式,主要依托校園文化建設的相關領域進行,包括文體活動、校園品牌節日、社會實踐活動、創新創業活動等等,主要側重學生課外能力的培養。第一、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不單指學生學習區域的變化,也包括生態文明觀念養成方式的變化。三是高校倡議與學生自發相結合。高校擁有堅強有力的教學管理隊伍,配備熟悉青年學生特點的團學工作老師,可以通過校園文化相關載體倡議學生積極參加到生態文明教育中來。同時,當代大學生信息獲取渠道多樣,主流價值觀念傳播速度較快,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備自發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安全教育和文明禮儀教育等活動的意愿和能力,有自主性和能動性。因此,應該將內外因結合起來,共同推進。
參考文獻:
[1] 吳璇,楊小軍.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全過程[J].老區建設,2015,(2).
[2] 李鐘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融入生態文明教育理念的思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12).
[3] 楊柳.生態文明視閾下的高校校園環境建設[J].現代園藝2014,(11).
[4] 韓延明.中國高校必須強力推進特色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0,(8).
[5] 王勇.新時期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研究[D]山西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作者簡介:傅國棟,講師,遼寧省沈陽市遼寧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張陽,助理研究員,遼寧省沈陽市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鄭勇,副教授,遼寧省沈陽市遼寧大學學生工作處。endprint